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色彩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研究
2021-03-19张岩
张岩
摘 要:敦煌壁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给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的文化背景下,敦煌文化研究作为西部地区文化研究的重心,值得藝术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应用。但在目前,高校对敦煌文化研究和教学还不够普及。很多高校美术学院虽然已开设相关敦煌文化的课程,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敦煌文化的审美价值以及其色彩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高校教学平台是对敦煌文化研究和艺术应用的良地,尤其是对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研究;岩彩;地域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西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敦煌壁画色彩在中国山水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HXXYJY-2019-07)研究成果。
传统色彩的表现技法以及颜色属性的掌握,成为课程教学中需要攻克的难题。学生根据对敦煌壁画直观的视觉感受进行自主分析和设色的技法实践,深入对敦煌壁画色彩表现的研究。
敦煌石窟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于一体,是由建筑、雕塑、壁画组成的艺术宝库。其保存着自前秦以来各个朝代的大型壁画,彰显了石窟艺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岩彩具有色彩丰富性及感染力,具有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随着“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敦煌、发掘敦煌,将敦煌壁画特殊的材料特质、绚烂的色彩变化、斑驳的肌理效果、古朴的风土人情,都作为展现敦煌魅力的元素。敦煌壁画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堪称中国画颜料绘画的宝库,充分体现矿物质颜料在中国画中的应用。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深入西北地区,进行原料采集,将自然中的矿石进行漂洗研磨,还原壁画本身的材料,追逐本源,亲近自然,体现岩彩的介质的表现。当代工笔重彩画是对敦煌壁画新的发展和传承,以色彩为依托,用色彩表现中国绘画艺术特色。继承其特殊的用笔用色技法是高校山水画教学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绘画技法,更需要使学生对色彩本身以及材料特性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将西北地区特殊的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极力打造西部地区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魅力。宋元以后色彩的应用日渐式微,逐渐被文人画、水墨画代替。民间寺庙中的宗教壁画制作过程都是按照粉本进行临摹,只有青绿山水画、工笔花鸟画中少量采用矿物质颜料描绘。所幸的是在敦煌这个沙漠中的美术馆,为我们珍藏曾经辉煌的彩色世界,并找回了曾经的绘画传统。艺术家们在发掘敦煌资源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美术。
一、课程教学目标提升
现如今,有一大批院校的美术家和教授对岩彩做专题研究,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了综合材料绘画及美术品修复保护艺术委员会,无论是壁画还是纸本绘画,都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和保护。中国山水重彩以青绿山水为主,早期青绿山水画作为山水画发展的雏形,对山水画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等环节,学生能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教学过程,最终具备用特殊工具、表现语言独立进行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的能力。但在目前的山水画教学中,教学侧重于临摹水墨山水画,对青绿山水画的画面构成、色彩艺术表现力及材料分析不够重视,仅限于色彩色相的临摹及成品锡管颜料的使用,没能追根溯源,还原早期青绿山水画矿物质色彩材料,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课程内容受某一专业或教师的影响,体现不出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多年来,有一批艺术家学习借鉴敦煌壁画独特的色彩和造型体系,投入现代岩彩画创作的实践中,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矿物质颜料丰富的颜色种类,采用敦煌本地的澄板土,直接将壁画中的色彩应用在画面的绘制中,表达出富有西北特色沙土味道的色彩,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
长期以来,笔墨一直作为中国画的核心被很多学者深入研究,然而对于色彩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与敦煌壁画中青绿山水的发展以及材料的应用相关的专题较少。王伯敏《敦煌壁画山水研究》强调敦煌壁画中山水的美学意义,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对于壁画中山水画的审美意趣研究,大多都将其与儒家的自然观相互渗透,这一部分是对青绿山水画的补充。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这一环节的课程对于中国画山水教学的完整性具有深远意义。美术学在教学中侧重全面技能与人文知识的传授,适当进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渗透,能够使技法训练与理论讲解、作品赏析融合在一起,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大多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对比较欠缺。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多关注绘画技能的教与学,缺乏对艺术深层次的理解,缺乏创新意识,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绘画文化和东方审美意象的培养。敦煌壁画和龟兹石窟都是中国画绘画语言建构的源头,返璞归真于绘画语言原点。从龟兹壁画到敦煌壁画,青绿山水从萌芽走向成熟,佛教美术中青绿山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只有全面不断地引导与启发学生,才能建构完整的山水画绘画体系,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多角度多层次地丰富教学内容。
