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ushover分析的T型刚构桥易损位置确定
2021-03-19王平波张潇
王平波 张潇
为快速确定T型刚构桥的易损位置,文章采用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选择墩顶节点作为控制节点,集中荷载作为水平侧向力,控制节点的最大位移取0.1 m,分为100步逐级加载。分析结果表明:T型刚构桥的易损位置为墩底和墩顶,且墩底更容易发生破坏。同时,采用了OpenSees有限元软件,通过计算顺桥向地震动激励下各个截面曲率最大值,根据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络图,验证Pushover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Pushover分析; T型刚构桥; 塑性铰; 损伤位置
U448.23+1 A
[定稿日期]2021-03-18
[作者简介]王平波(1995~),男,硕士,主要从事桥梁损伤识别及健康监测研究。
确定损伤位置是桥梁损伤模式识别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弹塑性时程分析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但是由于其计算耗时,结果处理繁杂,并不能快速确定结构的易损位置。相比而言,Pushover分析方法具有简单、实用、计算效率高以及结果较为准确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1]。
KrawinklerH等详细总结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以及该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2]。Kilar V等应用pushover方法计算了9层框架结构的最大位移,并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非常接近[3]。王东升等给出了一个利用Pushover分析方法评价桥梁抗震安全性的工程实例,并发现Pushover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估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4]。潘龙等针对规则普通桥梁结构,提出了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地震损伤评估模型,该方法避免了非线性动力分析的繁琐,用简便的手段描述结构非线性特性,评价结构遭受不同地震烈度时的损伤程度[5]。王克海等采用pushover方法对一座6跨简支梁桥进行了抗震性能的分析计算,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6]。
上述学者主要采用Pushover分析来确定结构目标位移和判断结构的抗震承载力。但是采用Pushover分析来预测结构行为的还比较少,采用Pushover分析可以大致预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即预测结构从弹性—开裂—屈服—倒塌的全过程,模拟结构塑性铰出现的先后顺序和位置,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本文采用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以快速确定T型刚构桥的易损位置。同时,结合OpenSees有限元软件,计算顺桥向地震动激励下各个截面曲率最大值,根据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络图,验证Pushover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1 Pushover分析方法
Pushover分析也叫静力弹塑性分析,其采用荷载控制或位移控制的方式,在加载过程中根据构件屈服程度而动态调整结构刚度,直至结构控制点达到目标位移或结构被推覆为止[7]。
1.1 基本原理
Pushover分析将复杂的动力弹塑性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静力弹塑性问题[8],试图用静力方法来近似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其基本原理是:在结构上作用某种单调递增的侧向荷载,来模拟地震惯性力,使结构各部分逐步达到弹塑性状态,进而获得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并以此作为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依据。
在给定水平侧向荷载时,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时平衡方程的增量形式为:
KΔu=ΔF+ΔFu(1)
式中:K表示结构的侧移刚度矩阵,Δu表示水平侧向位移的增量列向量,ΔF表示水平侧向力的增量列向量,ΔFu表示结构中不平衡力的列向量。
在进行Pushover分析时,有2种加载控制方式,即侧向位移控制和侧向力控制。当采用侧向位移控制时,增加侧向位移产生的侧向力增量可按式(1)计算。Pushover分析并没有很严密的理论推导,有两个基本假定,即:忽略高阶振型对结构的影响,结构的响应由基本振型控制;结构的变形由形状向量Φ表示,在加载过程中,结构的形状向量Φ保持不变。严格来说,该假定不完全准确,它忽略了高阶振型对结构的影响。但是,对于由基本振型控制的结构来说,Pushover分析方法能够很好的预测结构地震动力反应。
1.2 实施步骤
本文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行为分析,即预测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相关构件在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找出塑性铰在结构中出现的位置和顺序,相应的步骤如下:
(1)建立结构有限元模型;
(2)根据结构所用材料的本构关系,计算结构各单元的塑性铰特性;
(3)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计算在初始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情况;
(4)选择控制节点和侧向力分布模式;
(5)根据所选的加载模式,对结构进行逐级加载,在结构中某一构件出现开裂或屈服后,对其刚度进行折减,在原有侧向荷载的基础上继续施加一定的侧向荷载,继续“Push”,直到结构中新的构件开裂或者屈服;
(6)不断重复步骤(5),直至控制节点达到目标位移或者结构倒塌。
2 应用实例
2.1 模型概况
2.1.1 桥型及布置
从桥梁地震损伤诊断出发,选择两跨T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进行振动台模型的设计。主梁为对称布置,每跨4.6 m,总长9.2 m,桥墩高度为5 m。
2.1.2 主要材料
