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PET-CT显像联合DCE-CT扫描对肝内胆管癌诊断符合率的影响
2021-03-22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0王素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473000)王素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总发病率约占胆管癌的10%,由于ICC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与神经浸润,且缺乏早期诊断标准物,传统B型超声、MRI等检查对早期病灶隐匿患者诊断困难,因此需寻找新的诊断手段提高ICC诊断符合率[1]。PET/CT可准确显示肿瘤细胞血供及代谢,在显示肿瘤性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扫描(DCE-CT)的分辨率高、无创性等优点在ICC检查中应用广泛。基于此,本研究观察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示/X线计算机层体成像(18F-FDG-PETCT显像)联合DCE-CT扫描检查对诊断ICC符合率、敏感性、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55例疑似ICC患者,其中男37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47.61±8.43)岁。
1.2 方法 ①18F-FDG-PET-CT显像:使用Discovery PET/CT Elite扫描仪(GE公司),显像剂18F-FDG由回旋加速器自动合成,其放化纯度>95%。患者于检查前禁食6h以上,检测并控制空腹血糖在7.5mmol/L以下,肘静脉注射18F-FDG7.5MBq/kg,饮水200~500ml,静卧45~60min后排尿,行PET/CT腹部显像或早期全身显像,扫描床位根据患者身高全身分为6~8个,腹部2~3个床位,3min/床位,经CT数据衰减矫正后行迭代法重建,厚度为5.0mm,分别获取矢状、CT、冠状面PET、横断、PET/CT融合图像,部分患者根据病变对兴趣区域再次行延迟扫描显像,分别测量感兴趣区病灶标准摄取值(SUVmax)。②DCE-CT扫描:使用GE HIspeed CT扫描仪,行增强扫描与全肝扫描,螺距1∶1.5,层间距7mm,层厚10mm,检查前患者需禁食4~5h,检测前20min饮水500~100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碘海醇100ml行增强扫描,注射速度为20ml/s,静脉期延迟扫描60s,动脉期延迟扫描20s。③图像分析:PET显像采用感兴趣区半定量分析:将病灶周边勾画出感兴趣区,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出SUVmax,SUVmax>2.5为阳性,延迟扫描中SUVmax>2.5且高于早期扫描10%为阳性。由本院2名以上医学影像的中高职称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判断,并达成一致诊断结果,意见相左时,经协商得出统一结论。
1.3 观察指标 ①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观察18F-FDG-PET-CT显像、DCE-CT扫描及联合诊断结果。②对比18F-FDG-PET-CT显像、DCE-CT扫描及联合诊断结果符合率、敏感性、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联合诊断中单一检测中任一阳性即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疑似ICC患者中经病理检查阳性47例,阴性8例;采用18F-FDGPET-CT显像诊断真阳性34例,真阴性7例;DCE-CT扫描诊断真阳性32例,真阴性6例;联合诊断真阳性46例,真阴性5例,见附表1。
附表1 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比较
2.2 诊断效能 18F-FDG-PET-CT显像、DCE-CT扫描联合诊断符合率92.73%、敏感性97.87%高于18F-FDG-PET-CT显像的74.55%、72.34%及DCE-CT扫描的69.09%、68.09%(P<0.05);18F-FDGPET-CT显像、DCE-CT扫描联合诊断特异度62.50%、误诊率37.50%与18F-FDGPET-CT显像的87.50%、12.50%及DCECT扫描的75.00%、2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漏诊率2.13%低于18F-FDG-PET-CT显像的27.66%、DCE-CT扫描的31.91%(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发生于肝外胆管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关键,提高早期诊断符合率对患者后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
DCE-CT扫描是无创性检测手段,且图像分辨率高,检查速度快,可重复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DCE-CT扫描符合率69.09%,敏感性68.09%,误诊率25.00%,漏诊率31.91%,分析原因:DCE-CT扫描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薄层扫描,并能根据轴位分析观察病变位置,较好程度显示胆管壁增厚特征、胆管壁态、浸润程度等,但对于存在碘造影剂过敏患者无法使用此方法进行检查[4]。18F-FDG为氟代脱氧葡萄糖,通过注入静脉后可将细胞膜外表面转化为葡萄糖转运蛋白,随后进入细胞液,增强已糖激酶活性,增加FDG在肿瘤中摄取,从而通过检测18F于全身分布状态而反映全身体内葡萄糖代谢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18F-FDG-PET-CT显像诊断符合率74.55%,敏感性72.34%,误诊率12.50%,漏诊率27.66%,分析原因:由于活性巨噬细胞提高对FDG摄取,导致部分高分化肝细胞癌症及少数分化肝细胞癌症中可能出现假阴性,并降低微小病灶检查灵敏度,从而影响实际诊断结果[5]。二者联合诊断可有效观察肿瘤病变位置、分布范围、器官转移灶等,可较好评估胆管癌患者病情情况,具有极强实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诊断符合率92.73%,敏感性97.87%高于单一诊断,漏诊率2.13%低于单一诊断,分析原因:PET/CT检查具有代谢功能,可在早期显示胆管梗阻部位,梗阻近端胆管扩张程度,并能准确定位[6],DCE-CT扫描具有强大三维重建系统,能提供邻近正常组织与肿瘤不同时期强化特点,二者联合能弥补各自劣势,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18F-FDG-PET-CT显像联合DCE-CT扫描诊断有助于提高ICC诊断符合率、敏感性,降低漏诊率,为临床提供有效筛查手段,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