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探析

2021-03-18陈胜文吴有恒陈纯秀肖英银黄剑锋何国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青少年农业

陈胜文 吴有恒 陈纯秀 肖英银 黄剑锋 何国平

摘要 在分析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特点以及现有的农业科普资源类型基础上,提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建立科学有效的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新模式,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科普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4-027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4.074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Model on Youth

CHEN Sheng-wen,WU You-heng,CHEN Chun-xiu et al (Guang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Guangdong 510335)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outh agricult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typ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new mode of youth agricult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youth, so as to form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Youth;Agriculture;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Popular science model

基金项目 广州市科普项目(201709010056)。

作者简介 陈胜文(1981—),男,广东梅州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农业科普应用、农业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7-13

农业科普教育是将农业发展和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让受众在活动体验过程中轻松、愉快、生动地接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受众的科学精神并向受众传播科学思想[1]。农业科普教育的顺利实施,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离城市生活越来越远,但作为人的一项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有必要亲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这种需要是基于对农产品的物质需要,且又超越了这一需要,可以被描述为心理的、行为的、精神的、生命本身的需要。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都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农业,对农业的认知极其薄弱。同时,受当前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小学的教材中,涉及农业知识的版块也不多,青少年了解现代农业知识的渠道窄[2]。因此,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将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学生对于农业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青少年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农业的爱好。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挥自然农业的环保功能,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学生开展现场体验的环保教育,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对周边人群的情感。

该研究结合笔者的农业科普实践经验,开展了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在了解其特点及现有资源基础上提出新时期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模式,在丰富农业科普教育方法的同时,力求增强青少年了解农业、学习农业的兴趣,希望对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成效有所帮助[3]。

1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特点

人类的青少年時期在心理和生理上均处于成长阶段,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可引导性强,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具体到农业教育方面,青少年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青少年长期接触电子产品、智能产品等高新科技产品,潜意识里认为农业是落后的事物,“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农业的真实写照,不愿意接触、了解、学习农业知识,甚至产生了抗拒心理。二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农业科学教育存在严重缺陷。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接触农业的机会微乎其微,普遍存在着农业科学素养较差,农业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的弊端[2]。三是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大不相同,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农业文化和传统教育方式不理解或存在抵触情绪,他们渴求打破传统思想、传统方法的束缚,以形式灵活多样的校外学习和实践体验的方式接受新鲜事物。四是文化多元及网络化的现代社会条件下,各种农业概念、农业知识、农业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传播,青少年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容易产生知识混乱、无所适从的感受,对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开展青少年的农业科普教育,需要校内外多种农业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2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资源分类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场所与一般的农业生产、农业观光有所不同,它是以寓教于乐为理念,突出知识的传播和体验,兼顾有关农业技能的传授,让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中获取农业科学知识和农耕历史文化体验,在休闲中达到生态和环保教育的目的。根据其科普展示方式及教育内容的不同,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资源可分为4种:

2.1 体现农业科技的科普教育基地

依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把先进的科技成果资源转化为青少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科普资源项目,搭建青少年农业科技教育平台,面向青少年学生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基地,也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在工作方向上从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普及推广并重转变,把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农业教育结合起来[4-5]。如陕西杨凌全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珠海农科奇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科大观等。

2.2 打造户外教室的教育农业园

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景观、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农业自然环境、乡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建设,以发挥农业的休闲、教育功能,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了条件。在北京和台湾的一些农业园区,利用其农场环境和农业资源,将其规划成学校的户外教室,设置成教学和体验活动场所,并配套教案和解说员,为青少年提供生动的教材和案例[6]。如北京青少年行知实践园、台湾福田园教育休闲农场、台湾飞牛休闲牧场等。

2.3 突显庭院气息的微农业教育园

微农业教育园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新产物,通过天台菜园、阳台菜园、管道栽培、立体栽培、瓜果长廊等形式,在水泥城市中打造出一派田园风光,让孩子能比较早接触到农业,让他们筑起田园梦,在增添乐趣的同时也能让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增长农业方面的知识。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两米阳台 栽种未来”、东莞的“微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开展了“微农业”主题讲座、展览、亲子互动和种植体验、农耕文化宣传等多种农业主题科普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和青少年能够体验农业、参与农业、热爱农业,也让更多农业元素融入到城市家庭中来。

2.4 融入文化等多要素的农业博览园

农业博览园是以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及特点为基础,围绕市场需求,以科技为先导开发建设的集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耕文化、加工农业、服务业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区、示范区,为青少年提供了满足休闲、观光、游玩、科普教育等需求的场地。如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长春农业博览园等,尤其是山东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举办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尽显“新、特、珍、奇、优”的特色,每年均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参观学习,其中不乏青少年这一主角。

3 青少年農业科普教育模式

农业科普教育是将科学知识和理念传达给普通公众,是以公众的参与和接受为目标,要达到此目标,农业科普教育要实现高科技化,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青少年参与热情和兴趣,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的有效转化[7]。开展科普教育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的关键,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1 都市农业基地科学实践模式