考慮到模型尺寸要求以及浇筑方便,承台、桥墩和主梁均采用C40细骨料混凝土;钢筋采用HRB335钢筋,箍筋直径8 mm,纵筋直径10 mm;钢筋混凝土容重ρ=2 600 kg/m3,钢筋混凝土部分包括桥墩承台以及主梁,共计20.13 t。
2.1.3 布置及构造
为方便配重以及实验加载过程中安全,主梁采用U型梁,配重块放在U型槽中。主梁宽度为75 cm,主梁长度为920 cm,肋板厚度为12 cm。梁高分为等高段和变高段,其中变高段采用二次抛物线。
桥墩采用空心墩,在墩底设置50 cm高的实心段。墩底实心段为46 cm×75 cm的矩形截面,空心段中空心部分为26×51 cm的矩形。在墩底和墩顶分别设置15 cm和8 cm的空心过渡段。
2.2 T型刚构桥的Pushover分析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Civil建立T型剛构桥的有限元模型,图1所示。主梁划分了34个单元,桥墩划分了14个单元。约束条件与实验时保持一致,即墩底固结,主梁两端纵向放开,桥墩与主梁固结。
2.2.2 设定塑性铰特性值
在计算各单元的塑性铰特性值之前,要确定结构所用材料的本构关系,混凝土采用Mander本构模型,混凝土类型为无约束混凝土,并忽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HRB335钢筋采用双折线模型,钢筋屈服强度为335 MPa。
根据材料的本构关系,计算出T型刚构桥各单元截面的特性值,表1展示了几个关键截面的特性值。
2.3.3 选择控制节点对结构进行Pushover分析
在Pushover分析过程中,控制节点起着监控结构位移的作用,因此,控制节点的选择应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控制节点的位移应为结构的最大位移;②控制节点位移变化能够反映结构的受力特性。
水平侧向力的分布模式应当能够合理地反映出结构的惯性力分布[9],目前在Pushover分析中常用的侧向荷载模式有均匀分布、倒三角分布、集中荷载分布及振型分布等。
考虑到初始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首先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计算出结构在初始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在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后,选择控制节点对结构进行逐级加载。本文选择墩顶节点作为控制节点,控制节点的最大位移暂取0.1 m;同时,为简化计算,水平侧向力采用集中荷载,分为100步逐级加载。
2.3 T型刚构桥的易损位置确定
由于该T型刚构桥在顺桥向地震激励下的损伤模式更为丰富,故仅分析T型刚构桥顺桥向的易损位置。在Pushover分析完成后,可查看每一步“Push”过程中结构各单元所处的状态,T型刚构桥顺桥向“出铰”顺序及位置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第7步的时候,墩底实心段开始出现塑性铰,紧接着,墩底过渡段和墩底空心段也开始塑性铰。到了第13步,墩顶开始出现塑性铰,并在第18步的时候,墩底和墩顶均完全屈服。由此可以判定T型刚构桥的薄弱位置为墩底截面和墩顶截面。在第20步时,即在墩底和墩顶均已完全屈服时,结构的塑性铰分布如图2所示。
2.4 OpenSees对比分析
为验证Pushover分析的正确性,采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按照地震动的三要素: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在PEER地震中心选取了48条地震波。与Pushover分析方向保持一致,设定地震激励方向为顺桥向,得到每条地震波作用下各个截面曲率最大值,绘制沿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络图,如图3所示。图中实线表示每条地震波的曲率包络图,虚线表示取平均后的包络图。
由曲率包络图可知,在地震动作用下,墩底和墩顶的曲率最大,更容易发生破坏,且墩底的曲率值要大于墩顶的曲率值,即墩底要先于墩顶破坏,这也与Pushover分析的破坏顺序一致。故该T型刚构桥顺桥向的易损位置为墩底截面和墩顶截面。
3 结论
本文采用Pushover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T型刚构桥进行了静力推倒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Pushover分析计算效率高,实施步骤简单,能够快速确定结构的易损位置T型刚构桥顺桥向的易损位置为墩底和墩顶,且墩底更容易发生破坏;
(2)采用了OpenSees有限元软件,通过计算顺桥向地震动激励下各个截面曲率最大值,根据墩身方向的曲率包络图,验证Pushover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3)Pushover分析方法仅限于基本振型其主导作用的简单结构,对于受高阶振型影响的复杂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唐必刚. 基于Pushover和能力谱法的桥梁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2] KrawinklerH,Seneviratna G D P K . Pros and cons of a pushover analysi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98, 20(4/6):452-464.
[3] Kilar V, Fajfar P. Peter Fajfar. Simple Pushover Analysis of Buildings Structures. 11th World Co-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1997, 26(2).
[4] 王东升, 翟桐. 利用Push—over方法评价桥梁的抗震安全性[J]. 世界地震工程, 2000, 16(2):47-47.
[5] 潘龙, 孙利民, 范立础. 基于推倒分析的桥梁地震损伤评估模型与方法[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9(1):10-14.
[6] 王克海, 季金文, 叶英华.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在多跨简支梁桥中的应用[J]. 世界地震工程, 2008(1):132-136.
[7] 张仁龙. 基于推倒分析的桥梁抗震性能评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8] 李献. 连续刚构桥的静力推覆及其损伤分析[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3.
[9] 李贞新. 基于推倒分析法的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618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