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共享的步行尺度社区规划体系建设

2021-03-22杨华张英琦谷德庆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路网步行尺度

杨华,张英琦,谷德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

1 引言

我国的城市住区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基于古城机理的穿插建设—工业大发展阶段的围厂建院—改革开放初期的职住一体—商业地产大开发阶段的大型封闭社区—当代新城建设的小街密路网开放共享社区[1]。归纳起来,我国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逐渐从“自给自足”的大规模封闭社区,逐渐转型成小街区密路网肌理的开放社区。封闭的社区不仅无法享受到城市景观带和公共设施带来的便捷服务,城市也无法获得社区配套设施的补充。同时造成了街区空间活力的匮乏、公共环境的下降、交通拥堵和景观残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开放共享的密路网街区目的不仅要打破封闭的“围墙”,更强调将社区的景观环境和配套设施开放给城市,在开放社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基于街区整体规划,服从城市空间的立体规划网络,将配套设施和景观绿化融合到街区规划中。

2 封闭社区出现的原因和问题分析

封闭社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贫富差距较大的美国,我国的住区建设最初采用此模式主要是因为“厂院模式”行政体系,追求的是封闭社区所带来的安全性和完备性等。现代城市建设中,封闭社区依然流行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引导,也有市场运行的因素。

城市规划理念在不断革新,但 “功能分区理念”仍然是当前城市总体规划的主流方法。相关的法规和规范、地方规划通则和标准也是以“功能分区”理念为主导思想,只约束功能布局的“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城市的规划格局已成定型。城市设计的加入也只能解决造型的问题,对于功能空间的布局影响不大。人们对当代社区规划的品质追求,需要在规划中将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城市设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市场层面,为了规模化招商引资,采用大地块的整体出让。开发商为了楼盘的管理独立,不受周边城市街区的干扰,打造所谓的“世外桃源”,对市政道路的穿插建设比较排斥。这造成街区道路网密度低,交通不便。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封闭社区从建设之初的独立完善,变成了封闭隔绝,甚至变成了城市的孤岛。时间越久,其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越大。基于以上对封闭小区的分析,总结如下:

1) 形态与不断新陈代谢的城市机理格格不入,无法融入街区整体形态中去。

2)配套设施被分割,跟不上时代发展,严重落后与不足。

3) 公共环境陈旧,景观环境下降。

4)交通设施独立但不足,造成街区交通网的阻断,市政路网的稀疏引发城市交通的拥堵。对城市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的影响尤为突出,街坊系统的可达性降低,城市效率低下。

5)管理松散,物业服务落后于时代,原来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也大幅度下降。

解决封闭小区问题不仅是将“围墙推倒”那么简单,相反开放街区也不意味着小区可以失去安全性和私密性,这应该是对住区规划的结构性优化。小街区密路网是社区开放共享的规划前提,更深层的是要加强街区的穿过力,提高街区的便捷性。

3 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肌理分析

街区风貌由贴临街道的建筑营造而成,进而形成城市肌理。封闭社区的城市界面是由少量贴临建筑和大量围墙组成,与城市道路联系很少。开放共享社区的基础是小街区模块,建筑布置在场地周边,围合成街道。

小街区密路网体系基于以步行尺度作为构建街道肌理的尺度。根据GB 50180—19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按照“5min生活圈”为基本模块,配建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区域内居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5min的步行距离,按照人体工程学的分析计算,距离约为300m,考虑到步行折线、路网宽度和市政等情况,小街区密路网的基本尺度为260~280m的建设用地和20~30m的道路宽度。建设用地面积7.29~7.84hm2,在不考虑建筑高度前提下,以平均容积率2.0计算,建设规模为14.58×104~15.68×104m2。按照居住功能占比85%,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5~50m2计算,一个地块内居住人数在2 500~3 800人,基本符合一个居住小区的规模范围。

“10min生活圈”是2~4个地块联系组合,形成居住社区,规划共享社区级的公服配套设施。 总之,开放共享的步行尺度社区是新建和重塑紧凑的街区,步行适宜的道路网,丰富多样复合使用的社区,对建筑环境进行整体提升,形成完善共享的社区邻里单元。

