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当年纪晓岚
2021-03-22何香久
■ 何香久
一
从沧州市上石黄高速,西行20公里,会看到一大片蓊郁的枣林,枣林掩映着一个村子,名崔尔庄,是《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的故里。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北方乡村,村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总有二胡和唢呐安慰大平原上的落日。
沧州献县、沧县一带所产枣,称“金丝小枣”,因为这种枣晾干后掰开来,可以拉出长长的金丝。每年秋后季节,崔尔庄一带家家的晒场上、屋顶上铺展开片片红云。
纪晓岚在故乡的踪迹已难寻觅,一本经他手修订的《景城纪氏宗谱》却可成为其家族追溯历史的难得史料。明永乐二年(1404 年),“迁江南大姓实畿辅”,纪氏家族从江南应天府(今南京)迁到献县,到了纪晓岚这一代,已历十四世。
纪家是崔尔庄的大户,有九套九进院落,号称“九门九关厢”。九个朱红大门朝北,面向后街,门口有石狮子、上马石。南边中街还有九个中门,门内各有一条小巷直通后街,小巷里又有六个朝东的小门通向每套院子。整个建筑群落青砖碧瓦,长檐斗拱,院内古槐参天,很有气势。当地民谣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数了北京数崔尔庄。崔尔庄哟崔尔庄,九门九洞九关厢。十字街头跑开马,南花园子立沙场。”
纪氏在景城注籍后以农为务,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纪氏家族中第一个读书人就是纪晓岚的八世祖纪廷相,著有《友于小传》二卷,成书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其十世祖纪坤,“少有经世之志,谈兵说剑,恒从诸家侠游,然不欲以他途进”。他曾一生立志科考,屡试不中,直到64岁还奔波于科场,著有诗集《花王阁剩稿》。或许是他的精神对纪氏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之后,纪氏家族科第蝉联,成为望族。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字迟叟,号竹崖,是纪氏家族第一个踏入官场的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户部四川、山东二司员外郎,刑部江苏司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后来回京做官,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他又是一位精于考订、博闻强识的学者,著《唐韵考》五卷、《玉台新咏考异》十卷,俱录入《四库全书》;又有《杜律疏》八卷,载入《四库全书总目》。纪容舒一生三娶,他的第三任太太张氏生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号石云、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 年)六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嘉庆十年(1805 年),享年81 岁。
纪晓岚从4 岁时开始读书,自谓从此一生“无一日离笔砚”。在乾隆九年(1744 年)的童生考试中,21 岁的纪晓岚得中秀才第一名。乾隆十九年(1754 年)31 岁时会试中,进以二甲第四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纪晓岚走到皇帝身边。那时他33 岁,时任吏部尚书的汪由敦推荐他参与纂修《热河志》,当年八月,乾隆皇帝巡幸木兰围场,汪由敦又奏请让纪晓岚扈从,理由是可以到热河实地考察,于是他开启了以庶吉士的身份扈从皇帝出行的先例。
扈从皇帝出行是纪晓岚命运的转折。一路上他与乾隆皇帝以诗唱酬,颇得“天语嘉奖”的年轻庶吉士纪晓岚,由此进入皇帝的视野。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始,纪晓岚官运畅通,结束了庶常馆的学习,散馆一等,授编修,荐擢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次年,大考二等七名,充武英殿纂修。之后又几度做主考官、外放福建学政,仕途上一路顺风顺水,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这一年纪晓岚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就在他被任命为江南乡试副考官的第二天,却陷进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盐引舞弊之案,因“瞻顾亲情,擅行通信”,被发配乌鲁木齐军台赎罪。
两年后恩命召还,回到了冠盖如云的京华。两年多的大漠风沙,让纪晓岚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他的心理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同时对官场的险恶和世态炎凉也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时时被一种空虚、落寞和伤感的情绪所困扰。回京途中,他写下《乌鲁木齐杂诗》160 首,这些诗,不恃学问,直以性情笃挚,寄怀感兴,被称为清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也为清乾隆时期的新疆屯垦留下了珍贵的文献。
