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发展的思考研究

2021-03-22邹智杨怀宏

今日财富 2021年8期
关键词:排放量核算意识

邹智?杨怀宏

随着我们大量的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持续变暖。我们需要对二氧化碳的管控越来越严格,碳会计由此而来。企业需要实施碳会计来掌握碳排放量,运用碳会计给企业带来收益。同样也需要遵守国家制定的关于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履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职责。

一、引言

二氧化碳主要是能源消耗产生,如媒、石油等,然而国家发展的进程中,能源的消耗是必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必然的。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参加了气候大会(如巴黎气候协议等),根据各个国家的各个因素共同约定了每个国家的碳排放指标,那么必然会有一部分国家或行业有碳排放指标的富余,又或者部分国家或行业的指标是不够用的情况,所以协议又约定了企业和企业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碳排放指标买卖行为。

二、我国低碳经济下碳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一) 碳会计承担了企业的碳排放计量责任

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能效低能耗是我国当前阶段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的代价不能再是环境的牺牲,国家也在积极制定相应的发展方针与策略,进行产业调整,推动能源创新。作为企业也应当充分重视,充分关注碳排放、碳交易,通过利用碳会计可以帮助企业对自身的碳排放予以充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制定相适应的优化方案以减少CO2的排放,进一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碳会计的运用帮助企业更加充分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

(二) 碳会计承担了企业的碳含量披露与监督责任

碳会计的运用帮助企业进行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这也是企业的股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所希望看到的。碳会计属于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会计,不仅承担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更是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即具有双重属性——内部与外部社会责任。传统的会计核算及本量利分析法并不能真正实时表现出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碳会计自然也就应运而生,碳会计能够充分揭露产成品和负产品的碳含量,承担了企业的碳含量监督责任。

(三)碳会计的运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

碳核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计算了有关温室气体的释放和被清除情况的相关数据信息,利用碳核算数据,可以追查相关的气体排放应该归类于哪些国家和企业。当一国碳预算账户余额不足,他们将面临两个选择:推动低碳经济减少发展或者向其他碳账户余额充足的国家或者企业购买碳排放预算,这就是碳交易。随着一些国家为了谋求发展,致使碳排放量超过相关标准,另一些高度发达国家则已经逐渐进入脱碳发展状态,又或者有些国家较为落后也会导致他们的碳预算余额过剩,那么这些过剩的余额就为这些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奖励式收益。

(四) 碳会计促进企业的环保意识

前面提到了碳账户余额也是企业的一种资源,那么这些碳账户的主要投入和产出如何进行处理,为了迅速达成脱碳目标,国家或者企业需要作出哪些行动,保护什么样类型的资源或者使用哪些资源可以减少或延缓碳消耗,这些问题就有待思考,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换句话说,环保意识促进了碳会计的发展,而碳会计又反作用于环保事业,帮助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我国碳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实施难度大

气候协议签订至今,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十分不完善,尽管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一些政策制度,但是与我国国情的适应情况还没有达到预期,碳核算基础薄弱致使虽然已经出台了部分有关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却没有真正科学系统的管理。另外,尽管制定了相关的碳排放规定,却没有碳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企业创新意识不足,缺少自我管控意识

企业的目标就是股东权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公司的管理是围绕企业的利润进行的,企业没有意识到碳管理可能会为企业带来的损失或者利润。企业内部管理中没有设置相关部门对碳排放加以管理约束,我国多数企业对碳排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国家政策的跟风阶段,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碳管理的内涵。因为缺乏对低碳经济的充分认识,企业的碳管理体系和碳会计核算结构搭建难度较高,企业缺乏自我管控意识。我们现阶段应该思考如何紧跟国际碳排放研究步伐,增强企业的自我管控意识。

(三)理论研究薄弱

我国当前针对碳会计方向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核算部分,很少有学者真正将碳核算与管理方面真正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国缺少学术型理论,需要从这方面着手解决碳会计的核算管理问题,另一方面,需从企业实践角度入手,结合学术型研究理论解决实践过程中的研究问题。理论研究薄弱也导致了碳会计的实际可操作性差问题的出现,存在不少投机取巧的迹象,要么就是没有相关的碳核算而存在碳会计的企业,仿佛只是单纯为了应付监管而存在。

