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产业发展绘就乡村振兴魅力新画卷
2021-03-19张平权,张龙云
2020年,重庆市涪陵区农业农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工作部署,围绕战疫情、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目标,切实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77亿元,增长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80元,同比增8.5%,实现增速目标;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
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二渡村建成“开园”,完成邓家村市级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任务,初步编制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总结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榨菜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经验并在全国产业园大会发言,榨菜集团成功创建“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涪陵榨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百胜镇红花村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重庆市涪陵区群胜农榨菜股份合作社”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产业带贫减贫典型经验写入2020年国家督查重庆反馈报告,创建涪陵榨菜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全国酱腌菜产业联盟并举行高峰论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重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
2020年,涪陵区粮食总产量44.2万吨,实现稳粮目标。积极开展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和生猪引种补烂,年底基本恢复到2018年底水平,生猪出栏60万头,家禽出栏900万只,肉类总产量7万吨。蔬菜、果品、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0万吨、22.17万吨、1.9万吨。
榨菜丰收,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涪陵区狠抓以榨菜、中药材为主导的“2+X”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完成2020年秋季青菜头种植72.7万亩,全年实现榨菜产业总产值120亿元;中药材基地达到8万亩,其中金荞麦、前胡、紫苏、厚朴等四个单品规模全市第一。蚕茧、烤烟产量分别实现5.2万担、0.85万担,笋竹、花卉苗木、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到4.3万亩、1.8万亩、0.8万亩。
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涪陵区全面完成中央巡视“回头看”、国家和市级成效考核、第三方审计以及各项督查暗访等反馈的产业扶贫整改问题及任务。在全区63个贫困村累计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产业扶贫基地922个,规划产业到户11047户,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9个,投入资金4190.7万元。在脱贫攻坚普查中,全区贫困户享受资产收益扶贫政策超过99%,农民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贫困户获得技术指导或服务、在项目资金及实物帮扶下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等三项指标占比均超过96%。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
2020年,涪陵区新增农民合作社39家,总数达1180家;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稳居全市第一。新增授权使用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2个,总数达8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自主研制的“涪陵黄茶”获得中国黄茶斗茶大赛特别金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57万亩,完成土地宜机化改造4937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
农业农村改革逐步深化
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顺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6.8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达44.8%。全面完成277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单位扩大到27个,培育农村“三变”改革经营主体榨菜股份合作社197个、中药材股份合作社26个,持续深化榨菜产业“三变”改革“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益贫带贫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
突出“五沿带动、全域整治”,全区所有村均实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第一档目标。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100%、70%以上;累计改造卫生厕所近3万户,普及率达到88%。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23个、美丽庭院1100余个。
农业生态保护扎实有力
涪陵区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退捕禁捕制度,完成渔民退捕上岸、渔船报废拆解、信息录入管理、退捕档案资料归档等相关退捕任务,常态化开展宣传执法禁渔管理。建立2800亩农作物化肥、农药减量示范片,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0.5%以上,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完成2.3万个生猪当量治理,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10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