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交通安全水平改善策略
2021-03-19刘振博郑远李伟
刘振博 郑远 李伟
城乡协同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选择。然而乡村地区日益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成为了制约乡村发展的重大阻碍。文章基于乡村地区交通事故统计情况分析了乡村地区交通事故特点,得出了乡村地区薄弱的道路基础设施是交通事故发生主要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交通安全水平改善措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改善乡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不同产业类型乡村的交通特征,提出了交通安全水平改善措施实施的优先级。最后,以仁寿县乡村振兴规划为例,针对性的提出了道路基础设施优化策略。
乡村道路; 交通安全; 乡村振兴; 城乡协同
U412.36+3 A
[定稿日期]2021-03-08
[作者简介]刘振博(1994~),男,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等; 李伟(1989~),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等。
[通信作者]郑远(1982~),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国家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对广大乡村地区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扭转乡村衰落现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机遇。同时,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背景下,乡村地区将再次迎来发展机遇。
然而,在即将迎来乡村大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成为了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阻碍,主要表现为乡村地区交通事故的频发。有关统计结果显示,发生在乡村的交通事故占到全国总体的1/4,发生在乡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占到全国总体的1/3。事实上,尽管我国乡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0×104 km,绝大部分乡村地区已经实现“村村通”目标,但与城市相比,乡村道路基础设施仍存在等级低、设计不合理、交通工程设施不足等一系列问题[1-2]。
现阶段国内对乡村地区的交通安全问题普遍重视程度不足。当前,城市道路建设往往已经有了系统的规划、设计以及后期养护措施,而乡村道路假设中往往缺少规划,或是在规划中对交通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另一方面,乡村公路的设计等级往往较低,交通安全设施配套不完善[3]。随着乡村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缺少规划以及设计等级低的乡村公路不再能满足乡村地区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出行需求。为了保障城乡区域公平公正协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乡村振兴规划及国土空间乡村规划中提出交通安全水平改善策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乡村地区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1.1 乡村地区交通事故情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交通事故数据,“十二五(2011~2015)”期间发生的交通事故统计情况[4]如表1所示,城乡交通事故发生对比如图1所示。根据城镇和乡村地区交通事故发生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乡村地区交通事故存在以下特点:
(1)重特大事故发生比例高:“十二五”期间,城乡交通事故次数发生比例为76.4∶23.6,城乡重特大事故次数发生比例为66.7∶33.3,说明在乡村地区更易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
(2)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比例较高:“十二五”期间,城乡交通事故次数发生比例为76.4∶23.6,城乡伤亡人数比例为75.7∶24.3,说明在乡村地区更易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
由于我国当前乡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与城镇仍有较大差距,乡村地区交通安全问题在总量上不是特别突出,但从事故嚴重程度角度考虑,乡村地区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往往更加危险,更易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表1)。
1.2 乡村地区交通安全问题分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等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这将造成乡村地区交通安全状况的恶化。对乡村地区交通事故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乡村地区主要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包括:
(1)乡村地区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乡村地区普遍存在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不系安全带、不戴头盔、酒驾、无证驾驶、超载、客货混装、货车载人等现象时有发生。
(2)乡村地区车辆存在隐患[5]:乡村地区车辆类型繁多,存在着农用车、货用车以及客运车等多种车型,很多车辆的性能、质量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车辆缺乏维修、检验、养护,甚至存在相当一部分无牌照、私自改装的车辆。
(3)乡村地区交通管理力量薄弱[6]:乡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力量的发展相对滞后,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交通警察警力不足、车辆管理信息不完善、执法管控水平低等现象。
