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造中国芯优雅的硬核开拓

2021-03-18

科学大观园 2021年5期
关键词:龙芯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左宁院士在大疆调研。图片|中国工程院

2020年1月1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9颁奖大会暨理事长就职典礼在北京举行。CCF夏培肃奖又迎来了两位新的获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和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黄令仪。陈左宁长期从事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在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软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黄令仪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相比男科学家,她们更低调神秘,在科学领域打拼成精英,并不容易。

吸引更多女生做“码农”

陈左宁出生于1957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手拉行李箱,风风火火赶着早出晚归的飞机,是陈左宁的生活常态。

在台上侃侃而谈的陈左宁,台下非常低调。她很少接触媒体,几乎未接受过媒体专访。网上能搜到的关于她的新闻,多是她参加科学论坛。

在女科学家高层论坛现场,记者在会议间隙向陈左宁发出采访邀约,出乎意料,她答应了。因为访谈的主题是关注女科学家。或许是因为这暗合了她现在最上心的一件事———为更多女性参与IT工作鼓与呼。

“我長期在做IT,而且是做技术。我发现在学生阶段还能见到不少女性的身影,在IT职业道路上就越来越少了。”这是她受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是中国IT界最权威的学会,陈左宁担任学会的副理事长。2014年3月,学会下辖的委员会增添新成员———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人称“女工委”。陈左宁担任女工委主任。

女工委成立后一个月,就牵头组织了“优美的计算机,优美的女性”的主题沙龙,鼓励女性计算机工作者自强。因为女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职业教育,鼓励女中学生报考计算机专业”。

“希望IT队伍能吸收更多女性。”陈左宁强调,国外也有人推动女生从事IT工作,美国2011年开始就有个编程女孩(girlsw hocode)计划,吸引女生做“码农”。然而现在谈到程序员,社会的刻板印象仍是程序员是“男性职业”,在网络上也被称为“程序猿”。

陈左宁的看法是,“女程序员的优势非常大。我就是资深程序员。女性的特点就是思考特别缜密,是非常适合做‘码农的。如果我设计一个程序,我考虑问题的系统性、缜密性比他们强。还有非常投入。”

谈起自己,陈左宁的第一个词就是勤奋,“可能有些人‘玩一玩就能‘玩成科学家,我不是这样的人”。

2001年,时年44岁的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求是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

在陈左宁多年同事的印象中,她雷厉风行,非常干练。在陈左宁自己眼里,她不认为自己是女强人,“只能说是在职业道路上比较执着,你不能说执着就是女强人。”

“我的工作时间实际上是8~10个小时。”陈左宁说。

“不加班吗?”记者追问。与陈左宁一起工作多年的秘书补了一句———“加很多班”。

陈左宁赶紧补充:“这不叫加班,对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投入以后,实际上无所谓上班或下班。脑子里整天都是计算机。”

陈左宁(中)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左)、视联动力董事长杨春晖(右)。图片|中国工程院

说起科研的吸引力,陈左宁显得特别高兴,“你解决了一个科学问题或者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最大的乐趣。”

从履历可见,1979年以来,陈左宁先后参加或领导多台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主持研制了多套国产大型系统软件项目。“解决问题”一直是陈左宁最喜欢做的事情。她说1999年,新中国50周年大庆时,“我们做的计算机非常准确地预告了天安门广场的天气情况,非常准确。”

陈左宁热爱的IT领域是男性扎堆的地方。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中也同样是男性占多数。据中国工程院官网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工程院486名院士中,男院士463人,占95%;女性有23名,仅占5%。女院士中,未满60岁的只有3人,今年58岁的陈左宁是最年轻的女院士之一。

工作和生活在男人之中,陈左宁说没有孤独感,“真正工作起来,已经没有性别的感觉了,完全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

陈左宁不单不喜欢“女强人”这个称呼,也不喜欢“女汉子”这个帽子。她更习惯被人称为“老师”。

一谈起科学,陈左宁就很来劲。她认为科学最美的地方,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探求。“宇宙这么大,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都不知道,这是最美的地方。”

