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挡不住中拉加强基础设施合作的步伐
2021-03-22夏晓
夏晓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1—9月,中国对拉美国家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1%,远高于中国对全球投资增长4.1%的水平。面对疫情冲击,中拉互利合作显示出强劲活力。
“基础设施是中拉互利合作的重点和亮点,疫情挡不住中拉加强基础设施合作的热情和步伐。2020年以来,中拉基础设施合作规模更大,中国企业在拉美累计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已突破了2100亿美元,新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增长了17.2%。”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对此表示。
拉美各国积极欢迎中国企业投资
对于在后疫情时代,中拉合作如何克服当前的困难,提升合作质量,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保持中拉合作继续增长的态势,拉美各国都表示了积极的合作态度,并欢迎中国企业到拉美投资。
墨西哥经济部部长马奎斯称,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战略性的经济增长计划来吸引中国投资,将推出59个重大项目将与私营部门合作,涉及交通、环境、发电、能源等领域,总投资额预计达150亿美元。墨西哥政府将打造有利环境,推动中国和墨西哥公共、私营部门的投资合作,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实现互赢。
据哥伦比亚驻华大使路易斯·迭戈·蒙萨尔韦透露,哥伦比亚推出第五代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计划,拟分两批实施,首批包含12个项目,包括首都波哥大、考卡山谷省、马格达莱纳河等地6个公路项目、2个河道项目、1个铁路项目和3个机场项目,预计投资总额达 57亿美元,将创造9万个就业岗位。
乌拉圭駐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称,乌拉圭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将对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非常期待外国资本来投资,并将通过特许权、传统工程招标以及公私合营等合作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便利。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巴西、阿根廷接壤,有很多与邻国相连的水路,乌拉圭希望成为南大西洋的交通枢纽,期待能得到中方的投资,将乌拉圭打造成南美的物流中心。此外,乌拉圭将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更友好的投资环境,并愿意保护中国企业在乌投资的权利。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厄瓜多尔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在有17个项目正在进行,总价值达100亿美元,创造了7万多就业岗位。”厄瓜多尔驻华大使卡洛斯·拉雷亚说。他还表示,厄瓜多尔2020年年度投资计划达36.25亿美元,占GDP的3.3%、国家财政预算的10%,其中56%集中在教育部、卫生部和公共服务部,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厄瓜多尔在公共领域做了重要调整,鼓励公私合营的投资模式,2020年有总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特许经营项目权寻求私人投资者。优先项目包括基多的缆车、埃斯梅拉达斯港、曼塔机场以及厄瓜多尔和秘鲁之间的公路建设,这些工程的特许经营权在10—30年,其中瓜亚基尔南部高架桥特许经营权获得政府特批,长达50年。
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建议
然而,中拉基础设施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瓶颈因素,亟待汇聚双方智慧和能力加以解决。
专家表示,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应转型升级,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服务”转变。从企业和金融机构层面,进入拉美市场前,一定要做好尽职调查,要充分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实际需求、潜在风险、风土人情等;从政府层面,双方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对接,把握好合作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应对疫情,培育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新动能开展合作,现在是恰逢其时。”国家开发银行国际金融事业部副总裁郭蕾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将运用好中拉抗疫的专项贷款,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医院建设、采购疫苗等公共卫生项目,助力国际合作国加快摆脱疫情,实现复工复产。同时,加强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规划对接,借助中方已有的实践加大对拉美通讯、新能源、轨道交通、通信等新基建领域的金融支持。建议积极引入政府、企业、基金、保险和银行的各方面力量,对功能属性突出的重大项目,构建“运营有保障、收益有标准、潜在风险各方共担”的模式,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预警和跟踪机制,保障合作项目平稳推进、顺利实施。
对于企业如何利用中国和拉美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双方务实合作,郭蕾建议:一是该机制下成员之间,规划中的项目可以互相推介;二是可以通过联合贷款、银行贷款、转贷款方式为项目融资;三是多运用本币合作;四是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当地民生和人文的交流。
拉美的基础设施国际合作起步较早,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大系统”式的综合管理,基础设施涉及利益方较多、法律规范复杂、管理流程相对较长。目前双方合作模式也正由传统的EPC模式转向PPP模式,对工程、管理和资本运营等各个环节提出了专业化、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合作中需增进理解,寻求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方彦水对于疫情后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如何开展,总结了8个字4个方面,即“赋能、补短、融合、双新——新能源和新基建”。
赋能。基础设施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聚焦能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能够对于健全供应链,能够帮助所在国出口产品、资源,能够出口创汇的项目。
补短。疫情暴发后,很多国家在产业链供应链、公共卫生方面暴露出短板,中国的承包商要在这些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当地注入中国的设计、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
融合。一是今后中国企业要在投建营一体化、公私合营、特许经营权方面多开展合作,把中方利益与当地利益进行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要进行属地化建设,充分与所在国的人民、社区,进行深度融合;三是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双新。拉美国家的风、光资源为中国企业新能源投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要注重引入已在中国获得实际运用的新技术和运营模式,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新基建建设一定要立足于所在国当地的实际情况。
结合公司多年开拓拉美市场的经验,中国电建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苗军认为,加强企业间市场合作是目前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和下行压力冲击下,通过发挥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各自优势,进行优化资源分配、释放潜在需求以及培育新的市场机会和模式的新路径,将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竞合共赢的新模式是未来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需要坚持的发展路径。
对于这种模式苗军总结了几点经验:成功开展合作的基础是合作双方需要具备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强沟通是成功开展合作的有力支撑;具备强大的现金流管理能力是成功开展合作的保障;遵守“契约精神”是提高合作效率的根本;在当前情况下开展合作必须重视合规经营。
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在拉美市场也面临一些困难,据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文锦透露,目前最大困难是国内人员及其他生产要素,如工程机械设备和工程材料等难以进入项目所在国。由于大多数南美国家劳动法普遍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雇佣中方人员和当地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1:8,个别国家甚至要求1:10以上,这对于技术难度比较高,需要大量国内熟练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项目造成很大困难。另外,由于路途遥远,通关、清关手续和市场准入程序较复杂,造成国产机械设备和质优价廉的国产工程材料运输成本高,时间周期长,项目实施中很难大量使用国产设备和工程材料来降低相关成本,增加竞争优势。
针对这些情况,张文锦建议中国企业要积极推行属地化经营战略,在属地国聘用当地职工,同时与本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策略,根据拉美市场和项目的不同特点与各属地国企业,以生产联合和总分包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另外,推行与合作伙伴共享全球采购资源的策略。在与本地企业合作过程中,向合作企业充分开放公司的全球采购资源,与本地材料和设备供应系统进行对比,结合质量、价格和时间效率需求优中选优,与合作伙伴共同享受全球资源带来的更大效益,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与本地合作伙伴长期合作的信心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