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非优势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2021-03-19万里平石祥超刘振东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质量

万里平 李 皋 肖 东 石祥超 刘振东 张 力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500)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分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两个等级,其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重点探讨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是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个体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范畴,涉及到研究生个体由内到外素质与能力的改变。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通过其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创造的科技发明与申请的专利以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等指标来衡量[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高等教育重大工程,主要包括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双一流”建设等。其目的之一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毋须讳言,大学有一本、二本之分,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也有强、弱之分,即使在一流学科中也存在非优势专业。这些非优势专业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科研资源、研究成果、科学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总体处于劣势,只有将非优势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了,才能保障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4]。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特点

(一)学术性

培养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也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学术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最重要的内容。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学术质量,这也正是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第六条分别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需要达到的学术水平做了规定。其中,第五条明确要求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某种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第六条要求博士研究生能够在所学的本门具体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本人学术质量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一般而言,学位论文完成质量越高,其本人的科研创新能力就越强。

(二)创新性

1.模式创新

与本科生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不同,研究生培养目的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一些研究、探索等工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安排除了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思想动态外,还包括启发式、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的教学,以及提供研究生实践探索、研究本学科专业问题的机会。研究生培养方案区别于传统的沿用教材的本科生培养方案,采用创新的培养模式更易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2.论文创新

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创新性,这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国家开展研究生教育就是为了引导研究生追踪研究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并通过刻苦钻研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形成新技术,最终完成一篇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同时公开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或是申报与研究内容高度相关的专利成果。研究生可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提炼,与同行专家、指导老师或同学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从而产生新的创造性观点。现阶段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其培养质量呈下滑趋势,且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导致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创新要求略有降低,但对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创新要求却愈发重视了。

3.工作创新

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这一要求不仅体现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更是期望研究生毕业后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或管理人才。未来的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创新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就是为了促使研究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准的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永葆创新意识,将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国防建设、科技探索等领域发挥多层次、全方位的推动作用。

(三)高层次性

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一定程度上属于精英型教育,它不仅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而且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客观衡量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统计,1981—2017年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总量超过800万人。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的载体,精英性、专业性、探究性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教育主管部门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始终要求所培养的研究生应系统掌握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系统、专门知识,凭借自身对专业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努力提高各自学科领域知识掌握程度的高度与深度。表1对2014—201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及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了统计,在我国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还不到1%,这表明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也是精英型教育。因此,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除了具有学术性、创新性之外,还需要将其应具有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作为一种衡量标准。

表1 2014—2018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及占总人口的比重 单位:万人

(四)职业和效益导向性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按照其去向不同可分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型与直接选择就业型两大类。因此,对于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并提高其就业能力应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教育[5]。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重视研究生培养的效益。研究生培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投入较少的教育资源而产出较大的社会效益。这样做既是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也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追求的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效益导向性,可通过研究生就业率、学制年限、生均培养成本等重要定量指标来综合考核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效益。对于一些非优势专业出现的研究生流失问题应引起培养单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例如,国内某石油高校2019年毕业的钻井专业硕士研究生近90名,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不足1/3,值得深思。

二、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并非封闭地进行研究生培养,而是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主管部门的要求

开展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职能与公共职能,政府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来宣传国家的政治思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同时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作为对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投资者,可以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来达到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种要求。首先,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求培养出的研究生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创新性,能够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开展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要有效率和效益,能够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相应的研究生教育成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调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减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等措施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干预和监控[6]。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政府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出发点较为单一。而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则完全不同,因为其包括的层面较多且相互交叉,不同的利益主体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不同,其施加的影响也不同。由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非是在封闭的系统中独立运行的,因此其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保持着物质、信息等交流,通过各种反馈来了解社会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具体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社会所反馈的信息不断检视研究生教育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最终达到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学术能力强、创新优势明显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都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是对社会就业者的学历层次及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我国老百姓对国家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希望比其他国家都更为迫切,事实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已远远超过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自1999年国务院决定高等院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迈入了快车道。社会在对研究生培养提出数量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较高的质量要求。据统计,我国历年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上收到的有关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的议案大多是由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直接参与和策划的,而且议案的提出数量呈现增加趋势。因此,各种社会力量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较为强烈,这将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产生积极影响[7]。

