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下的动物“活”起来
2021-03-18肖晓丽
肖晓丽
说起动物,同学们并不陌生,看见它们可爱的小模样总想把它们刻画出来。很多同学虽然能抓住动物的特点,但是似乎总缺少了一些“灵动之气”。究竟怎样才能使笔下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呢?今天,肖老师给大家支支小妙招——抓住动态描写,让它“活”起来。
首先,我们需要让动物做做“体操”,把各个器官活动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一只小乌龟的动作:小乌龟爬了起来。如果扩写,同学们一定会这样写:小乌龟飞快地爬了起来。不过这样写还是很笼统,小乌龟到底是怎么爬的呢?写出的文字似乎追不上脑海中的画面的速度。是不是还可以更具体呢?
“要动就连着动”,我们将一个很笼统的大动作,分解成若干个连贯的小动作,即通过放慢镜头形式,我们再修改一下:
小乌龟伸长着脖子,用四脚撑着水草,身子趴在水葫芦上。这时,我故意用手拨动它,它以为遇到了敌人,快速地把头、尾巴,还有四肢全部缩到了壳里,变成一个迷你“宇宙飞碟”沉入水底。我又故意把它从水里捞出来,放在了地上,它还是那么警惕,一动不动,像一块石头,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从壳里探出了小脑袋,用小眼睛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四周,马上伸出前面两条腿,然后用后面两条腿一蹬,飞快地爬了起来。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还真是一只闲不住的小家伙呀,似乎整个器官都在动,实在是太有趣了!如果还能赋予动物说话的本领,或者配上适当的象声词,这只小乌龟简直“活”起来了!
这种“动作分解”的写法,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器官多动法”。
接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是用动词将这些器官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反而容易写成“流水账”,并不能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灵动的画面。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句话,看看哪一句更加形象生动。
“小乌龟探出脑袋,观察了一下四周,然后爬了起来。”
“小乌龟慢慢地从壳里探出了小脑袋,用小眼睛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四周,马上伸出前面两条腿,然后用后面兩条腿一蹬,飞快地爬了起来。”
通过比较,第二只小乌龟更能吸引我们的眼球。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给动物“涂脂抹粉”更能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比较细致地表达出来,动物的形象也就更具活力了。
希望同学们能牢记动物描写的小口诀:
动物描写有奥秘,动作分解要细致。
器官体操动起来,涂脂抹粉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