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现代歌圩新音乐文化特点分析

2021-03-17汤曼良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壮族歌谣民歌

◎汤曼良

广西,一个民歌眷恋的地方,这里的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善歌善舞。每年广西都会迎来我们自己的节日“壮族三月三”。各地热闹非凡,开启了山歌模式,不仅云上邀您来唱歌,线下更是举行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在南宁市青秀山景区主会场就举办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主题活动;在大明山景区举行了“龙母文化节”;壮族聚居地武鸣县举行了“三月三歌圩”;侗族苗族聚居地三江县举行的花炮节、龙州县举行的壮族情人节等。

一、壮族歌圩起源

唱山歌几乎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壮族歌圩起源于氏族部落时期的祭祀歌舞。歌圩是壮族族人以唱歌为主要形式的聚会习俗,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壮族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性。“圩”意为集市。壮族人将成百上千人来参加的唱歌集会类比为赶圩。根据历史记载,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歌圩。

对歌是歌圩中最重要的形式,而壮族人参加歌圩的主要目的是择偶。在歌曲形式上通常有情歌、苦歌、古歌、农事歌、花歌、盘歌等。演唱者通常随编随唱,借景抒发情谊。演唱者通常会先唱“见面歌”“迎客歌”,试探对方来意。如果男方发现有中意的人,便会唱“求歌”或“请歌”,女方便会以“答歌”方式回应,这种以歌曲为形式的来往称为“盘歌”。“盘歌”是带有赛歌性质,双方互相发问,在内容上不仅涉及日常生活劳作,还涉及天文地理、花鸟虫鱼、历史典故等。

二、歌圩新音乐文化特点分析

(一)传统歌圩歌谣的音乐分类

壮族歌谣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由于壮话的音调色彩变化形成了壮族歌谣的音调,对于壮族的一些称呼也不一样,以致形成南路、北路、中路等不同的音乐风格。在韵律结构上也比较独特,主要可以分为:欢、加、西、比、伦,这几种分类其实都是山歌的意思。常用徵调式、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朗朗上口的山歌还具有整齐严谨的押韵美。

传统的壮族山歌通常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单声部和多声部唱法,如广西马山、上林一带民间还流行的“扁担歌”,就是壮族的三声部民歌,在民间也称为“三顿欢”,它是在二声部“欢”的基础上,加入一个低音声部而形成的,这个低声部通常只唱一个衬词“哼”或“哪”。田阳古眉山的歌调也是颇具壮族特色的。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 是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所以壮族歌谣在歌词内容上运用比喻、比兴的手法较多,旋律也令人回味无穷。例如有名的壮族歌曲《藤缠树》就是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借青藤和大树的关系比喻自己与爱人的关系,就像青藤和大树永远不分开。

(二)近代歌圩歌谣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的丰富,壮族的歌圩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歌化与诗化特殊的文化形态。而民歌也从田间地头一跃成为各电视台、民俗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之一,民歌也迈入了现代化的长河之中。例如我们广西近年来举行的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像是现代化的壮族歌圩,围绕壮族歌曲为主题,结合其他民族的民歌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民歌,通过民歌新唱,民歌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方式来演绎。广西每年的三月三文化艺术节、东盟博览会、民歌艺术节都为壮族歌谣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总有一批孜孜不倦的壮族歌者在原来壮族歌谣的基调上不停地创作出新的壮族歌谣,新音乐作品。例如由广西艺术学院创作中心主任、广西音乐文学会副主席梁绍武作词 、原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席傅馨作曲,一首无伴奏混声合唱原生态歌曲用黑衣壮的方言演唱的歌曲《山歌年年唱春光》,原唱为广西那坡“尼的呀”合唱团,作曲家根据那坡的黑衣壮的原生态歌曲“过山腔”这个元素改编创作。风格为中速稍慢、民歌风,七字歌谱。歌曲内涵丰富、旋律优美,音乐欣赏价值高。

广西武鸣县的梁国坤、何亿玲等作曲家也是根据武鸣县原有壮族歌谣的元素创作了很多新作品。下面笔者将会对武鸣“三月三”歌圩上演唱的,属于作曲家们新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例如《敲起竹杠跳起来》,这个作品是武鸣作曲家何亿玲作曲作词的,根据壮族人民过三月三跳竹竿舞的时候欢快热闹的情景所做的歌曲,描写了人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起竹竿舞。就像今年武鸣骆越文化节举行的千人竹竿舞,来自武鸣各乡镇十六个演出方阵的农民们举着簸箕、竹筒、五色糯米饭和糯米酒,在大大小小的竹竿阵和桃花绳中轻盈跳跃。

再如梁国琨老师的这首《三月情歌》也是充满了壮族歌谣的味道。《三月情歌》与前面一首《敲起竹杠跳起来》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歌曲,前面一首欢快活泼,后面这首抒情悠扬。《三月情歌》属于抒情的情歌类型,有男女齐唱,独唱,轮唱三种演唱方式,这也是由壮族歌曲传统的男女对唱的形式发展演变而来。歌曲里面装饰音的运用非常多,这也是壮族歌曲很常见的一个特点。因为通常壮族歌手在演唱的时候会比较自由,在音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会自由地加入前倚音或者后倚音,歌曲在歌词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小鸟和鱼儿拟人化含蓄地表达对恋人的情意。

三、壮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一)壮族音乐的发展

在我国,节日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构成某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壮族的歌圩节不仅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同时也使广西壮族的民族音乐和民俗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特别是一些节日性歌圩,在特定的节期和地点举行,带有节庆、纪念和祭祀的性质。

现代的壮族歌圩节在传承壮族歌圩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举办节庆活动,借助现代文化形式来展示当地特色文化,壮族人民还利用歌节民族大汇集的机会开展经济贸易,在与异族的经济、文化的比较之中,不仅得到了身心上的娱乐,也利于族人加深对本族文化的依附和认同。加强与外来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既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壮族音乐的传承

壮族音乐是壮族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更是艺术的瑰宝。新一代壮族音乐的传承更需要我们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在广西本地,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能够积极地营造一个了解壮族文化,学唱壮族民歌的文化氛围,积极树立起学生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开设相关壮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课程。例如现在南宁大部分小学或者中学都开设有壮族歌曲学习的音乐课程,有些学习还成立了天琴队,铜鼓队,壮语合唱队等,经常请到民间老艺人到课堂上跟学生面对面教学,在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掌握传统民歌的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艺术家在艺术上的造诣。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之一,在文化传承上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现状,让受教育者(一般是原文化所在地的人民)产生责任感,形成自己的使命感。其次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将民族文化的载体研究后加以升华,通过专业教育让有使命感的受教育者掌握文化载体的特征,从而让他们具备创作音乐的方法和能力。如在教学方面,可以就地取材,选取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原生态音乐作为教学例子。广西某高校在2009年的时候成立了民族艺术系,教学中运用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再结合和当代先进民族艺术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特别是对壮族音乐的研究与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结语

壮族歌谣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谣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受到外来经济文化发展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面临了发展的窘境,但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调控、各民间团体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歌者、创作者和学者们的不断努力研究和创作,学校教育的不断影响下,壮族歌谣定会永久传承和遍地开花。

猜你喜欢

壮族歌谣民歌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姥姥的老歌谣
阳坝:一首慢了又慢的歌谣
《Cat’s book》
乡闾粤韵 井邑歌谣
壮族山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