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3-17蔡换进
蔡换进
(延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延安,716000)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狭窄,心肌因为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心脏疾病。患病后出现的心悸、心律失常和心衰等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所以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1]。本文的研究内容即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得到如下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90 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4:6,平均年龄为(64.9±6.4)岁。研究组中90 名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5,平均年龄为(67.4±8.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选定的患者已获悉此项研究,并将自愿合作完成所有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没有其他严重的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并且具有正常意识;排除其他严重的组织或器官器官疾病,没想参加这项研究,并且对研究人员提出的与研究相关的问题无法进行清晰和自主回答,该患者家庭强烈拒绝这项研究,在研究中期(例如转移或死亡)退出[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设定4 周的时间为一个疗程,全部患者在接受2 个疗程的治疗后比较治疗效果。具体用药方法如下:对照组: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00542),25mg/次,tid。研究组:口服波立维(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296,国药准字J20130083),75mg/次,tid。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治疗有效率评价标准:显效:各种不良反应消失,不良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有效:各种不良反应有所改善,不良症状逐渐消失;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2)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PRI(血小板反应指数)和MPA(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对于本研究涉及的数据和信息,使用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的表
通过结果显示,研究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1.1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PRI 和MPA 上的比较
经过统计发现,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RI 和MPA 均较高,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PRI 和MPA 均有降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RI 和MPA 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RI 和MPA 比较()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常伴发异常的脂质代谢,患者心肌处出现白色斑块,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斑块不断累积,严重挤压患者的动脉腔,使管腔狭窄,影响正常血流,从而表现出心绞痛、心脏缺血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需要在患病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3]。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体内血液粘稠度,使血小板的黏附功能降低抑制机体形成并释放凝血酶,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将这类药物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常不在急性期用药,在急性期过去以后再使用这类药物维持病情处于稳定状态。常规的冠心病治疗药物包括纤溶药物、硝酸脂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稳定不良症状,溶解开闭塞的冠脉,但治标不治本,停药后还有再次形成血栓的可能。而口服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机体PRI 和MPA 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机体动脉粥样硬化[4]。波立维属于前提药物,服药后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对体内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效果,疗效十分显著,且可以稳定药理性质,减少患者受到的刺激,用药的安全性更高。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作为环氧化酶抑制剂,用药后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酶1 对TXA2起到阻滞效果,改善血小板聚集,预防机体形成血栓。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ADP 受体拮抗剂,可有效预防机体出现心血管疾病。波立维和氯吡格雷相比,有更加显著的抗凝效果,且药物的刺激性更小,用药的安全性更高[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治疗后PRI 和MPA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不良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