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15岁儿童与其父母亲膳食模式的偏相关分析*
2021-03-16何邱平邵丽晶
何邱平 邵丽晶 蔡 丽 向 兵,2 曾 婧,2△
【提 要】 目的 探讨10~15岁儿童与其父母亲膳食模式的相关性,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儿童及其父母亲的膳食模式,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儿童与其父母亲膳食模式的关联性。结果 筛选出10~15岁儿童数据,经筛选和匹配后,共得出2035组儿童-父亲-母亲研究数据资料。共提取出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高蛋白模式、肉类模式、素食模式和油脂模式。儿童的四种膳食模式得分与其父母亲的四种膳食模式得分均呈正相关(P<0.001),其中儿童与其父母亲的肉类模式得分相关程度最大(r儿童-母亲=0.72;r儿童-父亲=0.66),其次是素食模式(r儿童-母亲=0.50;r儿童-父亲=0.51)和高蛋白模式(r儿童-母亲=0.50;r儿童-父亲=0.41)。结论 10~15岁儿童与其父母亲的膳食模式具有相关性,但与每种膳食模式的相关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儿童时期是个人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期,若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在此期间未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则很大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1]。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儿童饮食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等问题,继而引发儿童期及成人期诸多疾病,如儿童超重肥胖和成人期多种慢性疾病[2]。有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为普遍,所以实施正确有效的儿童饮食教育干预尤为关键[3]。在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众多因素中,父母亲对其孩子的饮食行为习惯可能起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目前,在儿童及其父母饮食关系的国内外研究中,主要有父母与孩子饮食摄入量、某单一营养素或食物种类、某类食物消费的相关性研究[4]。但这些研究结果相差较大,结论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且大部分的研究数据来自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与单独的营养素研究或某食物类别中的单个食物研究相比,研究人群的整体饮食习惯更具现实意义[4]。而膳食模式可以分析整体食物状况并可以考虑到不同食物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5]。因此,若证实亲子膳食模式存在某种较强的相关性,这对以后设计有效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儿童营养干预措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儿童膳食模式与其父母亲膳食模式的关联性,为儿童营养干预和营养教育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中10~15岁儿童及其父母,经匹配和相关指标筛选后,共有2035组儿童-父亲-母亲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生1035名,女生1000名。
2.分析指标
本次纳入的分析指标有:儿童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地区、民族等;父母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等。儿童的膳食模式、父母亲的膳食模式。通过食物频率调查问卷(FFQ),调查儿童及其父母上周食物摄入频率,最终确定膳食模式。食物种类包括:肉类、鱼虾类、豆制品、乳制品、蛋类、新鲜蔬果类、腌制食品类、油炸/膨化食品类。
3.超重肥胖诊断标准
根据身高和体重的测量结果,计算出孩子和父母的BMI(BMI=体重/身高2(kg/m2)),BMI被用作评估个人超重和肥胖的指标。儿童和父母的超重肥胖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相关标准和卫生行业标准(WS/T 428—2013)进行确定。
4.膳食模式的构建和分析
根据食物频率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以确保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通过因子分析将八个食物组纳入模型,因子旋转后,根据特征值,碎石图,相关专业知识,食物特征等最终确定膳食模式的数量和名称。计算因子得分,因子得分越高,代表摄入此类食物频次越多[5]。
5.统计分析
采用Stata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儿童与其父母亲膳食模式的关联性,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基本情况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中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2.58岁,超重率为7.57%,肥胖率为4.96%。其父亲、母亲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53岁和38.75岁,超重率分别为26.58%和22.06%,肥胖率分别为6.44%和4.72%。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父亲、母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分别占82.16%和87.62%。
