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困局与路径

2021-03-17彭鹏

成长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

彭鹏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崇高的师德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根本使命,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困局,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寻求个性化师德修养方式; 第二,加强教学反思,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

关键词:立德树人 中小学教师 师德建设

1 立德树人:加强中小学教师德建设的解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育时代所需的当代优秀青年。《资治通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育人才,但必须重视德育,不能培养有才而无德者。因此,“育才”需先要“立德”,“立德”为“育才”之要义。众所周知,培养孩子的德行、才智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小学教师的德行资质和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学生在其影响下中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逐渐形成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故而,当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以此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从而加强师德建设。

1.1 何为立德树人

1.1.1 作为理论范畴的立德树人

首先,它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始终生活在社会团体中,“人”是“类”的概念,而不是“对象”的概念,每一个人都不可以独立于社会集体之外而存在,因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辅相成。[2]立德树人在不同时期,其含义不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立德树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出了阶级性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后,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被推翻,社会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决定“德”与“人”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变。其次,它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属性,其主要体现为人类活动的创造性、自律性、主动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将人类的知识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社会进步培养所需之才。最后,它体现了人的实践性。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立德树人不能脱离实际,要从关注教师的现实生活出发,充分了解教师的生活现状,关注教师职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加快关键环节的改革。

1.1.2 作为实践范畴的立德树人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水平,以身作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人的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发展,而是“个人”与“类”的相统一的发展,个人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特定的人具有特定的价值观。“类”是一个整合概念,即指全体人类。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具有文化水平高、主体性强、思想较为先进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一定要以教师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紧抓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

1.2 何为师德

师德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绳。[5]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用相关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去处理相关问题,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不断批判继承、去粗取精国内外优秀的师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崇高的师德拥有具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它有利于调节教师和一切教育活动相关对象的关系,它全方位指导着教师的全部活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师德具有两个特性。第一,师德具有先进性。在整个社会阶层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群体,因此教师承担着延续和创造先进社会文化的重大责任。第二,师德具有典范性。教师身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实施者和示范者,其言行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因此,若要育人,先要律己,教师要将“传道”放在第一位。

2 立德树人原则对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重大意义

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根本使命

教师的根本使命是傳道授业,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可用之才。纵观历史,随着我国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我国的教育质量在稳步提升。但是教师传道授业的根本使命不变,依旧是塑造灵魂、塑造人的工作。[6]由于教师的职业双向的特性,其“德”的高低与能否正确坚持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社会意识形态是否安全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从教”是教师培养国家栋梁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职业将更加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能力,“德艺双馨”的教师将会更加受到关注。而立德树人原则明确了教师要先教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再教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成人”且“成才”的使命。

2.2 进一步加强了中小学教师道德示范的作用

教师自觉坚持立德树人原则,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化学生,从而对学生达到道德示范的作用。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为人师者,必须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优良的个人作风,极强的人格魅力,才能教导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原则,坚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3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困局

3.1 教师道德实践空泛,道德自觉缺失

当今社会,一部分教师常常给学生灌输一些“高大上”的德育理论,但其自身往往是思想素质落后和道德觉悟低下,道德实践缺乏,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另外一些教师的德育建设仅仅局限于应付教育教学要求,并未把崇高的师德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更有甚者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教师年度考核,忽视学生的正当需求,歧视后进生。

3.2 教师难以做到换位思考,师生关系紧张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因为中小学教师职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师生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当今教育者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首先,目标与动机冲突。我国社会一方面要求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力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虽然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藩篱并未“拆除”干净,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考试成绩为主的思想依然存在。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师生双方的需求和目标往往不同,从而导致他们的矛盾冲突。其次,要求与能力的冲突。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升学压力只增不减,教师则会在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不断的对学生在学习要施加压力,但由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师生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非常普遍的。最后,是态度与情绪的冲突。社会期望教师能出色的完成教育任务。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让教师与学生都不堪重负,让二者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3.3 教师与家长缺乏真诚的交流,“家校合作”机制失效

教师与家在教育中的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双方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二者有着共同的培养对象和教育目标。但由于两者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以及沟通不畅,从而激化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机制失效。这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教育制度和国民素质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部分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教育使命感滑坡的现象。

4 立德树人视域下强化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4.1 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寻求个性化师德修养方式

教师是实施立德树人的主体,推動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7]中小学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的寻求个性化师德修养方式,让崇高的师德滋润着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要掌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并用德育相关理论来解决日常教学中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冲突。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把交流和慎独结合起来。对于师德如果仅仅依靠交流和社会舆论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只有将师德内化于心,才能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因此,把交流与慎独的修养方法结合起来,有利于推进教师自身的道德成长和贯彻立德树人方针。

4.2 加强教学反思,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性的限制,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往往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该与学生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强化育人意识,主动提升自我思想品德。具体而言。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教师在明确发展渐进的对称交往和倒退的补充交往目的的前提下,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8]其次,教师要给予机会。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让学生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需积极主动的改善与学生交往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深入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去处理师生关系中的矛盾,从而建立健康和谐师生关系。

4.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

弘扬立德树人,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中小学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古语有云:“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因此,首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上问题统一“度量衡”,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教师要尽可能多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工作。其次,教师要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喻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学校相当于是一个提供教育服务的企业,家长和学生是通过付费而获得这种教育服务消费者。因此家长有权知情教育服务的过程和质量,教师应该给予尊重。

参考文献:

[1] 彭张力,冯文全,夏茂林.立德树人视角下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8(05):99-105.

[2] 翁胜彩.当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及其出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任国腾.“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内涵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4] 邱玥.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9.

[5] 庞雪.我国小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6] 武茜.立德树人引领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7] 许杰.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9):95.

[8] 郭枫.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及策略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2)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