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化折叠

2021-03-18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4期
关键词:靳东微信信息

作文君:看到一个笑话,忍不住要与素粉分享:一个身高182厘米的六年级学生,被误以为是适婚年龄的大小伙子,有姑娘在街上追着他要微信。他被逼急了,只能捋起袖子说:“我没有微信,只有小天才电话手表!”笑过之后,作文君陷入沉思。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区,相比传统社区,虚拟化的人际交往展现出更强的凝聚人心与熔铸团体的力量,却也存在着割裂的一道道鸿沟(在笑话里便是微信与小天才电话手表之间的代沟)。不知各位素粉平时用得最多的社交软件、论坛或者平台是什么呢?抖音?快手?还是有我们“意林作文”公众号的微信呢?不同的社交软件之间,存在着2020年的江苏卷高考作文提到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信息茧房”现象。这期作文君选了两篇对此持不同观点的时文,素粉们读后有任何感想,都可以發送到“意林作文”微信公众号(ID:zuowensucai),和我们交流你的看法哦!

时文选读

No.1 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

□鲁舒天

家住江西、年过六旬的黄阿姨一上抖音,一位英俊的中年男演员——靳东就会对她嘘寒问暖。很少有人能给黄阿姨解释清楚:手机里的“靳东”不过是个AI合成的虚拟形象,是专门来骗她的。在整件事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骗子们选择靳东来冒充的背后原因——为什么绕开了屡上热搜的各位小鲜肉“弟弟”?因为在以中老年妇女为对象的骗局中,浓眉大眼、老干部形象的靳东才是正确答案。

一线城市和其他地区接受不同的信息内容和文化符号,由此形成迥异的审美趣味与消费习惯。在上海滩,李诞和笑果文化成为新的喜剧之王。如果你打开最新一季的《脱口秀大会》,就不难明白脱口秀这项舶来品为什么只在一线城市风靡:颜怡、颜悦在段子里致敬库布里克的《闪灵》;杨笠在段子里调侃“漫威”黑寡妇的衰老速度比别人慢;杨蒙恩则在段子里插了一个历史梗:“我来参加《脱口秀大会》就像去了太平天国一样,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很显然,理解这些梗,需要很强的文化积累才能get笑点。

昔日赵本山“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和赵丽蓉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种能够穿透全国人的梗,似乎越来越少。互联网上显露出来的文化折叠,可曰“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

一、现象:文化折叠

纪录片导演李一凡为了搞清90后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去工厂流水线实地蹲点,拍到了在国内曾经风靡一时,却又销声匿迹的“杀马特”。根据他的统计,“杀马特”几乎都是中小学辍学的留守儿童,进工厂平均年龄14岁,不懂社交,基本胆小,普遍抑郁。选择成为“杀马特”,是因为这层保护色看上去唬人,也便于相互建立认同。李一凡说,进入杀马特的世界后,他才发现这里“毫无精彩可言,只剩下流水线上的单调与疲劳”。那些被社会视为异端的夸张造型,不过是这些人仅剩的减压阀。

近年来有一篇初衷与李一凡类似的文章——微信公众号“X博士”2015年发表的《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在这篇文章刷屏前,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不知道快手这家公司的存在。短视频方兴之际,通过自我摧残谋求关注的荒诞行径此起彼伏,一个粗糙、简陋、原生态的乡村世界,在媒介的显微镜下纤毫毕现。直到今天,日活超3亿的快手拥有了大批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但平台里的主流内容和主播仍然难以向上穿透。

是技术进步,让人一头撞见了审美端的“不同中国”。缺乏共鸣和毫无交集,是目前互联网文化现状的关键词。如果只是让生存经验迥异的人看到彼此,而非理解彼此,那么这种“看到”的结果一定不是拉近,而是疏远——不同的人难以相互认同、取得共识,更可能相互取笑、心怀不满。

二、原因:下渗脱节

折叠令人难以忽视,它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解决?

首先,文化折叠的本质是经济折叠,它是由不同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其次,媒介技术的进步让不同的文化圈层各自壮大,形成闭环,因此易于辨认;再次,折叠现象是一个全球问题。经济折叠传导到文化折叠,遵循的逻辑也大同小异:媒介迭代(中性)—知沟理论(负面)—回音壁效应(负面)。先看媒介迭代(见下表)。

“知沟理论”指的是信息垄断加剧阶层分化:由于富人通常比穷人更快地获知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当大都会与城乡接合部的认知鸿沟被拉开后,由算法主导的信息分发,非但没有拆除圈层间的壁垒,反而对其进行加固,形成回音壁。“回音壁效应”是指认知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不断加强,令人疲于思考,愈发偏执,无法接受相反意见。信息茧房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加剧群体极化。