当下大部分的农业科普教育场所一般停留在认识作物、农业劳动实践等传统农业技术普及的层面,看到的、学到的基本上是较落后的或静态的农业科技,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农业的积极性,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都市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是在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重点增加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良种良法为特点的高科技农业内容展示,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能够针对青少年学生设置相关农业课程,形成科学性、观赏性、趣味性强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同时,积极与中小学校、旅行社等部门加强联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组织中小学生以春秋科普游、亲子科普活动、农业科技游等形式,创建“都市农业基地科学实践”科普服务模式,组织青少年学生到基地开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教学实践等活动,向青少年学生展示先进的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良种化等现代农业科技,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农业科学素养的提升并初步具备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索能力,树立学习农业的浓厚兴趣。如台湾宜兰的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展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小学一、二年级设计了“植物写真集”课程,通过科技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植物诗词和故事进而创作与植物相关的童诗或故事,以及带领学生捡拾落叶和花瓣制作标本、书卡等,提升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引发孩子对植物的热爱,对自然环境的热爱,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2 校园农业科技教育模式

目前在青少年科普服务上多数仍遵循粗放服务的模式,一大批人一窝蜂过来参观,走马观花之后却什么也没学到,导致青少年科普服务成为一次性的“科普旅游”,对于提高青少年的农业科学素养效果不显著。组织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与中小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创建校园农业科技教育模式,一方面鼓励更多的科学工作者走出实验室,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少年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知识,让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惠及青少年;另一方面为学生开辟了农业第二课堂,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农业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科研院所的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国内外科普教育模式可借鉴。例如,英国研究委员会近年来通过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加拿大科学家、研究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多积极参与科普创作,做科普报告,义务担任校园科学指导员或辅导员,撰写科学(科普)文章、图书、电视解说等[8]。

在国内,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打造的“‘两米阳台 栽种未来盆栽蔬菜进家庭”青少年科普品牌活动,结合广州社会、经济、文化及蔬菜产业特色,通过开展城市盆栽蔬菜品种筛选,栽培容器、栽培基质、肥料选择等相关技术研究,深入学校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建立了“专家指导、学校组织、家长配合、孩子动手、盆栽蔬菜、社会关注、网络交流、着眼未来”的运作方式,并逐步引导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该品牌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吸引了2万多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其中,提升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其中有些学校更是在校园内设立了“阳台蔬菜种植”选修课,聘请农业科普专家进行授课,每学期共12个主题课程达26课时,培养了一批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好苗子,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科学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科普效果显著,实现了农业科普服务从“一次服务”向“长期服务”的转变。

3.3 新媒体农业科普传播模式

在科普传播的最初阶段,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科普书籍、报纸、杂志、科普宣传册、广播等进行传播[9]。在新时期,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弱点,例如技术手段落后、方法简单、重形式而轻效果、生硬的灌输知识多于积极主动的引导、互动性差、时间和空间成本高等,导致其受众和广告资源都被大大地分流,已很难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而相比于传统科普,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科普传播独具特色,并凸显出其巨大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跨时空、跨地域、大容量、个性化和交互性等特点,新时期的科普传播在用户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形式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内容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上都有较大突破[10]。青少年学生思维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利用新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积极创新都市农业科普传播模式,能够更加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传播。但是,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信息传播的成本显著降低,许多非农业专业人士也可以轻易介入农业科学传播的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者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可能导致农业科普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甚至会引发谣言的传播,而新媒体高速传播的特点又会使其传播的速度、力度和范围得到成倍的放大。以微信为例,碎片化文本及表达方式容易使人对信息产生误解,甚至形成恐慌性谣言。诸如“避孕药黄瓜”“香蕉催熟”“爆炸西瓜”等甚嚣尘上的错误观点或谣言均属此类,不仅混淆视听,更往往导致农民损失惨重。

创新农业科普传统模式,还应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开展科学普及立体传播。结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鼓励报纸、杂志、图书等科普资源的开发,联动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实现农业科普传播资源的多元化应用。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普创作和出版,同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开放性特点和传播优势,扩大优秀科普作品的共享范围。此外,借助网站、微信等新媒体,重点围绕青少年关注的太空育种、无土栽培、智慧农业、家庭园艺、农产品安全、植物趣味等农业科技知识,加强科普传播。如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微信互动性强、网民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面向青少年、市民开通了都市农业科普微信公众平台,聚集了80多名农业科技专家就公众关心的农业科普知识开展科普宣传,促进了农业科技专家积极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科普资源。同时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农业科技专家进行实时的互动,提升农业科学素养。

4 结语

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并不是一种结果性的教育,并不像学科考试一样能用成绩来评定结果,其更多强调的是过程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提升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探索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新模式,细化农业科普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育规划和教育方案,改变传统科普教育静态多、动态少,讲解多、动手少的弱点,注重青少年学生的参与性、思考性、体验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2] 吴建国,鲍荣龙,章奇特.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探索[C]//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養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1:1-5.

[3] 韦持章,韦优,卢艳春,等.浅谈新型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教育农园[J].中国热带农业,2016(1):68-70.

[4] 左雪冬,李端奇.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开展农业科普工作的实践与建议[J].中国热带农业,2014(4):78-80.

[5] 陶小洁,霍仕平,许明陆.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59-61,90.

[6]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0-49.

[7] 韦星光,梁勇生,彭荣锋,等.创意农业与科普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探讨[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2):22-24.

[8] 董全超,许佳军.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11,6(6):16-21.

[9] 曾静平,郭琳.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普传播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3(1):115-117.

[10] 赵军,王丽.新媒体在科普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J].科普研究,2012,7(6):46-51.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青少年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青少年发明家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