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当年二月,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纂修《四库全书》的工作正式开始, 皇帝诏开“四库馆”,大学士刘统勋以纪晓岚之名首荐。八月十八日,纪晓岚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由此走上了他学术人生的巅峰。
二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因为主编40 卷本的《纪晓岚全集》,开始了对纪晓岚的研究,除通读了他全部著述之外,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艰苦爬梳,一个严谨治学、纵横学海的学者纪晓岚渐渐走近了我。
《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开“四库馆”,至乾隆五十二年关闭“四库馆”,共经历了14个年头。纪晓岚始终担任总纂一职。《四库全书》七份存阁后,各阁空函书籍的缮录、补写、复校工作全面铺开,纪晓岚仍然为校书、补录等奔忙劳碌,曾四次去热河校书。实际上到他去世,《四库全书》的续缮工程才刚刚完竣,历时32 年。也就是说为《四库全书》他奋斗了大半生。在四库馆臣中,他是唯一一位从始至终参与并完成这项工程的人。
《四库全书》共79,337 卷,6144 函,每份为36,000 册,七份总共252,000 册,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其收录书籍,上自先秦,下至清代,囊括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文献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集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之大成,至今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纪晓岚又一手勘定、完成了中国文献学史上扛鼎巨著《四库全书总目》的修纂工作。该书是一部纲纪群籍、指示治学门径的大目录书,余嘉锡先生称《总目》“衣被天下,沾溉无穷。嘉道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宏矣!”诚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纪晓岚是在乾隆时期入主“四库馆”的,有清以降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馆”开馆期间,发生了50 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晓岚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虽然纪晓岚本人曾几次被牵连进文字狱,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也曾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但他总算是挺到了最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纪晓岚以他的一己之力,多次上书,保护了一大批被确定为“抽毁”和“全毁”的图书,使之免遭“秦火”之厄。这在当时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
学术活动是纪晓岚一生的主要支撑,他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历任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编修的重要典籍,不可胜数。
这些都是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三
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写出了一部集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的笔记体短篇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后代学者赞誉它与《聊斋志异》堪称“双峰并峙”。
《阅微草堂笔记》共24 卷,计1196 则故事,举凡官场世相、轶事掌故、民俗风情、异地风光、典章事物、乡里见闻、狐鬼神怪、医卜星相,上下古今,包罗万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十分广阔。
鲁迅赞赏《阅微草堂笔记》对宋明理学的揭露与讽刺。他说:“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算得上很有魄力的一个人。”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盛世之下黑暗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批判,真实地写下了当时官场的腐败与黑暗。纪晓岚生活的乾嘉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是清朝昌盛强大的时期,但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来看,它已被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之中。纪晓岚身在其中,虽然他不可能意识到封建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命运,但对它的弊端却洞若观火。因此《阅微草堂笔记》中对于封建官场批判的内容也就格外引人注意。《阅微草堂笔记》中凡是涉及官场的,清官寥寥无几,而赃官、贪官则比比皆是。贪赃枉法者有之,草菅人命者有之,昏庸腐败者有之,卑鄙龌龊者有之。尤其是写到一些冤假错案的处理,就更让人看到这个集团的整体腐败。