(三)学生个体的需求

硕士研究生作为独立个体,自身的素质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影响。由于研究生具有选择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是一种外部顾客,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生对培养单位的课程安排、培养模式的要求与选择权是正当的,是作为教育消费者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四条对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权利的内涵也相应地从宪法规定的被动接受教育的权利转变为公民以自由人采用适合自身的方式去主动行使学习的权利。这种情况对教育本身、对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因素

当前,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化教育,在我国能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大学生,研究生培养质量除受外部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诸多内部因素的影响。

(一)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报考的热点是“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或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种人往高处走的报考趋势不可避免。由于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之间存在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处事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考生本科阶段所在学校的培养方式、综合实力、地理位置等因素,都会导致考生进入研究生培养环节以后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存在差异。实践证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知名度以及学术口碑对于吸引高素质学生报考研究生具有积极作用,优质生源能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重要基础。

(二)导师指导

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开展的初期。现阶段,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体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过多,无法保证有效的指导时间与指导质量;二是有些导师身兼数职,无暇顾及自身的学术水平,研究生也无法得到较好的指导;三是入学时的师生互选实际是双方互不了解的盲选,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造成了不良影响。研究表明,导师的科研成果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导师的科研能力强、科研课题多,研究生就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其学术能力及创新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科兴趣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形成、严谨治学态度的养成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8]。建设高水平、高学术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多渠道引进人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围保障。研究生培养单位所拥有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责任心等都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三)培养条件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场所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整体而言,培养条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和学风建设等软件水平;二是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软件与硬件共同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载体。没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就很难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这将大大降低研究生科研数据的准确性及持续的科研能力。当前,许多国家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都将研究生科研与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机制,从而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研究生进入工作领域后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高校开始建设固定的实训平台、校外的实践基地,此类资源也越来越受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关注。由于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基础条件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善,因此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提高,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四)培养模式

本科生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专业知识,并能够进行初步的应用。而研究生教育则与此明显不同,要求研究生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一些研究、探索等工作。这就表明,研究生教育绝不应该是单纯地去学习已有的专业知识,而是去不断思考知识、探索知识并发展知识。因此,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安排必须是能够反映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思想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简单沿用现有的传统教材很难适应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自然也就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为了有效引导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掌握上能够尽快了解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可以采用启发式、专题研讨式等深受研究生欢迎的授课方法[9]。同时,可以设置弹性的学制与学习年限,有利于营造创新竞争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对研究生的考核也应该着重考察其从事科研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强调研究生要具有科研及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五)学科水平

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发展相关的学科,只有学科获得较快发展,才能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的土壤。同时,学科的发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它也是研究生教育赖以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准确把握了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按此方向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培养,才能使研究生的学术方向不产生较大偏差;否则,研究生所作的相关研究将变成毫无生命力的呆滞研究,难以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要从学科的不断发展中去挖掘、发现、开发新的生长点,然后对这些生长点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研究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同时有效促进学科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发展。一般来说,研究生培养单位具有多个研究性学科,往往其中一个或几个是优势学科,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应注意将其作为自身特色,配置优良资源以继续发挥优势学科的长处,将其作为自身的闪光点不断对其进行强化,绝不能忽视其发展[10]。

(六)教育管理

研究生教育管理指的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管理,这个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任务的实施、学位论文的写作、相关的实践环节等。由于学术氛围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学术水平,因此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只有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才有可能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一项重要的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只有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评审、答辩等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监控,才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11]。

四、非优势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

针对国内某石油高校石油工程学院非优势专业研究生的生源不足,培养质量下滑的现象,学校和二级学院从生源质量、课程教学改革、科研素质提升、导师团队指导、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和学校管理及社会监督等方面入手,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提高非优势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大有裨益。

