APP下载

绘本传承非遗 认识中国美丽

2021-03-23泡沫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皮影戏风筝文化遗产

泡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栝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食物、民俗等。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绘本中介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游园》保冬妮/文

劉江萍/图

传统戏剧

绘本用清秀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出苏州园林和昆曲的精妙和美丽。作者巧妙设计了双重故事结构,以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苏州园林、听昆曲为主线,同时伴随昆曲《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的故事。双线各自发展,又相互依存,形成两个虚实并行的空间关系。

合上绘本,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的苏州园林与婉转清雅、华丽飘逸的昆曲,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有戏》保冬妮/文吴翟/图

京剧作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称为国粹,2010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绘本讲述了戏迷姥爷带着“我”一起看戏的故事。戏里有孙悟空、楚霸王,有美好的故事。在赶场看戏的过程中,“我”熟悉了京剧的著名曲目,了解了演员的扮相,也和姥爷一样爱上了京剧,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够登台唱戏。

绘本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让孩子切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蓝花坊》保冬妮/文黄捷/图

绘本讲述了苗家女儿青儿学习蜡染织布的故事,画面以美丽雅致的蓝调为主,画中人物的服饰、苗寨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青儿跟着妈妈一起种蓝草、学蜡染,从纺线到织布、

染色、绘制图案。奶奶、妈妈、爸爸用蓝花布做成了各种袋子、靠垫、衣裙……蓝花坊的美丽就这样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带走了。

绘本通过青儿全家种蓝、采蓝、制蓝等活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奉献。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才使得传统技艺代代传承。

《影子爷爷》保冬妮/文曹艳红/图

绘本讲述了男孩豆子跟着安爷爷学皮影戏的故事。夏天的晚上,安爷爷经常在院子里演皮影戏,他微微驼着背,穿着一身崭新的青布衣衫,在一帷白色的幕布前站定,抖动几根跳动的竹竿,金戈铁马,纷至沓来。演出结束,所有人都回家了,只有豆子不肯走。从此,豆子跟着安爷爷学起了皮影戏。安爷爷的皮影戏被带到了学校、图书馆,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豆子和安爷爷不断变化的表情,透露着他们变化的心情,但不变的是他们对皮影戏深深的爱。

《放风筝》保冬妮/文曹艳红/图

一到春天,放风筝的人就特别多,各种各样的风筝漫天飞舞。小女孩和妈妈一起去户外放风筝,她们遇到了风筝专家哈爷爷,哈爷爷给小女孩看祖传的沙燕风筝,还介绍了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临走时,哈爷爷送给小女孩一串脸谱风筝。小女孩和妈妈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放飞了脸谱风筝,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绘本描述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展示了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风筝。绘本以故事的方式带孩子了解传统的风筝工艺和各具特色的风筝。

《米蒸糕和龙风筝》吴斌荣/文王笑笑/图

绘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米蒸糕为线索。龙镇曾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住青瓦房里,人人都会扎龙风筝,蒸香啧啧的米蒸糕。然而,好吃懒做的人们却把这片美丽的地方变成了“虫镇”。男孩龙豆是镇上少有的勤快人,他跟着师傅日复一曰努力学艺,师傅决定在月圆之夜放飞一只龙风筝为他庆祝。腾飞的龙风筝象征了男孩的腾飞,也预示着这个古镇重获力量。

绘本在讲述米蒸糕由来和制作方法的同时,更传递出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龙牙齿不见了》乐凌/文洪啸/图

绘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翔小笼包以及“小青龙”舞龙队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温馨故事。元宵节那天,小笼包店家的女孩小满无意间捡到了从舞龙队“小青龙”口中掉出来的龙牙。为了将龙牙还给“小青龙”,小满穿过人群熙攘的古巷长街,听着台上穿长褂的人讲沪书,跑过雕龙的小小石桥,最后一把揪住了“小青龙”的尾巴……

绘本通过小女孩还龙牙的故事,传递的是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对传统的眷恋。

猜你喜欢

皮影戏风筝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有趣的皮影戏
Task 3
有趣的皮影戏
Tough Nut to Crack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学做风筝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