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救护理路径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价值*

2021-03-19谢芬郁毅刚郑少鹏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病死率科室

谢芬 郁毅刚 郑少鹏

严重创伤在临床属于危急重症,指因外力作用导致机体组织及器官受到严重损害的创伤,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资料显示,严重创伤患者由于器官多处损伤易引起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创伤性休克等并发症[2]。临床上对患者实施抢救措施时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急救护理路径是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医疗护理固定救治程序,包括患者入院时由专科医生诊治、及时完善并报告试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3]。为探究急救护理路径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干预价值,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救治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救治的3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创伤评分16分以上;由创伤现场直接送至笔者所在医院。排除标准:妊娠期妇女。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设为路径组。常规组男70例,女80例;年龄30~56岁,平均(43.08±5.36)岁;致伤因素:车祸伤32例,跌伤10例,殴打伤27例,高处坠落18例,重物砸伤15例,电击伤19例,烧烫伤29例。路径组男85例,女65例;年龄30~53岁,平均(41.50±5.14)岁;致伤因素:车祸伤22例,跌伤14例,殴打伤29例,高处坠落20例,重物砸伤17例,电击伤18例,烧烫伤30例。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协议。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取常规急救护理,具体如下:护理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后,协助医生评估病情,清理患者呼吸道异物、伤口加压包扎、骨折固定、建立静脉通路等措施,注射抗休克药品与止血处理,若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则进行心肺复苏等,其过程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而后入院进一步评估病情并救治,后续转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

1.2.2 路径组 采取急救护理路径措施,具体如下:(1)从急诊科选出经验丰富的医师及护理人员,建立绿色通道急救小组,分为指挥组、现场急救组、复苏组、液体通路管理组、转运组等五个小组,各组间相互协调合作。(2)现场急救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确定事发地点,准确获取信息,并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简单急救处理,到场后根据伤情评估患者,符合严重创伤指征的患者,急救组立即启动严重创伤急救应急预案,报告指挥组,同时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急救药物等急救措施。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有意识的患者进行鼓励与安慰,稳定其不安情绪。(3)在转运过程中时刻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固定患者保持合适体位,避免发生颠簸移位对患者机体造成二次创伤。现场急救组在转运过程中,向指挥组报告患者伤病情况及相关指标,指挥组组织复苏组及液体通路管理组做好院内接收准备,并通过AR增强现实眼镜实时指挥急救组进行应急处置,远程指导。(4)患者入院后立即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复苏组立即按照创伤CRASH PLAN(紧急计划)检诊程序再次评估患者,将患者安置于复苏单元展开复苏救治,复苏组保障患者呼吸循环系统有效支持,液体通路管理组保障患者静脉通路安全性、用药及用血的及时性,指挥组至现场指挥协调调度,联系各科室会诊,完善抢救记录。(5)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运组准备转运车、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全程保障患者外出检查及至手术室的生命体征稳定。如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立即就地开展抢救。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病死率、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与相关辅助检查时间,并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管理风险护理质量。

并发症包括感染、消化道出血、器官衰竭等。

相关辅助检查时间包括:相关科室人员到达时间、抽血及其他检查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

护理人员管理风险护理质量评估: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评估护理人员的业务熟练度、态度、沟通力、责任感、应急能力五个项目,每项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其风险管理能力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病死率比较

路径组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病死率比较 例(% )

2.2 两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相关辅助检查时间对比

路径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相关科室人员到达时间、抽血及其他检查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相关辅助检查时间对比 [min,(±s)]

表2 两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相关辅助检查时间对比 [min,(±s)]

组别 绿色通道停留时间 相关科室人员到达时间 抽血及其他检查时间 急诊室停留时间路径组(n=150) 51.44±7.87 5.55±1.05 34.21±5.11 15.31±5.01常规组(n=150) 77.84±5.36 6.89±1.44 49.68±5.35 26.33±5.68 t值 6.55 2.38 5.79 4.18 P值 <0.01 <0.05 <0.01 <0.01

2.3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质量比较

路径组护理人员管理风险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质量比较 [分,(±s)]

表3 两组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质量比较 [分,(±s)]

