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尝试
2021-03-18李梦枭
李梦枭
摘 要: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为高中政治的教与学带来种种挑战,借助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才使线上学习得以有序展开。但同时,每一位教师也在思考着如何应对事件后的教学工作,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到教学方式的转变,再到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不断尝试实践中,找到最适合学生,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落实。本文针对线上学习的真实问题,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下政治教学的众多尝试中,探究并总结可行做法:关注学生把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学常态化的创新。
关键词: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高中政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0.041
由于高中政治学科不仅在学科内容上承载着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在核心素养上担负着塑造学生兼具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科学精神的重任,同时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重要价值引领。所以即使面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考验,仍应坚定落实国家对于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使命,将素养教育贯彻到每一节课,甚至是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所以,无论线上学习还是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教学重建,都应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导,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对于思政课程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一、关注学生,把握学情
无论线上学习还是线下教学,都应遵循课标对于“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主线”的要求,拓展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使融合信息技术的政治课程学习常态化。应以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期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从以下三种方式入手,深度掌握线上学习的学情及问题。
(一)线上学习期间了解学情的方式
1.回看教学视频,复盘学生课堂状态
借助于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学习软件中的回看或录课功能,在每节课后回看课程视频,重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上课状态。根据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疑难点,基于此,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私下沟通,或者在讲解作业时给出相应指导。
2.前置学习,借助作业提交程序总结学生疑难点
按照市区的要求,鼓励学生利用线上学习的机会,全面培养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定位学习中的疑难点,采取了前置练习的方式。教师精选出能够覆盖重难点知识的练习题目,学生在完成后,只需要拍照上传到作业提交程序中,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由于课时有限,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个别问题,也可以通过作业提交程序或者钉钉、微信等即时交流的线上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材施教。
(二)整理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教学的基础学情
将各种方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学生在线上学习“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则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期间最基础的学情。
1.缺少学习场域,课堂参与积极性降低
在家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缺失了习惯的学习环境——教室场景,学习氛围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来营造。这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师生、生生交往的方式不再是面对面有效沟通,而是依托于网络、电子产品的单向交流,学生原本在有效学习中应被调动起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互联网学习中只有视觉和听觉能够被利用,因此,非常容易分散注意力。例如本年级在调查政治选考生时发现,约73.4%的学生表示上课偶有走神;6.38%的学生表示上课难以专注,经常走神。同时,没有特定学习氛围的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例如选科背景下的北京学生,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教师集中讲解的知识自己已经掌握时,则会学习其他知识,实际上打断了自己的学习逻辑,人为将教师的教学整体,拆分为了一个个小部分,不利于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对课堂内容的整体把握。
2.缺少交往情境,社会性交往能力需提升
除了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的交往,学生与家长的日常交往外,居家学习阶段的学生,其社会性发展处于暂停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自己对空闲时间的管理能力不够,在完成课业后,身体和心灵沉溺于放松的状态,一方面长时间的精神放松,不利于集中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入关注自己内心的种种想法、感受,放大情绪,使得情绪管理出现困难,这也是事件后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返校焦虑”的原因之一。对于再次回到社会性交往中存在着焦虑,不仅会降低事件后学习的效率,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与同学、教师间的正常交往,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二、依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设计
通过回校复课前的调查显示,本年级67%的学生表示对返校复课存在着轻度到中度的焦虑,有的学生担心跟不上,有的学生则担心需要重新适应。面对学生在调查中反馈出来的,复课后的主动学習意愿,以及不同程度上的担忧,可以适当调整前置学习的内容,例如将前置练习改为前置知识点疑难点反馈——提前一天布置阅读或探究任务,以及第二天学习会涉及的知识点,并在调查中反馈疑问。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为教师调整教学重点做出指导。
因为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般,居家学习自律性较弱,所以要用习惯性的做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复课后,学生学习内驱力大幅度提升,自主学习的动力提升,所以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提出疑问,主动定位自己的疑难点,有利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
三、教学常态化的创新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教学带来的最大的思考,就是转变了教学常态化的定义。事件后教学并非引导师生快速回归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前的传统教学中,而是将线上线下、课堂内外等多种教学方式、场域进行融合,并且由关注学生转变为学生视角,由师生角色的部分翻转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沉浸在学习场景中,共同学习。
(一)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和场域
通过线上学习期间师生的共同尝试,拓展了教学的方式,掌握了许多能够辅助教学、便利教学的工具,例如问卷调查、作业提交程序、作业统计工具、师生答疑平台、班级讨论论坛、家校沟通平台等。借助于线上的方式,可以辅助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体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可以拓展教学的广度。
同时,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型课程的要求,可以辅助信息技术,使学生与社会、国家、国际紧密相连,拓宽活动的领域,增强课堂内容的活动性,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二)从学生视角逆向设计
“良好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些新的技术技能,而是为了以后的目标及其潜在含义,产生更全面、更具体的学习……首先关注预期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当教师更加明确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就能“专注于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结果的内容、方法和活动”。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将视角转变为学生,面对最终的学习目标,如何能够到达?如何确定自己到达了学习目标?这是学生角色聚焦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后高中政治教学工作是一种新常态:新的学情,新的学习方式,新的交往方式,新的教学模式。事件后的教学不局限于探究如何适应刚复课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师生思考如何在新的阶段,成为新的自己——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如何使教师自身跟上时代变革的节奏?这不再仅仅是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要求,更是特殊时期留给我们得到长远思考,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美〕格兰特·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35865019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