(4)乡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尚存在不足:根据有关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乡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05×104 km,超过99 %的乡村通了硬化路,但需要认识到的是,乡村公路在规划设计、道路养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是乡村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在乡村振兴规划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乡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改善策略研究
2.1 乡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改善措施
与城镇不同,我国乡村地区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城镇相比较,乡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促进城乡公平发展,有必要在规划中对乡村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可采取的改善措施包括:
2.1.1 提高乡村公路设计等级
目前乡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低等级公路,这些公路技术等级低、道路设计不够合理、安全设施不够完善,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应在一定程度上超前规划,根据公路主要功能以及承担运输任务,适当提升公路等级,尤其是在交通量大或地形条件差的路段,尽量减少等外公路等低等级公路的出现。
2.1.2 优化乡村公路线形及断面设计
乡村公路由于设计等级低,线形条件差,且大部分为单车道公路,往往存在行车危险性高、会车不便等问题,尤其是在乡村地区大型农用车辆以及货车较多的背景下,线形与道路断面宽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更为重要。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公路的选线应尽量避开急弯陡坡等不良地形,并适当增加道路宽度。在条件受限的地区,无法实现多车道公路的规划时,需要设置错车道,保障会车安全。
2.1.3 提升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
提升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首先应确立主路优先的路权分配原则,在次要道路交叉口前应设置减速让行标志;其次应清除交叉口遮挡视线的障碍物,保持视距通透,保障车辆转弯的安全视距;另外还需要在交叉口前设置减速标志标线,提示驾驶员减速慢行;最后,在穿越村镇路段,在交叉口前可设置人行道,避免行人横穿马路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
2.1.4 消除危险路段安全隐患
乡村地区由于地形条件较差,尤其在山岭地区,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危险路段,包括长大下坡路段、急弯路段以及路侧危险路段等,给交通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针对长大下坡路段,应在下坡前设置警示标志、减速设施、避险车道、爬坡车道等交通安全设施;针对急弯路段,应保证车辆转弯视距,在急弯前设置警示标志、反光镜等交通安全设施;针对路侧危险路段,应移除路侧障碍物,设置警示标志、路侧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
2.1.5 加强穿越村庄路段交通安全管理
乡村公路在穿越村莊路段的人车冲突最为严重,为保护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尤为重要。首先,对穿越村镇的大型货运车辆引导其绕行,同时设置限高限宽设施,强制性限制大型车辆驶入村镇路段;其次,在穿越村庄路段进行限速,设置限速标志以及减速设施,有条件可设置违章摄像头;另外,可通过加宽车道,增加硬路肩等方式为行人留出道路空间,通过人车分离,弱化人车冲突。
2.1.6 保障夜间行车安全
乡村地区由于缺乏路灯设施,夜间行车危险系数高,为保障夜间行车安全,需采用视线诱导技术保证车辆不会偏离道路行驶。可采用设置轮廓标、线形诱导标等对驾驶员进行视线诱导,轮廓标及线形诱导标反光等级应合理选择,避免造成眩光干扰驾驶员安全行驶。有条件区域,可设置路灯。
2.2 乡村地区产业类型与交通特征分析
乡村地区产业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中常见的产业体系包括:以现代农业为主的一产类型、以创新农业为主的二产类型、以旅游贸易为主的三产类型以及三产融合的综合类型等[7-8]。不同乡村产业类型各不相同,其交通特征也各不相同。
(1)以一产类型为主的乡村,其主要产业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小农分散式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规模农业、资本农业和技术农业方式,发挥农业优势。考虑到现代农业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乡村交通的车辆类型中必然会存在大量的大型农用机械、货用车辆,而大型车辆往往会对交通造成更多的不良影响,更容易产生交通事故。
(2)以二产类型为主的乡村,其主要产业为创新农业。依托于乡村的农产品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对农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农产品品牌,建立农产品工业生产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创新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乡村,其交通的车辆类型中必然会存在大量的大型货运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
(3)以三产类型为主的乡村,其主要产业为旅游贸易。该类型的乡村产业往往依托于历史人文资源、宗教资源、特色农业等,发展旅游、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对客流的吸引作用必然会导致客车交通量的增加,乡村公路的交通压力增大,容易导致交通拥堵、车辆混行等一系列问题,且由于大型客车的存在,更容易引发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
(4)对于三产融合的综合类型乡村,由于其产业类型更为丰富,导致交通特征也更为复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不同乡村公路的交通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5)道路基础设施改善措施实施优先级对不同产业类型乡村可采用的道路基础设施改善措施进行优先级排序,保证道路建设资金地有效利用,更加高效地提升乡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
