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单元活动探究专题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16邢文波
统编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单元设计形式——“活动 探究”。初中全套教材共设计了四个“活动 探究”,分别是八上的新闻、八下的演讲、九上的诗歌和九下的戏剧。八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是初中生初次开展的新式学习活动,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到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以教材为导向,反思教学实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活动 探究”单元正是以创造性的新形式,践行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
“学习任务单元”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单元导读形式,将单元学习分解为三个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活动。统编教材第一单元设计了三个活动任务,任务一是新闻阅读,侧重与文本的阅读和探究;任务二是新闻采访,侧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三是新闻写作,落脚点是写作。三个任务群的设计,从阅读到口语交际,再到到写作,从课内到课外,立足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充分体现了“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旨归”的设计原则,搭建新的教学体系。同时,增加了《阅读新闻的方法》《什么是新闻特写》《怎样写消息》等语文知识。语文文学知识卡的增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特殊样式。
对于“活动探究”这样的新内容,对于“新闻”这一新出现的单元内容,一线教师如何落实统编教材的要求和意图,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和探究,值得我们教师去反复实践和探索。
二、以重构为途径,“巧”设“活动”
根据王荣生教授选文的四大样式——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理念,笔者利用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和组合。
(一)巧调顺序,由易到难把握消息特征
第一课和第二课都是消息,前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新闻,鼓舞人心,后者是首届诺贝尔奖的报导。虽然时间上看离我们已经较远,但其所具有的典范性却是持久的。第一课文章虽不长,全文只有一段;第二篇文章结构完整,且旁有批注,便于学生阅读和了解。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将第一课和第二课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先上第二课,让学生通过本文,结合课文前的知识框和本文的批注,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如新闻的电头、导语、主体和背景,以及新闻的实效性和详略的处理,学习了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样调整后,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新闻时就初步把握了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利用这一点可以尝试写作,如在课后笔者就布置了模仿《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结构,拟写一则周一晨会或班级近期活动的消息,从学生上交作业情况看,同学们能准确把握新闻结构和特点。
之后根据这一课的习得,运用到第一课中,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在教学《新闻两则》时,新闻的实效性和延续性比之前人教版的篇目更明显。在教学中,笔者还设计了一组还原读者心理的问题:
人民解放军读了这两则新闻,会怎么想?持中立态度的民众会怎么想?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会怎么想?作者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通过这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读者意识和写作意识,从而更完整看待新闻的特征及作用。
(二)巧用整合,任务驱动特写与通讯
在教学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和通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陆》两文时,笔者进行了整合阅读。第一步,先从两文标题入手,了解新闻的主标题和副标题的特征、作用,如这两个主标题与之前消息的标题相比更形象生动,副标题则更具概括内容的特征。第二步,深入文本,分析探究形象化、文学化的表现形式,感受特写和通讯独特语言。第三步将消息《舰载机歼-15在我航母上顺利着舰起飞》与《一着惊海天》进行比较阅读,探究消息与通讯在新闻信息、结构形式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第四步,探究两文的“引语”作用。整合阅读,培养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发生巨大变化,既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也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条理,更有实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
(三)巧增材料,多方感受作者立场
新闻是客观的报道,但有时也难免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消息两则》,从战争的进程体现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立场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溃败;《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在新闻的背景中交代了管评分离体现公平公正;《“飞天”凌空》,通过中国人刚走向世界体育舞台体现民族的自豪感;《一着惊海天》,通过技术的突破,表达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深入理解主观倾向,笔者选取了“香港回归”的主体,增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和国际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增加了白岩松《白说》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探究,感受不同立场,不同情感在新闻中的不同表现。
通过一系列的新闻阅读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把握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新闻文体的特点,为接下去不同新闻题材的写作练习做铺垫。
三、以活动为载体,实现“真”探究
(一)报纸阅读活动化
报纸是了解时事、了解社会的窗口。在新闻文本教学后,笔者开设了一次报纸阅读课。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近期的报纸,老师也从阅览室借了近期的日报、晚报和参考消息报等,进行了阅读方法指导。重点学习:第一,了解报纸的分类,初步了解不同类型报纸风格差异;第二,如何浏览报纸,通过版面主题词和标题了解本期报纸报道的主要信息;第三,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如通过浏览日期、选择热点栏目或自己感兴趣的栏目,进行阅读,对报纸进行初步筛选,可以节省大笔阅读时间;第四,如何精读感兴趣的新聞,通过新闻的结构布局、特写和通讯的特色,了解新闻事实,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生活实际进行评判;第五,注意报纸的版面主题词和版式布局、文字和图片的关系,揣摩报纸的特点和读者定位,辨析新闻人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二)消息写作生活化
语文教学提倡读写结合,新闻教学也可如此。在学习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后,笔者马上布置了一个消息写作的任务:请模仿课文结构,给周一的晨会或班级的近期事件,写一则消息。虽然只上了一节课,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指导,但同学们交上来的作品结构完整,内容突出,有一部分就是直接的成品了。
在消息写作指导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报纸阅读,摘录不同类型的标题和导语,进行分析探究,之后再修改完善自己拟写的消息。经过这样的系列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之后学校的班级晨会新闻就由学生自己担纲了。如在本班级晨会活动后我们学生就撰写了班级晨会活动的校级新闻,学习和生活,知识与能力,在这里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新闻采访情境化
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活动 探究”单元的设置从学科内容的构架走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纵,讨论新闻选题深处,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闻采访”的任务单元,为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提供了契機。之后开展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精彩!
完成以上两项任务后,学校正好要举行运动会了。接下去我们就围绕学校的秋季运动开展了相关新闻采访活动。首先小组讨论新闻选题,选择需要报道的内容;其次,确定采访思路,根据报道主题,预测读者需求,整合并筛选问题;然后设计采访提纲,整理采访问题;之后进行采访,并记录采访要点。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整理新闻素材,完成一份电子小报。通过电子小报的的制作,既包含了新闻文体写作知识的学习巩固,又包含了对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版面设计等新闻能力的锻炼和实践。
在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中,从讨论新闻选题,到确定采访思路、设计采访提纲、记录采访要点、整理新闻素材、完成新闻写作,再到电子小报的整理制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不仅仅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策划、合作、实施等各项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构建并获取大量策略性知识,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是静态的过程,也不再是单一的习得过程,更重要的是动态的生成,动态的自主学习。而活动探究单元的实施,尤其需要教师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语文“活”起来!统编教材刚刚落地,每一个语文教师既要读懂教材的设计理念,也需要更新自己的行动,哪怕是在探索,哪怕还很稚嫩,但行动了,在路上了,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更具活力,更添精彩!
邢文波,浙江省杭州闻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