2.膳食模式
经计算,儿童及其父母食物食用频次数据的KMO值分别为0.704、0.658、0.676,均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P值均<0.001,此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儿童、父亲、母亲的4种饮食模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49%、66.18%、66.38%,各因子载荷系数均在0.4以上,特征根均大于1。通过因子分析结果最终得到4种膳食模式,以食物组成特点作为命名依据,分别命名为高蛋白模式、肉类模式、素食模式、油脂模式。
表2 儿童及其父母4种饮食模式因子载荷矩阵(n=2035)
3.儿童膳食模式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儿童膳食模式与其父母亲膳食模式和其它可能相关因素的相关性。详见表3。
表3 儿童与其父母膳食模式的相关分析
4.儿童与其父母膳食模式的偏相关分析
根据双变量相关分析的结果和结合相关文献[6],选取了可能影响父母与孩子饮食相关的因素,并对其进行调整,分析儿童膳食模式与其父母亲膳食模式的关联性。最终在偏相关分析中采用两种模型,模型1调整了与儿童自身相关的因素,模型2则在模型1的基础上调整了与父母相关的因素。根据结果,模型2得出的相关系数相比于模型1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这也更能够反应实际饮食的相关性,因为模型2调整了更多比较全面的影响因素,是比模型1更为完整的模型。但为了防止过度调整的情况发生,本文也选择了模型1作为参考。结果显示,儿童膳食模式和父母亲的膳食模式均有相关性,P值均小于0.001。详见表4。
表4 儿童与其父母膳食模式的偏相关分析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因子分析,儿童及其父母亲均一致提取出了四种膳食模式:高蛋白模式、肉类模式、素食模式和油脂模式。儿童及其父母的膳食模式具有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膳食模式得分与其父母亲的相应膳食模式得分均呈正相关,但每种膳食模式的相关强度存在一定差异。肉类模式和素食模式相关性较强,说明儿童摄入动物类食物和果蔬类食物的习惯受父母亲的影响较大。豆奶蛋类食物的摄入也和父母相关,但关联性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与父母亲的奶制品摄入频次稍低于儿童有关,如存在学校免费提供牛奶和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额外补充奶制品等情况。油脂模式的关联性最低,油脂模式为不健康的饮食模式,主要以摄入油炸/膨化类食品为主,如小吃,零食。由于其油脂和糖类含量较高而具有较好的口感,而被很多孩子所喜爱。而父母相比于孩子,有更高的自控力,也更清楚这类食品对健康不利,因此他们在油脂模式上的关联性相对较低。Bogl等人研究表明,比起不健康的食物,相对健康的食物的亲子饮食相关性可能更强[7]。油脂模式的关联性虽然偏低,但也存在关联,如果父母亲平时更喜爱摄入这类食物,儿童有可能会更多频次地选择这类食物。所以儿童的膳食习惯养成,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亲饮食行为和习惯的影响。
此外,儿童与母亲膳食模式的关联性可能稍强于儿童与父亲,这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4,8]。可能与母亲更关注孩子饮食,家中更多情况下是母亲为孩子准备食物有关。也有研究表明,母亲的喂养责任常常大于父亲,这也可能导致父亲和母亲与孩子饮食相关性的差异[9]。因此,父母双方都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早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母亲,其对于整个家庭的健康饮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营养教育中,应该要更加注重对母亲的营养教育。
本研究创新性地比较了以饮食模式为基础的亲子饮食的相关性,比起从其他方面来描述亲子饮食的相关性研究,从整体饮食水平来描述亲子饮食关系,其相关性更强,这也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相比于通过比较不同食物组之间的消费或饮食质量情况的亲子饮食的相关性研究,膳食模式可以包括范围更广的食物,同时有关膳食模式的营养教育及干预的可行性高,便于指导,这对日后设计有效的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措施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今后对孩子和父母的饮食健康教育中,可以选择从整体的膳食模式方面对健康饮食进行指导教育,让他们了解并选择健康的饮食模式,这在指导并促进孩子健康饮食和控制孩子超重肥胖方面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首次运用具有中国代表性的数据研究儿童及其父母亲膳食模式的关联性;儿童与其父母亲的数据资料均对应,资料匹配度更高。不足之处:食物食用频次数据均由调查对象自行报告,可能存在回忆偏倚;食物类别较少且缺少每种食物的确切摄入量;使用因子分析来建立膳食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