(6)一产类型乡村交通特征为农用车多,整体交通量小;二产类型乡村交通特征为货车多,交通量大;三产类型乡村交通特征为客车多,交通量大。根据各产业类型乡村的交通特征,对乡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改善措施进行优先级排序,见表2。
3 实例研究
3.1 项目概况
仁寿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处成都城市南端,处于成都都市区,紧邻天府新区和天府国际机场。辖60个乡镇,有行政村570个、社区48个;常住人口119×104人,户籍人口154×104人。仁寿县对外交通十分发达,目前是成都都市区对外交通最发达的县。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黑龙滩省级风景名胜区,紧邻三岔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仁寿县具有良好的乡村振兴发展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以及自然资源优势(图2)。
仁寿县交通现状主要依赖公路,截至2017年,县域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3 322 km公里,通车里程在眉山市内属于较好水平,其中,县道345 km,乡道554 km,村道1 725 km,县、乡、村道共占到了公路总里程的79 %。
仁寿县目前乡村公路足以满足镇村通的通达性要求,但结构等级仍需提升,当前路网中仍存在大量低等级公路,四级公路1 699 km,等外公路1 066 km,四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占到了公路总里程的83 %。另外,公路路面宽度也普遍存在不足,县道22条,路面宽度普遍在5~6.5 m之间,其中以5~5.5 m的居多;乡、村道92条,大部分为等外公路,路面宽度以3.5~4.5 m为主。县、乡、村道等级整体偏低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
3.2 道路基础设施改善措施
仁寿县地处成都都市区,公路干道网络已基本形成,与成都、眉山等周边城市连接便捷迅速,但乡村公路仍存在路网不完善、道路等级低等问题,不利于乡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仁寿县产业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地貌分析,乡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提升乡村公路等级:将乡村公路分为主要乡镇连接线和其他通村公路。乡镇连接线宜采用三级及以上公路技术等级,按照双向2车道,设计时速30 km/h以上设计建设。其他通村公路尽可能采用四级及以上公路技术等级,路面宽度不低于5.5 m,路面为沥青或水泥路面。同时,应考虑乡村公路所处区域产业类型,合理调整乡村公路技术等级和设计标准。
(2)增加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根据乡村公路所处区域以及地形地貌,建议针对长大下坡、急弯路段、交叉口等事故多发路段,增设相应交通安全设施。同时,应考虑乡村公路所处区域产业类型,调整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的优先级以及技术等级。
(3)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建议当地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学习交通事故案例、发放交通安全手册、设置交通安全宣传栏等方式,增强乡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
对仁寿县各产业类型的典型乡镇和公路进行整理,如表3所示。
4 结束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地实施,乡村地区必然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近年来乡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交通事故已然成为了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基于城乡公平和协同发展的原則,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地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安全水平。基础设施薄弱是乡村地区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规划中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提升乡村公路等级,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体系在不断调整,正逐渐由传统的农业产业类型向多种产业复合发展转变,通过分析各不同产业类型区域交通需求与特征,提出交通安全改善措施优先级排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大化地改善乡村地区交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玲琦, 徐琳, 高嵩.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分析及改善措施[J]. 华东公路, 2019(2):120-122.
[2] 何凡.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2.
[3] 陈强. 云南乡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研究[D]. 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2016.
[4] 陈金山, 常宇, 郭建钢, 等. 我国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12(6):14-16.
[5] 赵琳娜, 肖鹏飞, 戴帅.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发展趋势及管理对策研究[J].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8(2):6-11.
[6] 林澍兴. 福建省农村道路安全管理的研究[R]. 2017.
[7] 杨忠艳, 夏安玲. 昆明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8(4):40-41.
[8] 宋圭武. 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基础[J]. 国家治理, 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