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美红霞 不屈骄杨

2021-03-22杨丽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杨昌济杨开慧

杨丽

在长沙县东北隅,距县城约50公里处,有一个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美丽乡村——开慧镇开慧村。村庄矗立着飘峰、隐珠两座山峰,一条清澈见底的板仓溪水潺潺流过,村庄中央坐落着一座坐西朝东的黄色土坯四方宅院,宅院掩映在一片成荫绿树和婆娑翠竹之间,院落大门门额上嵌有一块毛泽东亲笔手书“板仓”的大红方匾,两侧贴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联。这座宅院始建于清乾隆末年,土砖木结构,现存大小房屋36间,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1901年11月26日,宅院北侧厢房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当天清晨,飘峰山顶红霞簇拥,将杨家大屋映照通红。父亲杨昌济甚是欣喜,将女儿起名开慧,号霞,字云锦,寄托对女儿灿若云霞、闪亮耀人的人生期许。多年后,杨开慧以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写就了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壮美诗篇。

许国:“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20世纪初期,中华大地外遭列强入侵,内逢变法失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饱读诗书的杨昌济忧国忧民,但无奈时局不济,只得隐居乡间授徒自学。在女儿两岁时,杨昌济怀着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只身东渡日本主攻教育学,后又辗转英国和德国,寒窗十年终学成归来。年幼的杨开慧虽然没有父亲陪伴左右,但遵照父亲信中嘱咐,她四岁启蒙读书,六岁前已熟读《百家姓》《木兰辞》等书籍。七岁那年,她成为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今开慧学校)第一批女学生。出生书香世家的她,对求知始终充满着浓厚兴趣和极大热情。随着年龄增长、学识增进,杨开慧日渐萌生出“为国征战”“为民出力”的信念。每当有人问她将来打算干什么时,她总是坚定回答:“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1913年,杨昌济回湘后,在长沙城内出任教师。父亲经常在家和毛泽东、蔡和森等登门求教的学生一起纵论天下大事,探讨治学之道,求索救国之路,杨开慧与众多英才一起讨论学习,救国救民之情愈发热烈。当时,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立下“为救国,甘愿终生不娶”的誓言;向警予、蔡畅等女校学生也表示“以身许国,终生不婚”。杨开慧对此十分认同,一度抱持独身主义,性格温婉内敛的她在手稿中透露,“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毛泽东)结婚”“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后来,志同道合的杨开慧和毛泽东结成伉俪,但他们以身许国的宏愿始终不曾改变,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并肩作战。

殉党:“砍头只像风吹过”

1918年夏天,楊昌济受聘为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杨开慧随之来到新文化运动中心——北京。这时的杨开慧已是进步刊物《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李大钊等人在《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文章,她读了又读,深受影响。1920年夏天,她得知毛泽东正在为开办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化书社筹措资金,立即说服母亲将父亲病逝时北京朋友相赠的“奠仪”拿出来交给毛泽东。9月9日,文化书社在长沙潮宗街开张营业,成为毛泽东建党活动的一个重要联络点。10月,杨开慧成为湖南第一批女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1年底,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全国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入党后,杨开慧在艰难、危险的斗争环境中,一直负责湖南地区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她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各个秘密联络点,收集工人运动动态和秘密情报,传送党的文件和毛泽东的指示;接待各地来访的工人代表,并担任工人夜校教师,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出于革命需要,她的足迹先后遍布长沙、上海、广州、武汉和韶山等多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她仍竭力发展地方党组织,参与组织和领导地下武装斗争,在长沙、平江、湘阴边界坚持斗争整整三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不幸被军阀抓捕。在狱中,她满怀对党的赤子之情,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向难友们愤然揭露敌人残酷罪行,鼓励大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教导一同被抓进监狱的儿子毛岸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斥之:“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

恋家:“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

1920年冬天,杨开慧以“不作俗人之举”的非凡勇气,不坐花轿不拜堂、不戴凤冠不披纱,与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宿舍里组建了家庭。婚后,在党内没有任何职务的杨开慧始终以毛泽东家属的身份,跟随他出生入死。在家中,她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而且主动兼任丈夫的工作秘书,整理材料、抄写文件、签发文件,全力协助他开展革命工作。毛泽东的光辉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凝聚了她的心血。

1922至1927年间,杨开慧先后生下三个儿子。由于毛泽东事务繁忙,三次生产都未能陪伴妻子,然而杨开慧没有半点怨言,对丈夫充满了理解包容与关心祝福。孩子的到来也没有使她放弃革命工作,只是让她的情感世界里多了一份挂念。她在手稿中写道,“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解不开”。自1927年8月,毛泽东离家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独自支撑着一个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的家庭,她一边牵挂着丈夫“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一边又不得不为老母幼儿的未来早作准备。随着“白色恐怖”愈演愈烈,预感到死神来临的她,将饱含深情的书信藏匿在了家中墙缝。

被捕入狱后,敌人严刑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得到的答案都只有“不知道”三个字。敌人诱骗她,只要她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得到的依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临刑前,她搂着孩子,留下最后遗言:“如果你们将来能够看见你们的爸爸,就对他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情。我非常想他,只是我不能帮他了,望他能够多保重。”

霞光褪去何凄楚,光辉长照后人心。1930年11月14日,年仅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老乡们含着热泪,连夜将烈士遗体运回板仓,安葬在老屋右侧棉花坡上。1966年11月,杨开慧故居修复并对外开放,杨开慧纪念馆同时挂牌成立。如今,由故居、烈士陵园、杨公庙、陈列馆四部分组成的杨开慧纪念馆已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成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2107501705371

猜你喜欢

杨昌济杨开慧
绵绵古道连天上
殊途同归:杨昌济与徐特立教师生涯转型的路径及意义
伟人旧居
杨昌济的理学面相
章士钊妙藏态度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章士钊妙说杨昌济
研究杨昌济父女生平思想的珍贵文献
我爱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