(四)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机制

在会计领域,准确的计量核算是最基本的,国家也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监管,内部控制外部审计和国家监管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碳会计是一个与传统会计不太一样的核算领域,存在很多传统监管机制没办法加以监管之处,导致政府即使想针对碳会计方面加以监管有心无力。企业虽然有社会责任,但是在披露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相关披露并不全面,当需要披露的信息可能对企业效益有负面影响的时候,企业对这种情况进行全面披露的可能性极低。

(五 )缺乏相应管理人才

随着各国对碳排放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碳会计的发展可以说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中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现在企业仍旧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样的变革,也没用真正深入研究碳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同样,国家、高校也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学校的培养课程多数集中在传统会计的核算计量职能的培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得到更新,我国的碳会计行业甚至连起步都算不上。碳会计型管理与核算人才寥寥无几。

四、碳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构想

(一)关于排放量与剩余量的计算

首先满足基本公式:现有库存可排放量=国际规定排放限额-企业已排放量。具体指标核算方法可参考国际环保局建议:即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和计算。以家居用电排放量为例:美国环保局规定,家居用电碳排放量= 家居电量消耗数×0.785×修正系数。相关计算体系的制定就需要由碳排放专业研究员参照我国具体国情予以制定。

(二)关于碳交易定价与核算

应针对企业买卖碳排放额过程中所涉及的定价等制定统一标准,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企业碳排放额买卖方面的会计科目存在分歧,笔者更倾向于主流观点:确认企业的碳排放权为无形资产并进行相应计量。

此外,对于碳排放权的确认方面,净额法的观点是只有企业在进行买卖的过程中才涉及价值的变动,即买卖时再确认。相较于这种方式,笔者更倾向于采用总额法,即企业被分配到一定的碳排放权时也就是被无偿授予时,就已经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也应予以确认。

(三) 关于碳排放的会计披露

至少应包括企业的碳排放目标披露、碳排放量披露与企业在碳排放方面说制定的节能减排管理方案披露等几个方面,增加企业节能减排动力。

并且相关披露应符合会计规定的基本信息质量特征,便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

(四)绩效评价

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针对碳会计核算体系做出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重新审视企业的碳排放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定位真正做到业财融合而非追责管理层。我们通过绩效评价手段重新审视优化企业的碳排放方案的制定。在评价体系中应当包括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二氧化碳的的减排管理情况等,同时也应结合企业的当前战略,建议参照卡姆兰平衡积分卡形式。

五、我国发展碳会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有关碳会计以及碳核算管理的法律制度是对企业碳排放加以管理的必备基础,国家应予以高度重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在碳会计方面做得优秀的地方,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鼓励企业积极主动推进碳会计机制的实施,形成良好的机制。针对企业做的不足的地方,应当加以约束并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针对碳会计的会计准则,可参照传统的会计准则调整发布碳会计准则,不仅可以加强对企业和个人会计素养方面的约束程度,也方便企业相关人员对碳会计流程的实施和管理。

(二)提升公众及企业对碳会计的了解及其环保意识

除了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约束,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提升公众及企业的环保意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当人们充分理解低碳环保发展的优势及重要性,对低碳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加强理论研究

国际上的碳排放协会及ACCA组织已经针对碳会计的未来趋势以及相关的核算管理情况进行了相对较为详细的调查研究,其联合发布的《碳会计》一文对我国碳会计的发展有着很大借鉴意义。我国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予以调整,最终发布出真正符合我国情况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碳会计研究理论。

(四)完善政府及社会的监管机制

企业的目标往往是价值最大化,而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的情况下指望企业自己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披露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以及社会对此加以监管。例如参照外部审计机制一般,将碳会计相关内容也纳入到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程序中,增加对应的审计机制,将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完整性有积极作用。

(五)发展碳会计人才培育机制

在高校中设置相关的碳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增加有关的课程。采用系统科学的培养方式,培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弥补当前社会的碳会计人才缺口,我国碳会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排放量核算意识
我国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碳核算研究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6300万富人的碳排放量大于31亿穷人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城市公交车非常规气体排放特性研究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今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