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1-03-19
一箭三星中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北京时间1月29日12时47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串联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 t(轨道高度700 km)。
此次任务拉开了本年度长四型号高密度发射的序幕。后续,长四型号将面临酒泉、太原、上海三地并行作战,高密度发射与高强度研制双重挑战。为应对这一新常态,长四型号持续优化研制技术流程,提高研制生产的灵活性和对任务的响应速度;精简测试发射流程,落实质量确认“日清制”,有效支撑火箭发射场质量管理工作。
来源:腾讯网
天问一号“奔火” “太空刹车”成功
2月10 日19 时52 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捕获制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 km、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目标的第一步,环绕火星获得成功!
专家表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过程包括发射、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6个阶段。“奔火”之路上,“天问一号”完成了4次轨道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机动。
飞抵火星只是第一步,从地火转移轨道进入到环火轨道,需要通过近火制动来实现火星捕获,完成日心轨道和火心轨道的顺利衔接。这一动作也被形象地称为“踩刹车”。
专家介绍,火星制动捕获是指探测器在抵近火星时,通过主发动机长时间点火,让在行星际空间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大速度增量减速,从而能够被火星引力场捕获,进入环火轨道。作为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制动捕获的机会是唯一的,关系着整个工程任务的成败。
在完成第四次中途修正后,“天问一号”就进入到了合适的窗口期,它必须精准地踩下刹车,一步到位迈入预定环火轨道。这一步非常关键,只有点火时机和时长都分秒不差,才能形成理想的目标捕获轨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天问一号”副总指挥张玉花表示,本次制动捕获的成功,离不开各系统的大力协同、密切配合,不仅考验了地面测控系统深空高精度测定轨能力,还进一步验证了火星环绕器的各项高可靠设计。
对于大家关心的着陆时间,国家航天局专家表示,“天问一号”计划于今年5—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着陆巡视器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定区域实施软着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通过这次任务的实施,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来源:人民日报
朱雀二号火箭研制再获进展整流罩分离试验圆满成功
1月28 日从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近日圆满完成了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整流罩分离试验。据介绍,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整流罩为国内民营航天领域尺寸最大的整流罩,采用分瓣旋抛方式分离。
此次试验验证了整流罩分离火工品的工作性能、工作时序以及整个分离动作的全过程,分离过程各项参数符合设计要求,证明了分离设计的合理性和接口协调性,为朱雀二号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载火箭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过程中,整流罩位于运载火箭的最前端,起到整流作用,同时保护有效载荷不受气动力、气动热及声振等有害环境的影响。大型液体火箭整流罩要求在大气层飞行过程中能够牢固可靠的与箭体连接在一起,经受飞行气流的高速冲刷,为有效载荷提供良好的罩内环境。
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整流罩直径3.35 m,全长8.24 m,为蚌壳式结构,由非金属端头帽和蒙皮桁条结构的锥段、柱段共同组成。据称,该整流罩填补了民营航天大尺寸整流罩的空白。
据悉,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运载火箭,是中国在研运载能力最大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产品。全箭总长49.5 m,箭体直径3.35 m,起飞推力268 t,起飞质量216 t,500 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4 t,并可通过芯级并联实现覆盖各类轨道发射能力。
来源:科技日报
工信部印发《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为加快电子元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了《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行动计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做强电子元器件产业、夯实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为目标,明确提出要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市场,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实现突破,并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
同时,针对当前产业发展存在不足,《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重点产品高端提升、重点市场应用推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行动,并开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强化市场应用推广、夯实配套产业基础、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行业质量提升、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引育机制等重点工作,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来源:中国政府网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1月30 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向建设核工业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是我国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表示,我国核工业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核集团将始终牢记强核强国的历史使命,推动核工业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后续机型研发,着力推动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走出去”,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关键动能,为加快建设核工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自开工以来,始终按照计划推进。上万名核工业建设者常年奋战在项目施工现场,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为华龙一号的建成投运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 %,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据了解,华龙一号每台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 000多万棵。
来源:人民网
中国科研团队发布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的“大管家”,也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技术领域。2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合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专家表示,经测试该操作系统能数倍提升现有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效率。
量子计算机是国际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可供使用的量子计算机仅有约50台。在量子计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高效稳定的发挥算力,成为量子计算发展的新难题。参考经典计算机的思路,操作系统成为有效管理、利用量子计算资源的关键技术。
“如果把量子芯片比喻成人的心脏,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就相当于人的大脑,量子应用软件则是血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说,一个好的操作系统,可以让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据介绍,近期本源量子研究团队开发出的“本源司南”操作系统,在量子计算任务并行化执行、量子芯片自动化校准、量子资源系统化管理功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据研究人员测试,本源司南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够数倍提升现有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效率。
近年来,本源公司先后开发出量子测控一体机、量子计算机“悟源”等产品,并上线6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他们介绍,此次新发布的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将用在量子计算云平台上,提供给全球用户体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下线
1月27 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与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该车采用西南交通大学陈维荣教授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突破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电堆采用国际领先、可低温启动的日本丰田金属电堆,这也是燃料电池金属电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应用。
该车设计时速每小时80 km,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24.5 h,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5 000 t,在不用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条件下,可在各类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以及大型工厂、矿山、港口等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任务。
氢能因清洁环保、高效、可持续,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最佳形式,其通过氢气与氧气的电化学反应来发电,产物只有水,无任何污染物排放,且具有发电效率高、补充燃料时间短、可再生等优点,已在交通、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成功应用。目前,氢能源轨道交通已成为绿色、节能、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尤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工程检修作业车、调车机车、大型铁路养路机械等。
陈维荣教授团队自2008年起,在我国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氢能轨道交通研究方向。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该团队突破了大功率燃料电池优化控制、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于2013年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并于2016年与中车唐山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引领了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发展。
来源:中化新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近日,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全面建成的目标。其中,《战略》共分4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态势。强调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阐述发展智能汽车的战略意义,分析我国发展智能汽车的战略优势。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为方向,以建设智能汽车强国为目标,以推动产业融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市场主导、跨界融合,开放合作、安全可控的基本原则。提出智能汽车发展分阶段战略愿景。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围绕智能汽车全产业链,构建6大体系,明确20项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突破关键基础技术、完善测试评价技术、开展应用示范试点。二是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新产业发展形态、推动新技术转化应用。三是构建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车用无线通信网络、车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能力、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建设。四是构建系统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重点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技术标准、推动认证认可。五是构建科学规范的产品监管体系,重点加强车辆产品管理和车辆使用管理。六是构建全面高效的网络安全体系,重点完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数据安全监督管理。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提出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扶持政策、强化人才保障、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保障主要任务有效落实。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