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协同管理中的应用

2021-03-22林晓旭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效能标准化

林晓旭

(中交一公局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24)

0 引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施工协同管理属于难点和重点;如果施工协同管理处于高质量的状态,就可以确保对应工程的运作处于理想的格局,对应施工行为也会因此进入到精细化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度重视BIM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协同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发挥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1 BIM 技术融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协同管理的逻辑初衷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经济能力会不断提升,城市基建也成为城市投入的重要版块,由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1]。以2017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城市有56 个,在建设的线路有254 条,合计历程为6246.4km,相比较上一年增幅达到10.8%。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参与者比较多,项目专业性比较强,施工管理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加上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在该项目运作的时候,会以PPP 模式为主导,这样的运作模式下将以总承包商主导的方式来进行,此时就需要其具备良好的施工协同管理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确保业主、监理方、设计方、分包方可以不断地进行交互,以确保施工协同管理机制得以构建[2]。

现代信息技术也不断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协同中发挥自身的效能,尤其是BIM 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实践也比较多,应用优势也不断发挥出来:数据集成化、动态模拟可视化等,可以很好地进行信息交互,进行数据共享,继而使得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协同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依靠BIM 技术可以使得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主体更好地做出决策,并且架构协同管理信息平台,使得项目协同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能:降低资源浪费和信息流失的风险,实现各方的协作,使得协同合同架构下的合作关系能够得以巩固[3]。

2 BIM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BIM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协同管理中的效能发挥,必然需要在管理流程或者方式上进行优化,因此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去构建理想的应用环境。详细来讲,在此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导BIM 协同管理体系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标准化需求上,要确保BIM 数据是标准化的,实施的环境是标准化的,并且依照标准化的原则、统一性的原则、合规性的原则、适用性的原则、可实时性的原则来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归结,这样为后续的标准化奠定基础。

其次,对于BIM 数据标准化而言,需要关注专业划分规范化的问题,模型文件和模型配色标准化、建模进度标准化等。

最后,就是确保软硬件配置是依照标准来进行的,角色和职责配置是依照程序来进行的,操作流程也是依照特定标准来生成的。依靠上述的措施,使得协同管理体系能够依照对应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一旦这样的标准和规范被行业内的企业所认可,并且切实地将其纳入合同中去,就可以为后续的BIM 技术在协同管理中的效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4]。

2.2 注重建立基于BIM 平台的虚拟项目管理组织

在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中,不同的参建各方都是独立的,横向沟通都比较少,这种局面显然是不利于实际施工协同发展的。因此就应该积极构建基于BIM 平台的虚拟项目管理组织的架构,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的交互,改变彼此隔离的局面,使得项目管理的组织和模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优化。依照新的组织形式,要各个项目的参建方,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运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节点有:其一,虚拟组织类型。星形模式,只选择一个在资源上、在技术上有优势的企业,作为组织核心来承担联合协调委员会的盟主,其他参与者作为外围,由此形成一个协调运行的虚拟组织。平行模式,就是组织不存在占据核心地位的企业,组织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各方依照自己的专业和资源特长来进行协调合作,确保各方资源配置能够得以优化,继而形成网络化的组织联盟。联邦模式,就是结合星形和平行模式的特点,实现两者的优化,强调项目各个参与者的能力和资源优势,还确保项目组织有核心地位的企业,发挥统一协调管理的效能。主从模式,就是设定一个主动态联盟,其他的处于从属的地位,由此确保实际的协同工作得以开展[5]。其二,组织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要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行初步研判分析,继而选择合适的适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去进行虚拟组织的设计,界定清楚组织决策层、组织协调层、组织执行层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组织架构能够在实际施工协同中切实发挥效能。其三,积极采取措施实现组织支撑体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要关注联盟契约支撑机制的构建,核心能力支撑机制的构建,信息技术支撑机制的构建,依靠这些措施,确保实际的组织成员的交互朝着更加高效率的方向发展[6]。

2.3 确保可以生成健全的协同管理制度

要想BIM 技术与实际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协同融合起来,就需要确保形成良好的协同管理制度,这是确保技术迅速发挥其效能的关键性节点。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制度内容有:其一,确保生成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城市轨道交通中,协同关系是以契约、制度、心理、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协同关系的破裂也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为了确保这种关系的稳定性,就需要有着良好的制度作为基础。在此过程中作为参与者,都可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基准,为了改变这样的弊端,就需要提高协同收益,建立激励制度,降低机会主义形成的约束制度。比如对于参与施工协同管理的各方主题,可以以收益激励的方式来进行,参见各方在BIM 平台上进行合作,可以使得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下降,各方企业的优势可以快速地进行调配,核心优势发挥出来,项目施工风险会降低,返工率自然会下降,企业知名度会提升,社会认可和政府认可率会不断提升,自然会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在约束方面,需要将BIM 应用作为强制性条件,纳入合同中去,依靠契约来约束各方的行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7]。其二,注重教育培训制度的优化。BIM 技术与实际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协同之间的融合,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来参与,而这样的人力资源队伍不是天生就有的,此时就需要在教育培训制度方面进行优化。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专业的教育培训,使得其能够意识到BIM 技术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协同之间的关系,积极在决策层面加大此方面的投入。对于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需要关注技术使用素养、技术融入理念、职业素养等版块,由此使得实际的教育培训活动,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对应BIM 技术融入的人力资源队伍,为后续的BIM 技术与工程施工协同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三,高度重视评价反馈制度的生成。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BIM 技术在施工协同管理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还不是很理想,在此方面还需要积极建立对应的反思和评价机制,确保可以找到实际技术与施工协同的不足,然后切实地进行改善和调整。在此环节需要注意的有:对于实施效果进行评级,就是在BIM 平台框架下,参建方可以在协同目标导向下,以协同管理理念为基准,切实地进入到实际协同管理的格局,继而确保实际的技术成果、产品产出、经济效益和组织交互可以不断融合起来。再者对于实施效果进行反馈,就是对于实际BIM协同管理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归结,关注其实效性、针对性、有效性,将其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透过本质看问题,继而找到存在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进入到更加理想的协同管理格局和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BIM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协同管理机制的构建,需要实现技术与管理行为之间的融合。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实际的技术素养能够不断提升,关注专业队伍的构建,还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制度机制,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由此确保实际的技术可以更好地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协同管理中发挥多维度效能。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效能标准化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标准化简述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