陈左宁说小时候从未对科学感兴趣,也从未想当科学家。只是从小想知道自然界的一些问题,“对未知有渴求。一直感兴趣,就这么走下去了。”

女科学家也是人。陈左宁也有丈夫和孩子。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陈左宁认为得找一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伴侣。

常常有人追问女科学家与其他女性有何不同,陈左宁强调,女科学家不是另类,只是对科学感兴趣、走上了科研道路而已。

精力过人的陈左宁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几乎每天都坚持快步走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工作之余看看书,听听音乐。她说自己很普通,从内心到外表。“我不会觉得我很美。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小颗粒。我只不过比别人更加勤奋点,更加执着点。”

突破掣肘 智造中国芯

作为计算机领域重要一环的芯片行业,也是一样受人掣肘。要知道,在电子计算机经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数代发展之后,芯片行业已经成为关乎国防民生的重要行业。

而在我国国产芯片的制造上,一位老人居功至伟,她就是黄令仪。

黄令仪,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身处乱世的黄令仪,自然也概莫能外。眼见国家受辱,黄令仪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以此来强国报国。

在那个鲜有女子上学的年代,黄令仪就如此奋力前行着。学习认真努力,也让她每次考试都是成绩优异。而后她考入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在大学里,她愈加努力,如饥似渴般地学习着新的知识。

1956年,清华大学响应号召建立了半导体专业;1958年,苏联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又前往清华大学讲学。黄令仪刚好从华中毕业,作为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她也被举荐前往清华大学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

作为计算机领域重要一环的芯片行业,也是一样受人掣肘。要知道,在电子计算机经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数代发展之后,芯片行业已经成为关乎国防民生的重要行业。

在清华期间,生活节奏紧促,几无闲暇时间。她被分配到了晶体管组,系统化地进行了学习。两年后,她回到华中创立了半导体专业以及实验室。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又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年代,她不仅教出了一批半导体领域的学生,还成功地制成了半导体二极管。

随后,她的工作调动到了中科院计算机所。在此后的时间里,黄令仪参与了三极管的研制、集成電路的研制、微型计算机的研制等一系列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增长、经济转型的需要以及在经过从与西方国家的蜜月期再到波折之后,我国也意识到了单纯的以市场来简单地换取技术显然是不安全的,要被人掣肘的。

由此,研制国产CPU芯片的想法也成为共识。在中科院计算机所的支持下,2001年国产芯片龙芯课题组成立。而黄令仪也收到了邀请,2002年正式加入。

在设计这款国产的首款CPU中,黄令仪负责物理设计,在众人的通力合作下,龙芯1号成功于当年研发完成。

虽然主频仅266MHz,但从无到有已经是巨大的进步。此后,龙芯2号、龙芯3A、龙芯四核等型号相继问世。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技术上与西方的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是作为国产芯片的意义是它的出现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并且还带动了一系列科研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2019年12月24日,龙芯宣布新的通用处理器研制成功,此举也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技术壁垒。作为其中的研发核心,84岁的黄令仪获得计算机领域大奖——夏培肃奖。

84岁的高龄,仍旧奋斗在研发一线,令人钦佩。其实,这背后还有一段我们不得不提的轶事。就在黄令仪67岁时她曾做出决定要退休,但是在龙芯团队的极力挽留之下,这位深爱着计算机、深爱着祖国的老人毅然决然地又决定继续奋战在芯片研制领域的一线。

即便是今天,这位耄耋老人仍是孜孜不倦。而当有记者询问她为何如此努力之时,这位老人说的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句话也不禁让人动容。

在黄令仪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作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她经历过祖国任人欺侮的年代,她更加明白要想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学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在她的科研道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热爱。她也用自己的行动,去圆了擦干祖国耻辱的梦想,我们也相信在如此之多有着如此情怀的科学家的努力之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定然能够再攀高峰。

◎ 来源|综合南方都市报、腾讯网

猜你喜欢

龙芯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记录院士人生,展现院士风范,传承科学精神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
“龙芯1号”:电脑中国“芯”
“龙芯1号”:电脑中国“芯”
龙芯更需要支持而非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