在揭露官场黑暗、官吏残暴的同时,《阅微草堂笔记》还用大量笔墨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涂炭与压迫,如对奴婢的悲惨命运及灾荒中乡村人吃人现象的揭示等等。蔡元培先生将其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列为“清代三大流行小说”。孙犁先生也曾把它与《聊斋志异》比作“双峰并峙的两大绝调”。
读他的诗,看到的是一个曲高和寡的纪晓岚;读他的文章,看到的是一个笏袍显宦的纪晓岚;读他的《四库全书总目》,看到的是一个严谨多识的纪晓岚;听别人讲他的故事,看到的是一个诙谐谑浪的纪晓岚……但这些,似乎都不是真实的纪晓岚。
纪晓岚以总纂《四库全书》而名满天下,他是清代以来执学术牛耳的一代文宗,后人看他如仰视泰山北斗,但是如果没有这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他将永远是一个寂寞的学问大家,永远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笔者认为,正是在这部《阅微草堂笔记》中,藏着一个真实的纪晓岚。
四
本世纪初,因为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连续剧,这位在清乾嘉时期执学术牛耳的学问宗师火爆天下,但同时也被“戏说”弄得面目全非。我们可以寻访真实的纪晓岚,但不要惊扰了他。
纪晓岚被“戏说”,实际上从他的同时代人那里就已经开始了。
清人的很多笔记,如英和的《恩福堂随笔》、张培仁的《妙香室丛话》、梁章钜《归田琐记》、昭梿的《啸亭杂录》、陈康祺的《郎潜纪闻》、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初编》、钱泰吉的《曝书杂记》等等,都不无夸张地写到了关于纪晓岚的许多异秉和奇闻轶事。比如说他是“火精转世”,以肉为食,不食谷类,烟枪巨大;他风趣幽默,连皇帝的玩笑也敢开,还有他的博闻强识、机敏等等。
在世人的眼中,纪晓岚大体上是这样一种形象。由于他的一些小节被夸大成了人生的全部,离他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所以有人也评价纪晓岚是一个“世故老人”,或者干脆说他是一个拍马的高手,而且一度按照“御用文人”来给他定性。
纪晓岚在清乾嘉时期居于高位,负有盛名,学问淹通,正如同许多名人往往被人为“造神”一样,时人和后人对纪晓岚的种种“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喜爱。
按照一般的理解,纪晓岚似乎是一个“不倒翁”,除了曾因漏言获遣乌鲁木齐外,他的官场生涯一直是顺风顺水。
纪晓岚又是一个矛盾人物,他的性格中有太多的“两面性”。他一生写了那么多“恭和圣制”的诗篇,做了那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上了那么多道谢恩折子,这些文字也不全是为了讨皇帝的欢心。他感恩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乾隆皇帝的体恤,他的官职才一再擢升,拥有了一个文臣最高的荣耀。他对乾隆皇帝的钦敬也是发自内心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一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乾隆皇帝喜怒无常,赏罚全凭心血来潮。一次纪晓岚直言提出了自己关于军国大事的建策,乾隆皇帝脸一变,怒斥他说:“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这样的训斥,让纪晓岚清醒地认识到他在皇帝心中是个什么角色。
另一方面,在官场闪现的刀光剑影中,纪晓岚又不得不时时保持着他处世的警觉。他的砚铭中随处可见“守口如瓶”之类的自警箴言,在修书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文字狱案,他感同身受。有很多起文字狱,压根儿就不是因为有什么悖谬文字,而是因为著书者得罪了小人,结果酿成大狱。所以纪晓岚的处世之道是不跟小人争一日之短长,尽量不以真面目暴露在小人的视野中。但纪晓岚从未与小人同流合污过,和珅权倾朝野,朝臣无不趋走,而纪晓岚终不依附,还对其时加嘲弄。
纪晓岚虽是硕儒显宦,但他个人的生活十分俭朴。朝鲜冬至使书状官沈兴永回国后评论说:纪昀文艺超伦,清白节俭,虽宠爱不及和珅,而甚敬重之。还说纪晓岚一件旧棉袍穿了七八年。他的学生汪德钺称:“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文革”中他的墓曾被挖开,里面除了书,几乎没有一件值钱的随葬品。
我曾到纪晓岚墓去凭吊,它位于现今的沧县北村村南,离崔尔庄有两三公里路,墓园四周,是一片连一片的枣林。
枣花一年年兀自灿然地黄着,枣儿一年年兀自热闹地红着。每年花黄的时候,散碎落英覆盖在巨大的坟顶上,仿佛给它镀了一层金子。枣儿红的时候,又有熟透的枣儿被风摇落到坟前,犹如给长眠者捧献的清供。两个多世纪就这样绵延着似水流年,没有谁能打扰长眠在枣林深处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