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视角下的空间特色对比研究
2021-03-19张薇周逸影
张薇 周逸影
在快速城市化及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浪潮中,城市古城格局被破坏、历史文化遗迹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耸立、马路交错的城市森林,城市文化缺失、特色模糊已成为国内大多数城市的通病。文章以成都与纽约两座城市为例展开对比研究,通过对街巷、建筑、广场、公园、标志五个特色要素进行特征描述,追溯纽约其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原因,从而在政策研究、规划编制、平台构建三方面提出成都空间特色塑造的建议。
城市意象; 空间特色; 对比研究
TU984.11+3 A
[定稿日期]2021-09-07
[作者简介]张薇(1989~),女,硕士,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1 空间特色要素提取
1.1 空间特色概念解析
对于城市空间特色的理解,易与城市特色相混淆,城市空间特色可概括为不同城市空间形象个性与特征的表现,包含独特性、认知性(审美性)、公共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内涵。区别于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特色更强调物质空间载体,可进行人为塑造。
1.2 城市意象理论与空间特色
20世纪60年代,凯文·林奇将城市意象的物质形态归纳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类元素,他强调城市意象的可读性、公众性和可意象性。
(1)城市意象的可读性与空间特色的认知属性:人们通过使用空间而形成经验,并在脑中不断完善、修正,逐步形成城市印象,那些让人萌生与众不同的印象,即可谓之特色。
(2)城市意象的公众性与空间特色的公共属性:城市意象应忽略个体差异寻找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所拥有的、达成一致的“公众意象”,空间特色也应更强调大众的共同认知。
(3)城市意象的可意象性与空间特色的特征属性:可意象的城市能引起人们视觉、听觉各方面感官的高度关注,通过参与城市空间形成独特的情感印象,即是空间特色鲜明的城市。
综上所述,空间特色是城市意象的一种独特体现,它本质上等同于城市意象,借助城市意象理论可以更科学、全面地解读城市空间特色。
1.3 空间特色要素提取方法
本文以城市意象五要素为线索,对成都、纽约空间特色要素进行筛选,识别出两个城市共有的特色要素,形成空间特色对比研究框架(图1)。
下文,將在空间特色对比研究框架下,通过纽约城市空间特色营造实践与成都进行对比,总结经验,以期寻找适合成都的空间特色营造方法。
2 成都、纽约空间特色对比
2.1 街巷
街巷是城市空间特色中的主导元素,人们通常通过街巷网络的感知来形成整体的城市意象。
2.1.1 肌理
纽约于19世纪初,为适应城市高速发展及土地价格猛涨,在曼哈顿岛上规划形成了棋盘式的路网结构,东西长、南北窄的矩形标准地块构成了规律的肌理特征,成为了曼哈顿的标志。
而成都在古蜀时期,古人为争取风和阳光,建立了北偏东30°的轴线方位。明代,在成都城正中筑蜀王府,即皇城,道路按正南北向形成。清代,在城西筑少城,道路成“鱼脊骨”状。大城则保留北偏东30°的独特走向,成方格网状。由此,成都形成了保留至今的皇城、少城、大城“三城相重”的特色城市肌理(图2)。
2.1.2 尺度
纽约曼哈顿岛在矩形标准地块的划分下,形成了尺度均质的路网。街区尺寸约80 m×200 m,街道宽度南北向约30 m,东西向15~20 m,是“小街区”的典型代表。同时,密集的高层建筑强化了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对比,使得街道越发狭窄,成为识别街道的个性特征。
而成都拥有以玉林、宽窄巷子、水井坊为代表的传统街巷空间。街道间距90~200 m,街道宽度约4~6 m,建筑高度不超过24 m,空间尺度宜人,展现了成都安逸闲适的街市生活场景,已成为成都慢生活的标签。但同时,向外扩张的新区却伴随着街廓长度和街道宽度的不断增加,街区尺度逐步失衡(图3)。
2.2 建筑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特色中的主要实体组成要素,是界定公共空间、强化空间识别度的重点。
2.2.1 整体风貌
纽约曼哈顿岛形成了以历史街区砖红色为基调、现代建筑多元化的整体风貌特征,并沿哈德逊河展开了中间高、两边低的优美天际线,城市轮廓明显,具有强烈的意象特征。
成都虽然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但留存下来、成规模的风貌片区较少,现代建筑在旧城内遍地开花,古城风貌已不复存在。同时,建筑高度的一般高,导致中心形态不突出,城市轮廓模糊(图4)。
2.2.2 建筑群
纽约有着多元功能主题的公共中心,如商业中心洛克菲勒、金融中心华尔街等。这些中心以某一主题功能为主,在一定区域内聚集了大量同一主题的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的精细化、建筑形式的多元化、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为公共中心注入了人气与活力。
相比于纽约,成都的公共建筑群却少了这样的多元化与活力。在成都,沿人民北路及南路形成了一系列以商业、休闲运动、交通枢纽为主题的公共建筑群。这些公共建筑群通常主题集聚度不够,多以单纯的商业综合体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功能植入(图5)。
2.3 广场
广场是人们文化交流、经济活动的场所,是城市艺术氛围、文化特色的展现。
纽约有着新闻、节庆、纪念、体育等多元的主题广场,如被称为世界窗口的时报广场、纪念911事件的归零地、富有艺术氛围的华盛顿广场以及景观精致的联合广场等。这些广场围绕主题展开丰富的市民活动,为广场增添人气与活力,成为人们感受纽约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比于纽约,成都缺少彰显城市丰富文化的场所。天府广场作为成都重要的礼仪空间,在设计中融入了城市特色内涵,但由于尺度过大,空间缺乏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难以聚集人气与活力。其他广场多为交通性或商业性广场,如火车北站站前广场等(图6)。
2.4 公园
公园由于其优美的景观环境、开敞的空间形态与周围城市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成为城市空间特色识别中重要的景观节点。
纽约公园数量较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 m2,为纽约创造了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且分布均匀随处可见公园、绿地,平均1 m2有9~14个公园。
成都的公园数量较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4.7 m2;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新区较为缺乏(图7)。
