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 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3-22崔素芬王炜
文/崔素芬 王炜
优质粮食工程自2017 年启动实施以来,2018 年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2019 年至2021 年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高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农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等方面意义重大。
三年多来,优质粮食工程累计总投入超过815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215 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600 多亿元,覆盖31 个省份。其中,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4000 多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粮食质检机构1500 多个,各省市建立粮油示范县389 个。在优质粮食工程推动下,我国粮食产业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势头,“三链协同”“五优联动”初见成效。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后,各地粮油企业尤其“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应急能力、物流运输配送能力显著提高,在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粮油保供稳价中展现了责任与担当。
优质粮食工程还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实施过程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投入40 多亿元,向全国200 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倾斜,助力农户脱贫,成效显著。例如,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阜南县引入中化农业、中粮贸易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种植30 万亩优质小麦,年助农增收6000 万元。吉林省中高端大米产销量增至20 亿斤,增长120%。玉米示范县优质粮油总产量达35 万吨,比项目实施前增长215%,农民种植优质玉米每垧地增收25%。
“十四五”期间,要在总结前期有效做法、放大示范效应的基础上,以“六大行动”(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食品质品牌提升、粮食质量追溯提升、粮食机械装备加工提升、粮食应急能力提升)为重点,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继续加强“三链协同”“五优联动”,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加强上下联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条、营造健康消费社会氛围等,全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产业布局与规划。深入分析前期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粮食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等三个子项的薄弱环节,重点支持,加强引导;针对“六项行动”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项目要求与内容;优先支持一些龙头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完善产业链条;聚合行业优势力量,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粮食加工带动一二三产融合;打通行业、行政管理壁垒,形成“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上下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加强智能仓储物流管理体系建设,节约储运成本,提高企业收益。
加强科技支撑,建立合作交流平台。根据优质粮食产业各薄弱环节,集合高校、研究院、标准质量中心、检验监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粮食行业重大技术问题、加强项目创新与应用推广,形成由粮食部门、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领导,示范县政府、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协调会机制,加强交流研讨,推广经验做法。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六大行动”,加强产品研发与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行业科技人才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让人才招得来,留得住。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粮食产品结构。各地立足优势农业资源,突出市场需求导向,在保证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前提下,从源头上优化粮食结构,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适度规模发展订单种植,推行“优粮优产”;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积极推动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收购转变,凸显“优粮优价”政策性优势,提高农户种植优质粮食积极性;鼓励加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产品结构,同时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宣传,打造品牌效益,保障“优粮优销”,全面推动粮食供需平衡向更高水平发展。
提高优质粮食工程重视程度,营造健康消费社会氛围。在机构改革形势下,各地调整工作方法,认真落实实施主体责任,加强联动和督导,有序推进项目落地见实效;改变项目资金拨付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建议采用“先建后补”“分批拨付”“优胜劣汰”等激励措施,提高各地粮食部门和主体重视程度;加强粮油食品消费营养健康宣传,引导人们消费需求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树立绿色优质粮油消费新理念;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展销会等方式,加强区域特色优质粮油品牌宣传,提升优质品牌知晓度;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和节粮减损理念,营造节粮减粮、健康消费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