组别 业务熟练度 态度 沟通力 责任感 应急能力路径组(n=150) 92.46±4.55 96.44±3.12 96.89±3.33 94.65±5.01 91.48±2.47常规组(n=150) 82.64±4.87 88.50±3.21 89.15±3.11 89.32±4.68 85.21±3.01 t值 4.12 4.87 4.48 2.05 4.80 P 值 <0.01 <0.01 <0.01 <0.05 <0.01

3 讨论

严重创伤指人体受到外界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致伤因素影响,出现组织结构破坏与功能障碍,其常有多部位、多器官的多发伤,病情危重,变化迅速,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5]。严重受创伤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极易在早期发生病死[6]。

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为患者入院到手术的整个过程,其又被定义为“黄金时间”,该时间要求控制在60 min左右。目前国内较多急救时间超过60 min以上,其抢救成功率明显下降。有研究报道,患者较高病死率主要与急救时患者身份信息不够明确、医院设备不够完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及抢救时间不够到位等相关[7-8]。急救护理路径具有较多优越性,具体如下:(1)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护理人员成立具有绿色通道性质的急救小组,所有组员急救经验丰富,各项操作准确快捷。分组后责任明确,急救工作忙而不乱,急救任务有交叉的相互协作,急救工作做到了条理化、系统化、路径化,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9]。(2)急救组接到救治电话后重点明确救治现场具体地点,避免了出诊过程中找不到伤者位置而耽误救治时间,同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简单急救处理,如伤口加压包扎,避免出血过多。呕吐时侧头,避免窒息。伤口不要暴露在污染环境中,迅速应用干净物品包扎等措施,增加了救治成功率,减少了伤口感染及出血。同时给予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伤口止血及骨折固定等基础急救措施,保证了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对有意识的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使患者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确保了机体神经体液的正常调节,从而稳定了激素水平,减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减小了消化道出血的概率。(3)在转运的过程中,根据伤情固定好患者体位,避免颠簸及固定不合理出现二次损伤,加重伤者病情,同时积极和指挥组保持联系,做好院内救治准备,协助抢救,以及远程指导救治,有助于减少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相关科室人员到达时间、抽血及其他检查时间和急诊室停留时间。(4)到达院内后,复苏组迅速检查评估病情,通知相关科室会诊,避免漏诊误诊,液体通路管理组检查静脉通路,保证急救药物和急救用血,降低了早期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0]。(5)转运组准备好转运的所需设备,同时具备处理转运过程中突发病情加重的抢救能力,从而也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病死率。而常规急救护理仅完成了基础救治措施,包括心肺复苏、伤口加压包扎、骨折固定、建立静脉通路等措施。不能保证在整个急救过程的系统化、条理化、专业化[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路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7% ,早期病死率为8.67% ,均低于常规组的19.33% 、16.67% (P<0.05)。路径组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相关科室人员到达时间、抽血及其他检查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急救护理路径更加科学规范,医护人员急救经验丰富,整个急救过程专业化、流程化、系统化,从而减少了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相关科室人员到达时间、抽血及其他检查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因急救时间缩短,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及早期病死率,有效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救护理路径建立绿色通道急救小组,每组分工明确,组间协调好,极大地保证医护人员在管控风险事件中保证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系统化的进行,不耽误患者救治时间。在救治患者过程中,明确小组责任到救治患者的各个步骤,可保证急救护理器材与药物能够准备完整,并能将团队合作发挥到最大力量,提高救治路径中的合理性,完善其中的不足[12]。在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路径可控制各个救治环节的时间,并对各个环节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事故进行快速处理;由此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管理风险护理质量。而常规组护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无统一指挥,组间协调沟通效率下降。故路径组护理人员管理风险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路径组急救管理规范,有统一指挥,组间和医护患沟通能力强,急救应急能力强,急救相关业务技术娴熟,责任心强,工作态度好,与患者及家属和整个团队沟通能力强。充分体现了急救护理路径措施科学规范。

综上,急救护理路径可降低患者早期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不仅能提高护理人员管理风险质量,还能缩短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及相关辅助检查时间,从而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病死率科室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效果观察
爱紧张的猫大夫
新医改形势下的科室文化建设
一种基于“绿色通道”思想的短信下发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