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垃圾分类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思考与改善
——以贵州某住宅小区设计为例
2021-03-17李洋
李 洋
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 背景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贵阳市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示范城市之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9 年11 月7 日,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印发《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实施方案(试行)》和《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单位创建实施方案(试行)》;全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分类设施体系建设也在加快完善过程中(如图1、2)。
图1
图2
但在贵州省全省垃圾分类推进中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问题,示范点范围有限、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宣传动员不够深入、社会参与度不高、分类收运及处理设施体系尚不完善、个别地方部门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2 垃圾分类收集示范点规划设计
贵州某住宅小区项目,响应国家推行政策,以该社区为分类垃圾收集示范点,打造覆盖居民小区和相关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加强小区物管组织和管理工作,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引入品牌物业公司,减少居住区堆积大量生活垃圾,影响小区环境及生活质量。
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GB/T 50337—2018),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按照70m 设置,居民投放生活垃圾不穿越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中小区内各楼栋间均设置分类垃圾收集点,垃圾通过“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经垃圾回收点统一处理至小区内生活垃圾站后打包运往市政垃圾转运站进行再回收工艺处理;不可回收垃圾则进运往垃圾处理场地进行专业处理。
小区规划人户数为3569户,按户均3.2人计算:
式中:
Q——生活垃圾最高日产量;
R——规划人口数;
C——平均日人均生活垃圾产量;
A——生活垃圾日产量不均系数),得到
按照规模系数在小区内地下室配置250m2垃圾收集站,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提升小区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垃圾分运路线由楼栋级集中于垃圾收集站,再由小区地下室集中处理后通往内部规划道路运送至区垃圾处理站,避开城市片区主干道,以此提升小区环境质量,坚持从小区内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如图3、4)。
图3
图4
垃圾分类宣贯及智慧系统在家庭层面上,以家庭为单位对生活垃圾进行归类,简易区分干、湿垃圾。住户家庭安装或预留垃圾粉碎设备,提升环保处理能力,设置湿垃圾和干垃圾收集容器;楼栋层面上,分散投放点以楼栋为单位对垃圾进行收集,由物业负责每天早晚清理两次,同时安排专人监督分类情况,智慧垃圾桶在生活垃圾收集点上的应用,实时获取状态信息,根据各垃圾桶的分类及容量状态进行清理、清扫、垃圾处理;利用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垃圾箱满自行通知;在物业app上定时推送。
3 存在问题
作为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居住小区的设计与建设通常起到基础硬件设施的作用;针对房开企业,关注成本造价、使用效率、工程标准要求等;针对购买业主关注户型、区位、交通、学区等;针对设计师往往仅考虑到房开标准控制及规范要求;但实际交房使用后建筑设计中未体现垃圾收集,住户使用不便,归家体验感较差,物管管理困难;设计过程中真正的使用者、管理者却从未参与,设计师不懂物业管理,而物业不懂设计规定,垃圾分类及处理常常成为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忽视的设计板块。
该项目小区规划设计中考虑到了垃圾处理的措施和配套,小区单元出入口在设计中未考虑到品质、出入口处因停车位效率的提高导致通行尺度过小,出行不便、未考虑垃圾车车行流线;在物业管理中因硬件设施的现有条件,管理过程中仅能配置生活垃圾桶,造成流线交叉、气味蔓延、标识不明等因素,归家体验感较差,通行效率较低,指向系统造成混乱(如图5、6)。
图5
图6
4 改善措施
地下室设计:在地下室单元出入口处考虑大堂模块形式,主要通过昭示性、视线范围120°全覆盖、斑马线及车辆缓行区以及无接触门禁系统升级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在原有的设计板块内提升大堂品质,设计大堂前门不小于120°的视域及标识系统,大堂前区优化入口处车位布置,增加车辆缓行区及1.2m宽斑马线,以此提升大堂在地下室的昭示性,增加归家体验感。
垃圾收集点考虑在地下室人流较少的区域,利用原设计中无具体使用功能的封闭空间,配置洗手台与贮藏间,做隐蔽式设计,避免气味扩散至大堂内部;利用使用率较低的无障碍车位作为垃圾收集平台,减少车辆运输流线长度同时分散垃圾运输流线,增强业主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分散人流、物流流线的冲撞(如图7)。
图8
楼栋大堂设计:在楼栋大堂板块考虑分流形式,将隐蔽式垃圾分类收集点设置在架空层与大堂交汇处,便于归家、出户流线同分类垃圾流线的统一,做隐蔽式处理,增加归家体验感;垃圾处理流线则利用现有的架空层,将收集处理平台同业主来往区域分隔,减少物业在收集垃圾处理过程中和出入户区域的互相影响(如图8)。
垃圾箱设计:以一栋26F 的T4 高层为例,假设入住率为100%计算,该栋住宅日均生活垃圾为270kg~700kg(取中间值),按2016 年的实验报告数据显示计算各类垃圾量:厨余垃圾150kg~392kg、可回收垃圾70kg~182kg、不可回收垃圾46kg~119kg、有害垃圾2.7kg~7kg,常规的垃圾桶尺寸:50L、80L、100L、120L、240L,可推荐使用240L~60L规格垃圾桶,按1+1+1+1形式布置(如图9,源于基准方中贵阳公司健康住宅研发)。
图9
5 结语
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的设计总是房开、设计师、物管等多方忽视的问题,真正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诸多的不便,体验感较差;行业内的参与者应多方的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外看似不相关的行业,从广义上看,居住不单是指特定的住宅产品,我们身处的城市、社区、组团都与居住的健康息息相关。除了空间这个基本元素,人与自然、公共与私密、精神与物质、管理与自治……这些都是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的范畴。如何在居住区内舒适的生活,并考虑到业主的体验与物管的便捷,这也是健康住宅追求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无论看得到的,还是看不到的,都是应该被设计所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