在“移动/推送时代”,中国社会才真正实现了“村村通网”。农村的信息触达是通过移动端实现的,即由“纸媒/电视时代”直接过渡到“移动/推送时代”,中间一环几乎断档。新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地铺平渠道,只是方便了互联网行业在下沉市场坐收流量红利,可它既没有修复“下沉人口”的文化缺失,更谈不上填补文化缺失背后日积月累的经济失衡。城镇化让数字信息飞速流动后,揭开了这样的现实——目前,技术只能凸显差异,却无法弥合鸿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上的问题很难通过文化来改进,只有先让大家变成一样有条件的人,他们才有可能认同和喜欢同一类事。换句话说,经济折叠持续存在,文化折叠就会持续存在。

三、危害:孤岛丧钟

在手机新媒体推送呈现的一个大约6亿人月薪不足1000、个别房东月收租60万;几亿人没坐过飞机,凡尔赛网友却全世界玩转的现实折叠面前,即便双方能风平浪静一时,也很难永远相安无事。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生活在主流视线边缘、旅行地图之外和电视镜头不会拍到的地方。将镜头聚焦于“小人物”的电影导演贾樟柯曾说:“我们正身处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通过网络、微信、微博获得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是零碎的,也不全面,这在传播学里叫‘信息的迷雾。”

人想成长就得见世面,见世面的重点不在多,而在不同。一个人在北上广深待久了,就会误以为身边的环境是常态,是理所当然的。北京集中了中国浓度最高的知识分子,上海、广州、深圳集中了中国浓度最高的工商阶层,这些地区的收入与发达国家比肩,对县城、农村的人而言,去这里就和出国没区别。

而在闭环凝结的今天,这种对比之下的反思越来越难以成为通识性的议题,圈地自萌、自说自话、掩耳盗铃、埋头进沙堆的鸵鸟不在少数。

四、结语

有人觉得文化折叠没什么,就像贸易战一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玩各的不好吗?但现实情况是: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的过程中,一群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可以更方便地聚在一起,互相加强观点,最终抱成一团。就如同那个段子讲的:互联网的初衷,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是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只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和肯定,并经过长久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可能无法成为孤岛,但一群人可以。因此在“北上廣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的背后,一波更大的折叠正在迎面而来。

一个充满文化折叠的环境,或许是我们未来不得不去面对的。

(摘自“远川研究所”新浪微博文章)

【适用话题】文化交流 互相理解 看世界的方式 信息茧房

No.2 文化光谱宽过我的视界,这不是一件坏事

□河森堡

中国的信息世界其实渐渐在显露出一个趋势,那就是人们在精神上开始归附于一个个缺乏交集甚至彼此独立的圈子,同时各个圈子里的人完全没有意向去理解其他圈子里的事,大家各说各话,各行其是,最后甚至到了物理空间很近但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啥的程度。

您就好比说,之前我和几个伙伴去某地出差,坐车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是一女明星的照片。

我就说:“这女明星好漂亮,是谁呀?”

车上当地人听到后非常震惊,说她你都不知道?她超火啊,我们本地尽人皆知,但我们队伍里其他几个伙伴听了也一脸蒙,纷纷表示这位明星的名字之前没有听到过哪怕一次。

再好比说,这段时间,辛巴因为销售风波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报道,但微博上我不止一次看见有人对这个名字表示困惑,说这人是谁?之前完全没听说过,辛巴不是狮子王吗?确实,如果时间倒回一年甚至几个月前,辛巴在微博上还很少被人谈论,但在另外一个平台,他已经有数千万粉丝和数亿的电商销售额了。

一个中国网红拥有超澳大利亚人口数倍的粉丝量,但在另外一个中国网络平台较少被人提起,这听起来颇具魔幻色彩,足见国内各个信息领域之间的交集是非常有限的。

这样的例子如果要举的话还能有很多,有人推测是互联网平台的扩张和引导造就了这样的局面,并表示这是一种折叠,让人心忧,但我觉得不是,实际情况是,大家在精神上本来就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更倾向的文化环境,各个互联网平台只不过是给了大家选择的余地,让这个本来就存在的事实显露出来而已。

我觉得这不仅没必要心忧,反而是件好事,世界本就千差万别五彩缤纷,有那些“我”完全不知道的文化内容存在,说明人们在信息上的选择空间大于“我”的认知范围,社会的文化光谱宽过“我”双眼的视界,但如果信息世界的内容收敛到仅仅让一部分人感到满意和熟悉,那也一定意味着同时有很多人失去了选择的余地,届时,一个局促压抑的世界将徐徐降临。

直到今天,我还会想起当年在路边看到的那个陌生女明星广告,虽然她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祝愿她事业顺利,因为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深爱着她呢。

(摘自作者新浪微博)

【适用话题】尊重 交流 文化 存在即合理

猜你喜欢

靳东微信信息
皓玥CP 靳东 江疏影
微信
靳东:我不是大器完成,我在导演就踏实了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