(一)吸引优质生源

各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通常是保住自己学校的优质生源报考本校,然后再去争取其他学校的优秀生源。一是在校内向本校有考研意愿的学生进行积极宣传,吸引他们尽可能选读本校。二是让在校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尤其是其高中毕业母校去宣传本校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及优惠条件,同时安排具有丰富研究成果的知名教师进行专业宣讲和学校介绍,也可通过学校线上“云宣讲”平台,以录播或在线问答的方式进行宣传,与学生进行互动问答。另外,提高对复试综合成绩高的准研究生资助额度和比例。如该校石油工程学院在学校已经设立了研究生生源奖学金的基础上,采用学院自筹资金的方式对第一志愿报考石油工程专业的应届生,根据复试综合成绩的高低设立3个档次的生源奖学金(“推免生”的生源奖学金另外设置),覆盖面达到当年录取的石油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数的50%左右,弥补了学校生源奖学金额度不大、获奖人数有限的不足,吸引了部分优质生源。

(二)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学科的研究重点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针对油气井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增设了与油田现场相关联的钻井案例、完井案例和HES课程。同时,设置较多的选修课程供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选择,注重英语教学,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学科建设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外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外,按照国家研究生教育和学校研究生教学改革以及课程建设的要求,学校启动了研究生教改教研项目和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促使研究生导师进一步重视研究生教学。

(三)科研素质提升

科研素质是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3个方面的辩证统一,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是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的重要支撑[12]。实践证明:研究生在读期间无论参与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都会对提高科研素质带来显著影响,且参与纵向科研项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具有明显优势;不同的参与课题方式对提高培养质量的效果有明显差异,在导师指导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效果更为明显。

(四)导师团队指导

实行团队指导研究生的实质是由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特长的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由团队实施对某一专业方向研究生进行全面、综合、具体的指导。在导师团队组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导师要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二是要考虑团队导师知识结构和层次性;三是实行“双师型”导师团队指导,这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别重要;四是实现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导师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视野和提升其综合能力。例如,某校欠平衡钻井团队课题组,以校内教师为第一导师,利用科研合作单位的人才优势,吸纳冀东油田、中石化工程研究院、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院、中石油川庆钻探有限公司钻采工艺研究院、塔里木油田工程院等单位的专家为第二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课题组每年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名左右,毕业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这种培养模式可缓解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增强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

(五)论文质量保证

学位论文质量是反映研究生培养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指标。学位申请审核流程包括答辩资格和条件审查、论文预答辩、论文查重、论文明审、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答辩后修改、二级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评。学校和学院的职能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核评价程序的执行。某校石油工程学院要求在论文明审阶段,论文评阅教师要对学位论文的格式和学术水平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学生要在一周内完成论文的修改,明审成绩低于70分的论文,不能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考核。在论文现场答辩时,学生必须首先对评委提出的修改意见作详细陈述,只有经答辩委员会讨论合格以后,才能进入正式答辩环节。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增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自律意识,切实指导研究生做好论文选题、中期检查以及论文撰写工作。

(六)加强管理工作

实行校、院、系3级管理模式。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对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监督,行使宏观指导、调控、监督和检查的职能,进行宏观管理。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则是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由专人负责研究生管理工作,落实学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根据学校要求负责本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各系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二级学院主要是行使过程控制职能,进行过程管理。每个二级学院管理有一个或多个学科。每个学科设一位学科主任,其主要职责是在学校、院系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本学科发展规划以及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具体方案。上述措施在某校实施4年来,石油工程学科研究生初试上线人数由原来的300多人,上升到接近500人,非优势专业的研究生上线比例和录取比例基本持平,极大缓解了非优势专业生源不足的问题。

总之,在研究生扩招背景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认真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可从生源质量、课程教学改革、科研素质提升、导师团队指导、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和学校管理及社会监督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应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确保研究生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睡个好觉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