4 步行尺度街区的影响因素

步行适宜的开放街区,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1)步行系统优先,街区的可达性指标比服务半径指标更人性化。(2)步行开放街区具有更多的商业服务界面。小街密路尺度宜人,空间上引导商服聚集,产生规模效应,增加更多的消费机会和社区活力。(3)开放的步行尺度街区能够促进邻里交流,提高社区的归属感。(4)开放的街区容易形成小尺度场域空间。街心公园、商业小广场、街道转角等,都是人们交流驻足的活动场所。与城市绿化带的结合,使得原本孤立的公共绿化景观具有了更多的使用价值。(5)开放街区促进了步行系统和单车系统的发展。在10min生活圈内辅之以公交系统,15min生活圈内包含轨道交通系统,城市交通体系贴近居民,方便出行方式的选择。(6)开放的街区没有视线和管理的“死角”,城市环境更加安全。

密路网街区强调立体空间上的开放共享。在当代城市建筑中,首层架空为步行系统的可达性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见图1);地下1层的商业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商业街区界面(见图2);2层的步行退台和裙房屋顶为建筑功能营造了隔绝城市道路困扰的“首层”空间(见图3)。立体的空间设计突破了传统平面化的街道关系,在规整的围合图底关系中实现通达便捷(见图4)。开放共享的围合街区需要“留白增绿”,需要“转角广场”,需要“便捷服务”。打破城市功能分区模式,各地块混合功能,街区功能多元化;街道公共空间社会共享,组团花园独立安全;多层级交通体系服务网,提升出行便利性;注重社区的文化营造,提高居民的归属感。

图1 宋庄艺术公社(北京)

图2 扎德拉德中心(克罗地亚)

图3 东云社区(日本)

图4 立体开放共享空间

5 开放共享的社区规划体系构建

在现代规划理论中,以社会学为基础的“邻里单位”是主要的研究方案。佩里在《邻里单位》中强调了社区的配套设施与居民数量的对应性,这直接形成了我国 “千人指标”法则。“需要注意,佩里邻里单位理论的潜台词是进行相对严格的分区,这导致邻里单位理论后来曾一度被诟病为助长城市分区与种族隔离”[1]。 为了避免城市分隔造成的社会矛盾,“新城市主义”提出紧凑型的城市功能混合替代不断扩大的社会隔离(见图5)。新城市理论实践中从区域层面到街区、建筑层面,对不同维度的实施策略提出了构思。开放共享的社区规划体系,对街道和组团提出的设计要点如下。

图5 新城市主义理论框架图

1)以步行系统为基础的小街区模式,辅助以单车。在5min生活圈内解决便捷型的服务功能,10min步行距离内完成10 000人规模共享服务功能。

2)城市快速交通设置在街区外围,与轨道交通站点统一规划。地上公交站点遍布在密路网的节点。

3)地下商业空间和机动车库连续布置,部分配套商服在地下空间布置,激活负1层价值。

4)建筑周边化布置布局,建筑主立面朝向街道,塑造街区风貌。

5)地面层架空开放,跨越型的步行系统可以增加配套设施的效率。

6)架空层形成第二首层,形成组团的室外绿化活动场和私密花园。

7)智能化的物业管理方式,实现对小区安全性的需求。

我国某些重要的新城建设中,除了为腾退土地而建的社区外,所有的居住功能建筑均为公有,统一安置员工周转使用。在此类城市规划中应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根据工作调整居住地点,实现“职住一体”的规划优势。以主要的办公行政类和科研类功能建筑作为城市的动力点,分散布置周围居住社区、配套设施等功能类建筑。

各种功能建筑相互交互融合的城市规划,可以大幅度降低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

6 结语

我国城市的分区规划形成了片区的功能单一和城市文化特色丧失,造成城市的不断蔓延。城市的发展已经从解决百姓的物质需要转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放共享的步行尺度社区体系是通过对社区“硬环境”的规划设计,最终达到改善人居“软环境”的目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开放共享的步行尺度街区体系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街区空间形态,大幅提升社区的人文风貌,提升居住品质。

猜你喜欢

路网步行尺度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从步行到奔跑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首都路网 不堪其重——2016年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免通期的北京路网运行状况
路网标志该如何指路?
宇宙的尺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