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测度
2021-03-20王晓轩
陈 静,王晓轩,曾 琼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0 引言
小城市街道空间具有街道和道路的二重属性,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综合性交叉现象。同时,由于街道服务对象众多,街道服务对象相对应的是人流、道路的服务对象相对应的是车流,这些服务对象交叉存在可能使街道活动空间产生压力,影响小城市人群的生活质量。本文对于小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测度问题展开论述,旨在提升城市街道空间质量,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理论贡献,使更多的人投入小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研究领域。
1 概述
1.1 街道概念
我国东汉典籍《说文解字》中把“街”理解为“四通道”,也就是十字路口之意。而“路”字最早在《诗三百》中有记载,《诗三百》中的意思同现代对于“路”的释义基本上一致。本文认为,“街”是不同地域地块线性公共空间的总体结构模式。在所有公共空间中,街道是占地空间极大、负载人流车流量较大、利用频率较高的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中,街道属于建筑物;在精神空间层面,街道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脉络的传承。走进一座城市,小城市的街道往往给人第一印象。街道也是小城市留有深刻印记的客观实体。当人们开始追忆往昔时光时,最使人无法释怀的是小城市中的街头巷尾。街道空间作为小城市中最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承载着缓和城市交通枢纽、彰显城市人文情怀等功能,具有使用价值、情感文化价值属性,是贯通街道、人群、城市三位一体的客观存在。
1.2 街道空间品质概念
街道空间品质是由物质空间等客观因素构成的街道空间质量。其构成元素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中各有侧重。比如,有的研究领域认为街道空间品质包括活力、安全、绿色等要素,这些综合内容饱含人类对街道物质环境综合因素所体现空间的独特认知以及空间满意度。Allan B J 在20 世纪90 年代的著作中阐述城市街道赋予城市生活的伟大价值,他认为最为世人推崇的街道即“在特征与品质方面皆是一流的街道”。“一流街道”指空间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涵盖的内容有路面、路基、街道文化理念、街道历史渊源、道路绿化特点、街道地域特质等物质空间质量层级。
1.3 街道空间品质的构成元素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指出,街道空间品质的构成元素包括街道活力、街道安全、街道绿色、街道智慧等内容,相关研究者分别从这些视角谈论和评述街道的品质。迄今为止,有关智慧街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项研究尚未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本文从街道安全度、街道绿色空间方面展开论述。
2 小城市街道空间安全品质测度
街道空间所带来的安全感在我们行走过程中有充分体现,街道只有具备出行安全这一基本人道主义情怀,人们才会在满足出行安全的同时,把关注点聚焦于道路上的城市文化氛围,以及对于绿化、交通、建筑、古迹等的回馈性反应,呈现对于街道的情绪状态和文化关怀,获取独特的审美体验。街道安全是践行街道生存活力的前提要素。
2.1 基于三维建筑数据测度理念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形态对于街道空间区域内的景观呈现起到有力的调控作用,在这里,相关研究领域更关注人的直观体验。哈维等学者通过反复实验率先提出街道两侧空间建筑结构中三维数据的理念。这种实验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对于街道中心、街道边缘进行精准的测度,之后,逐层对与街道以及建筑形态相关的十几个街道附近景观变量展开较为细致的测度,譬如街道景观的面积、长度、宽度、高度、横截面,以及街道与建筑物的宽度比例、街道曲度、街景两侧建筑物的数量、沿街景观突入街景比例等诸多要素。
2.2 安全度检测模型的建立
街道安全即在街道人流活动过程中行人的安全情况,其中还涵盖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安全情况,因此,可以择取路侧停车占用比例、交通情况、人行道情况等作为相应的指标,探测街道安全性。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街道安全指标因子的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 指安全度;Wi指各项指标权重;Si为各项指标定量评分;i 指标数目。
2.3 街道安全度指标计量手段
1)隔离程度 有些街道承载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多重功能,不同的交通工具行驶速度不同,因此,隔离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使用空间区域特点而定,其目的在于维持城市交通的稳定运行机制,减少交通工具相互之间的干扰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升车道交通安全性能。其中,研究街道安全的核心指标是隔离程度,也就是绿化带、隔离线、栏杆隔离3种类型。本文仅对隔离设备数量进行描述和记录。
隔离模式建立在隔离带数量之上,没有相应隔离设施的定义为0;划线隔离状态下设定为0.34;有隔离带、绿化带其中之一的设定为0.67;有栏杆隔离和绿化隔离的设定为1。该街道样本呈现,街道道路稳定有序,总数量为278,占比为38%;有140 条街道设置有划线隔离;有245 条街道设置了两侧绿化、栏杆隔离;有75 条街道对2 种隔离模式共同使用,占比分别为33%和10%。
综上可知,小城市主城区拥有数量众多缺乏隔离设施的道路,有隔离措施的街道中多数隔离模式呈现3 级指标,在无隔离措施中的街道中以商业街为主,剩下的都是生活街道;无隔离设施街道中没有交通街道和综合街道,在生活街道中有数量可观的街道无任何隔离措施。这种现象说明,现代生活街道隔离设备缺失,亟待改进。
2)道路两侧停车比例 道路两侧空间区域的功能主要是停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2 个交通空间冲突点(见图1),这种现象对街道安全性造成威胁。以道路两侧时段性停车位数量的长度作为统计依据。路面车辆占用比例增加,街道行人的安全度降低,由此,本文以路侧停车占用比例作为街道安全性讨论的影响因素,并将其分为5 个等级数据,自然级1~5 区分别为0~0.13,0.14~0.29,0.30~0.51,0.52~0.75 及0.76~1.00。
图1 道路两侧停车状况占用
3 街道绿色空间品质测度
小城市的生活节奏相对来说较为缓慢,行人的目光更容易聚焦于街道的视觉感受中,高品质的街道无拥堵、无噪声,对于调节街道的地域性环境以及空间秩序具有积极的贡献。
3.1 绿色度测度模型的建立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绿化物指的是街道旁边的绿色植物,街道绿色空间一般可以分为街头绿地、行道树等景观。本文引入的是以层次分析法获得街道安全指标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 代表绿色度;Wi为各项指标权重;Gi指的是各项指标的定量评分;i 为指标数目。
3.2 绿化带数量
小城市中,有些街道为了城市的美观,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间布置有不同程度的绿化带,有些街道在路标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的位置也建立了各种防护绿化带,同时在街道边缘设置了不同的围挡。
从统计数据以知,小城市主城区街道绿化带的数量逐层减少,47 条街道设置1 条绿化带,比例为6%;主城区街道有2 条绿化带,占据了绝大比重。
3.3 街头绿地长度比例
主城区域中有100 条街道设有临街界面,同街头绿地比邻而居,这种类型的街头绿地文化氛围浓郁、环境优美,分别建立游园、绿地、广场等小城市标志物,这种结构是单一绿化带模式无法实现的。街头绿地形态众多,环境优美,空间状况良好。街头绿地使街道空间更完美,并与绿色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了优美的结构形态。然而,街头绿地临街界面在设定过程中有较为严格的长度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街头绿地中生活街道最少,有21 条,占比15%;交通街道41 条,占比29%;综合街道的数量最多,为79 条,占比56%。由此说明,这座城市主要城区街道绿地多于综合街道。
4 结语
街道空间是小城市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构成元素,体现着小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小城市发展过程中,街道的空间形式、功能、属性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本文从安全、绿色2 个方面对街道空间品质展开测度,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出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