纽约公园类型丰富,空间尺度多样,景观设计精细,是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场所。以中央公园为典型代表,它作为纽约的中心绿肺,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户外空间,城市中心大尺度的“留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在公园设计上,纽约公园尊重原有场地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新功能的注入与景观的设计。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公园多依托历史事件、文化要素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古典园林特色,如杜甫草堂、武侯祠展现了成都的文化,营造了相对舒适的空间。相对于纽约,成都公园对于文化及场地特征有所保护,但展示与利用不足,没有针对旧空间注入新的功能,同时,缺乏精细化、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导致公园缺乏吸引力和人气。
2.5 标志
标志物由于其与周围要素形成对比或处于明显的区域位置而具有可感知性,标志物与历史文化相联系、具有象征性特征或具有特殊的意义。
纽约拥有很多世界级标志物,如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布鲁克林大桥,象征着美国的自由、民主、和平的自由女神像,以美国金融中心而闻名的华尔街标志铜牛雕塑等。除此之外,纽约街头随处可见的艺术品也传达着这座城市浓厚的艺术感。
成都现有标志物如坐落于府河的廊桥和九眼桥、耸立于府南河畔的电视塔、跨越天府大道的天府立交,均体现了成都的特色。但相比于纽约,成都缺乏彪炳于世界的标志。同时,标志物设计缺乏艺术感,对成都文化特色的利用和展示不足(图8)。
3 纽约空间特色原因追溯
通过对比可见,纽约在各个空间层级都形成了意象鲜明的城市特色,空间特色感知度高,地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追溯其形成的背后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3.1 细致化的规划管理条例及多元的控制引导手段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前提
为在街道两侧形成多元化、互动活跃的沿街界面,《纽约区划》规定了建筑后退距离与旷地率来保障街道的采光、通风条件,为公共交流的开敞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同时,通过制定专类指导手册《纽约街道设计手册》,为城市街道的设计提供了多元的工具箱,明确设计流程及审查部门清单。
针对如时报广场这样的特殊区域,在《纽约区划》中制定特别区划要求来控制其开发建设,并放开灯光、广告牌等要求,为其个性化的特征预留可能性。
3.2 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国家基金保障了城市特色元素的保护与塑造
对30年以上具有历史、审美等价值的建筑、构筑物、艺术品等,纽约授予其城市地标地位,通过成立地标保护委员会,颁布《城市地标法》,对有特色的地标予以保护,有效地留存了城市记忆,带动了旅游、经济价值的增值。
同时,针对城市公园、公共艺术品等这些对城市特色塑造有影响的要素予以国家基金支持,从国家层面推动特色空间营造计划,见缝插针式地在城市空间内融入特色内涵。
3.3 完善的政策引导及奖励机制激励市场主动提供优质公共空间
针对城市公共建筑,纽约政府建立了POPS(私有公共空间)激励机制,通过给予开发商容积率奖励的政策,鼓励其增加公共开敞空间的面积,并通过奖励规则的不断细化,提高空间品质,保障公众室外活动的开展。
为推动城市公园的建设和棕地的再利用,政府同样通过多种奖励政策,来鼓励对废弃地或灰空间的功能置换,提高空间环境品质,從而激发区域活力,加强社区凝聚力。
3.4 政府部分决策、管理权利的下放,为艺术文化的诞生提供空间
在纽约广场、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中,非营利组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政府仅作为政策和资金支持者,为空间发展保留自由性。
例如,纽约高线公园,政府通过部分管理权利的下放,从最初的倡导保护到最后的管理与协调,非营利组织“高线之友”承担了全过程的工作,成功地将废弃的高线铁路改造为了公众喜爱的公园。还有纽约时报广场的复兴就得益于非营利组织的建立。
3.5 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公众参与保障城市空间的人性化和可持续化
在纽约公园建设的全过程中,公众参与贯彻全程,从设计、建设到监管,有效地保证了规划设计与公众需求的全面结合。纽约标志物的设计、建造,也通过公示及听证会等方式,保障公众参与决定公共艺术品的权利,有效地促进了纽约标志物的多元化与特色化。
4 成都空间特色塑造建议
成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汇聚着多元的文化类型,却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浪潮后,逐渐丧失了其城市魅力,城市出现了历史文化名城感知度低、新兴文化特色模糊等问题。而纽约作为新兴城市,虽然建城时间不长,却凭借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营造出强烈的城市整体意象,在城市空间的各个层级彰显着其都市魅力。
成都与纽约相比,虽在城市地位、经济规模、历史文化上都大相径庭,但在城市空间的特色塑造上却有着共通之处。借鉴纽约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经验,成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政策研究方法,推动地块开发激励机制、城市地标保护、公共艺术品建设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弥补法律及管理条例上的缺失,为特色营造提供政策保障。
(2)在规划编制上,对城市的特色空间区域开展城市设计,细化城市形态控制,强化公共空间设计。
(3)搭建“众规成都”的公众参与平台,提高市民对城市特色的关注,建立起多方讨论、共享设计的工作平台,为城市建设注入多元活力。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 华夏出版社, 2001.
[2] 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 扬·盖尔(JanGehl).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 张冠峰. 论城市空间特色保护及其再塑[J]. 江西建材, 2016(9).
[5] 段进. 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02(1).
[6] 高光志.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J]. 门窗, 2013(12)
[7] 卢世主. 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3.
[8] 叶凡君. 城市空间环境特色规划初探[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7.
19845011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