敦煌壁画所用的颜料以天然矿石颜料、植物颜料以及人工合成颜料为主。本课程研究不仅要从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表现力出发,更要关注综合材料的应用,自己动手制作颜料,将大自然纯天然的矿物质颜色应用在中国画创作中。敦煌研究者对石窟中壁画所使用的材料、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都进行了多角度剖析。岩彩绘画具有独特的色彩美感,对敦煌壁画色彩进行探究,就要对中国岩彩画进行探索,但是目前岩彩绘画还未能进入高等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相对于水墨山水画而言,青绿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是利用石青、石绿与赭石色进行冷暖对比,着色过程反复叠加,绘制出富丽堂皇的山水景致。高校应引导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善于自主研究绘画材料,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取颜料原石,加工利用,还原敦煌壁画色彩的原貌,开设石窟写生课程安排,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创作水平,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三、学科联合培养
在目前高校美术教学中,相对缺乏学科间的互相联合。虽然河西學院地理条件便利,离敦煌石窟较近,但是敦煌壁画深层研究者较少,投入教师不足,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艺术资源利用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全面性发展受到了限制。当前美术建设倡导以西方绘画教学体系为主,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大打折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薄弱,忽略了中国画传统资源的利用和研究。另外,由于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课外探究活动条件局限,而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应用覆盖面广,内容信息量大,造成学生缺乏对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体现学科的专业特色,扩展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突破现有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类似、教学效果相同等问题。通过课程结构调整与教学方法改革,改变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邀请美术学科前沿学者赴校内讲学,进行文化交流,建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与敦煌研究者、岩画画家建立文化联系,组织学生深入石窟实地教学,并且把理论知识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创作出敦煌元素丰富的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四、课程资源优化
中国现代岩彩画是在材料、形式上都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新绘画形态。在发掘、提升岩彩画的材质美,扩展其表现技术的基础上,岩彩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水墨画为主导的单一绘画格局,其创造性的经验对水墨画的探索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目前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敦煌壁画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存在意识薄弱、投入少的问题。在人才方案培养中,学院专业学科建设更侧重于对于能够看到、感知到资源的开发及应用,而对于敦煌壁画资源的课程应用呈现出投入不足及重视度不够等问题,阻碍适合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的转换。虽然河西学院将敦煌壁画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推出,但是课程课时较短,内容涉及面具有局限性,使学生不能充分了解相关的知识,对于青绿山水这一板块教学内容涉及较少,不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山水画中设色及颜料的应用问题。部分敦煌学者致力于研究敦煌壁画色彩的表现,但却没有应用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实践中。敦煌壁画色彩的表现应用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实践中能够丰富山水画教学内容,补充相关课程内容空白,丰富优化教学单元,有利于合理利用课题组成员现有学术成果完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关注敦煌壁画色彩,强调应用实际与研究理论相结合。
五、结语
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造型艺术具有视觉感官冲击力,用优美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打动人心,强调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并重的视觉效果,结合东西方色彩绘画观念,展现出鲜明的壁画特点。甘肃河西区域特色显著,七彩丹霞地貌、平山湖大峡谷、连绵的祁连山脉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更多的营养。河西地区岩土色彩鲜艳,是天然的颜料库,又为艺术创作者研究材料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对敦煌壁画色彩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全面推进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创新提供更系统的准备;另一方面能够对课堂内容以及形式进行改善,为当前美术学科建设注入新的血液。敦煌壁画材料作为特殊的视觉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感和丰富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郑岩.关于墓室壁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园汉墓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21.
[2]王伯敏.敦煌壁画山水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沙武田.榆林窟第25窟: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河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