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课内文言文导学案的梯度性原则

2021-03-18梁红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梯度学案文言文

梁红萍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入选国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内文言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遣词造句、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文化内涵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够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初中生的文学知识积累,为他们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具有人文底蕴的人打下基础。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文言文导学案作为一种凸显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的支撑媒介,必须做到实用、高效、简洁。其中,文言文导学案设计须遵循梯度性原则,紧扣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彰显导学案的教学价值。

一、目标设定有梯度性,明晰方向

导学案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对课本解读的一种纸面呈现方式,好的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升效率,教师应当理解教材,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对于初中课内文言文教学来说,学习目标的设定应该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保证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同时,学习目标的设定要有梯度性,从浅到深,由简到难。如教学《诫子书》(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时,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一)熟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二)精读课文,赏析精彩妙句,积累名言警句;(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四)背诵文章,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诫子书》这篇文言文学习目标的设定,从熟读到精读,再到研读,最后到背诵,在诵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梯度性的要求。熟读课文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精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对重点句段进行深入品鉴、赏析,同时积累文中出现的一些名言警句;研读课文,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主旨思想;达成前三个目标后,就推进到第四个目标,要求学生背诵文章,汲取本文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导学案的目标设定具有梯度性,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知道学什么,更要明晰需一步一步达成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加有实效。

二、问题设计有梯度性,环环相扣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一张设计合理的文言文导学案往往可以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导学案的设计,涵盖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存在问题及自我总结等等环节。这些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所设计的问题须遵循梯度性原则,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环环相扣。

以教学《穿井得一人》(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这一节课导学案的设计,从字词释义到句段翻译,再到探究课文,最后到链接中考,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符合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探究课文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几个问题之中,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而“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答案。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再推进一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能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了。四个探究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由表及里,衔接自然,水到渠成,能够引导学生由浅显至深入地理解品悟课文。

为此,深入解读教材是教师设计文言文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进行系统梳理,分层设计问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方才符合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三、课堂实施有梯度性,遵循规律

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对学习理论是这样论述的: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的知識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初中课内文言文课堂的实施能很好地达成这个目标。在教学文言文的课堂上,教师应遵循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流程做到有梯度性。

在教学《北冥有鱼》(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全文翻译,教师在梳理完重点字词释义之后,先让学生根据字词释义翻译全文;再让个别学生当众试译,教师针对学生翻译的情况进行点评及纠正;接着,教师带领着全班学生一齐翻译,再次熟悉翻译的内容;然后,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进行口头翻译;最后,全体学生看着课文原文,再次进行口头翻译。经过反复多次翻译之后,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句子翻译题。从教师点拨翻译到学生自主翻译,从根据字词释义翻译到看着课文原文翻译,从口头翻译到提笔形成文字翻译,层级推进,反复练习,学生基本上能够在课堂上掌握好这篇文言文的译文,实现高效的课堂。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模式,层级推进,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才能真正让学生达到“一课一得”的目标。

四、课后练习有梯度性,巩固提高

语文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能力进行拓展延伸,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内文言文教学之中,可通过梯度性的课后练习来检验并巩固学生所学的文言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曹刿论战》(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一文时,导学案之中,“链接中考”环节,笔者设置了两组中考模拟题,第一组中考模拟题,题型为:字词释义、翻译句子和选择题,这三种题型之中,选择题的选项是根据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组合而成,总体难度较低;第二组中考模拟题,题型为:选择题、翻译句子和问答题,这组中考模拟题的选择题为同字不同义的比较选项,考察的知识范围更广;问答题需要学生根据积累自主组织文字形成答案。因此,这两组中考题,形成了由易到难,从浅到深的梯度。学生在挑战完第一组题目之后,再挑战第二组题目。第一组题目较容易得到满分,而第二组想得满分则颇有难度,主要难在问答题上,需要学生完整规范地回答,方能得到满分。

导学案中的中考模拟题环节,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检测和巩固的作用,梯度性设计的习题,让学生在做题时更有成就感,更有实效。

课内文言文导学案的设计,是构建高效文言课堂的教学手段之一。统编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教学必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处处紧扣梯度性原则,才能让文言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更接地气。

猜你喜欢

梯度学案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内容、形式与表达——有梯度的语言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航磁梯度数据实测与计算对比研究
文言文阅读练习
组合常见模型梯度设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