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薇 与病毒短兵相接

2021-03-18

科学大观园 2021年4期
关键词:陈薇博拉临床试验

陈薇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图片|新华社

去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闻令即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逆行”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陈薇说,2月26日第一批疫苗在生产线下线的那天,正好是自己的生日。收到领导和朋友们给她发的祝福,陈薇当时回复了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

“疫情就是军情,现场就是

战场”

—————————————————

2020年1月26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4天,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奔赴武汉,围绕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课题,迅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核酸检测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刚到武汉时,当地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量非常大,迫切需要提升日检测量。

“疫情就是军情,现场就是战场。”在陈薇指挥下,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迅速搭建起来。在这个实验室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为加快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融合,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在病原学、免疫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展开研究,快速建立病毒鉴定链条,精准诊断临床患者感染类型,率先在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院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看到电视新闻,陈薇父亲才知道女儿又冲到了一线。2月3日,陈薇挤出时间往家中打了新春第一个电话。整个春节,陈薇没怎么顾上和家里联系,只发过几条信息。终于接到了女儿的电话,陈薇的母亲笑了。父母都清楚:“她是国家的人。”

“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军事医学专家组火线入党仪式上,陈薇嘱咐新入党的科研人员,这也是她对于职责使命的理解。

—————————————————

“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

疫苗,是目前抗击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汉,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陈薇领衔的新冠疫苗研制团队,也被视为疫苗研发的“种子选手”。作为“百米”赛跑中的“种子选手”,不仅势必将国内的疫情压下去,更要在国际层面彰显“中国速度”,为全人类筑起“安全防线”。

这是一个个值得铭记的闪光时刻——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相关试验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三期国际临床试验有序推进。

她说:“我们当以最快的速度研制出第三期疫苗。因为疫苗是给健康人用的,而不单单只是感染者,安全才是第一位。”

9月7日,陈薇表示,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从目前来看,年产3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他们正在努力扩大产能。“几十年积累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陈薇说。

陈薇的朋友评价她:“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只要她一钻进实验室,啥时候出来都不知道。”陈薇说:“穿上了这身军装,这一切就都是我该做的。”

—————————————————

“继续发奋努力,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

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新冠肺炎患者仍持续增加。“这次抗疫过程中,暴露了很多短板和不足,也使我们有更深的危机感和更重的责任感。”陈薇说。

2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在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ICU里紧张工作。图片|新华社

此次奔赴武汉,陈薇已不是第一次与病毒“短兵相接”。1991年,刚刚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的陈薇没有选择轻松高薪的工作,而是選择参军入伍。29年来,在与病毒的较量中,陈薇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军功章——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与课题组连夜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受实验环境限制,陈薇很少喝水,也很少去洗手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团队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对SARS病毒的攻击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时国内没有埃博拉病例,陈薇毅然决然地选择挺身而出,率队赴非。她说:“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同年12月,陈薇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该疫苗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入伍29年,陈薇的研究对象都是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疫病,被同事称为“魔鬼课题”。正是有着长期与病毒“打交道”的经验,她与科研团队能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快研制出疫苗并付诸临床试验。

“作为一名军事医学科研人员,我特别希望我们这艘科研‘战舰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陈薇说,“我和团队将为此继续发奋努力,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

“儿子灿烂的笑,更是我前进的源”

—————————————————

在“与毒共舞”的6个月里,超高负荷工作让陈薇的双鬓多了许多白发,人也整整瘦了一圈。

正如媒体评价:“她是院士,也是战士。”

但在陈薇院士自己看来, 最骄傲的事情是做一位母亲,因为“儿子灿烂的笑,更是我前进的源”。

在表彰会后的座谈会上,她的儿子麻恩浩作为家属代表发言。

从当年非典时,亲吻电视机里的妈妈的4岁小男孩,到现在这个以全A的成绩毕业的最优毕业生,麻恩浩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有着妈妈陈薇的身影。

“我将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和崇高的科研事业!”这是麻恩浩在发言中说的一句话。

当年还是中学生的他,在陈薇赶赴非洲研究病毒时,就主动申请到西非做志愿者,成为唯一一个在埃博拉疫情最严重时援非的中國中学生志愿者。

高三那年,麻恩浩在紧张的备考之余, 还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全国预防艾滋病基金会。

陈 薇;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语录:"除了胜利,别无选择!""为人民服务,不只表现在口中,而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骨子里。"

从懵懂的少年,到意气勃发的青年,在追寻母亲步伐这条路上,他紧紧追随。

长大后的他,最终同母亲一样,选择了微生物学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上,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在会后采访中,陈薇说:

“这几十年,团队基本没有歇过。”

“为人民服务,不只表现在口中,而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骨子里。”

“人活一世总要干点事情。”

29年的军装,初心不改,将挽救生命作为担当,服从天职为信仰!在她的身后,扎扎实实是14亿人民的幸福!

◎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澎湃新闻

猜你喜欢

陈薇博拉临床试验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在册糖尿病前期临床试验特征分析
陈薇:与病毒为“伍”的女院士
参加临床试验,也要“顺道”
做事就像做药
做事就像做药
脑瘫私生子引发婚姻风暴
以结婚为幌的诈骗案
直面“埃博拉”之惧
埃博拉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