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奋进新征程 同心共筑中国梦
—— 写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2021-03-18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春回大地,万物竞发。在“十三五”荣耀收官、“十四五”盛大开局之际,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隆重召开。
2021 年是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迎来建党百年,也将见证“十四五”规划的扬帆启航。在即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应怎样迎接风险挑战、攻坚克难、开启新的航程?2021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十四五”时期,对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新征程上,广大科技界和产学研界仍要继续发扬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求真、求实、求新、求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彰显了科技创新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始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时期,我国要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引领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进一步依靠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和国家创新体系,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环境,培育、吸引、凝聚国内外高素质创新要素,特别是吸引一流的创新人才为我所用,为科技自主自强筑牢制度和体制机制基础。
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基础研究是创造科学知识、进而开发技术的源头之源头,是构建创新型强国的关键支撑。如果基础研究不扎实,在国际博弈形势下,难免出现受制于人的局面,致使诸多产业遭遇“卡脖子”技术约束。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已经成为当前普遍共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布局,不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突破科技创新发展瓶颈夯实基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努力消除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促进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新华社供图)
引进培养顶尖人才。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重点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顶尖科学家、技术骨干,培养一批青年人才。建立海外华人科学家和对华友好外裔科学家名单,吸引一批顶尖人才来国内发展;瞄准前沿领域,加快建设好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顶尖创新平台,利用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等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平台优势,提升面向全球延揽人才的竞争力;通过设立颠覆性基金吸引培养一批具有独创精神和原创精神的基础应用研究的杰出青年人才。
抢占关键技术领域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积极布局建设生命科学、能源、网络安全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量子、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等,通过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整体水平,产生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重要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进一步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布局,布局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解决一批事关国家全局的“卡脖子”问题,初步实现集成电路、新材料、航空发动机、融合通信、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国两会肩负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期待广大代表、委员立足开局起步之年,贡献同心同向之力,认真履职尽责,不负人民重托,凝聚复兴伟力,奋进伟大征程,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