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养正,生态育人
——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思与行
2021-03-16金卫东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
金卫东/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以下简称“进北”)是一所1997 年创立的公办学校。作为与1996 年创办的上海市第一所寄宿制高标准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进才中学相配套的学校,因在其北面而被当时的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取名“进才中学北校”。自创办起,进北紧紧依托进才高中和进才教育集团,植根洋泾社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推进素质育人的教育实践。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学校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考、教育实践、教育理性和教育自觉,规模囊括两个校区、四个年段79 个班级、3800 余名师生员工。在新的时代环境、技术革新和社会期待背景下,学校面临着顺应时代需求,探索并构建适应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学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和推进高质量学校建设的现实课题与时代命题。
“养正”路的内涵解读
(一)为何提出“养正教育”
初中历来被称为基础教育的“豆腐腰”,直不起来!历次教改都希望初中能成为“小蛮腰”,能直起来!所以,进北自建校起就把“在一个微观而具体领域推进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进程”作为历史使命,希望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学生喜欢、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优质品牌学校!进才北校选择“养正教育”作为教育实践再出发的主攻方向,有以下教育背景和动因考量。
1.适应当下时代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国家人才战略,需要正才。“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时候,人才都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今天,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人才队伍建设这一策略,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部署,更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途径。
2.适应当前教育改革、践行“五育并举”的需要——“五育并举”,为国育才。当前的教育发展规划及其变革趋势要求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由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育人标准,五育并举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
3.适应学校内涵发展、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的需要——举旗定向,进德达才。置身于教改前沿的进北,历经初创、并校、走向优质,从适度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品质发展,需要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彰显教育的时代特征、上海特点、进北特色中举旗定向,“养正教育”应运应时而生,成为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就学校发展而言,则必须对五个维度的具体问题作出回答,这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研究课题,同样是时代命题。
1.学校的适度规模与内涵建设之间的平衡问题。随着生源规模的持续扩大,生均活动空间、专用教室等指标均已不能满足需求,这对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德育工作、课程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带来挑战。因此,如何推进学校的可持续高品质发展,成为亟需探究的重要课题。
2.教师队伍的迭代“换血”及其专业成长的节奏协调问题。我们一方面面临着老教师的退休小高峰,一方面面临着年轻新教师的大量招录,如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
图1:养正图谱
3.中考新政及其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对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教走向学的实践探索,需要学校精准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
4.未来学校建设与当下信息化标杆培育校的对接问题。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效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5.“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下“四位一体”的时代呼唤强音问题。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生五育发展取得新成效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如何从建立健全“家、校、社、生”四位一体的高效育人体系中寻找突破口,成为不可忽视的时代呼唤强音。
为此,学校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尤其是近五年来倡导“养正教育”,主张“五育并举”,以“进德达才、养正拓新”的校训为引领,从“养正”维度对高品质育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田园养正,生态育人”的文化品牌建设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题中之意,探索了符合进北特质的高品质学校建设模式。
(二)何为“养正教育”
基于上述思考与探索,学校不仅生成了“进德达才、养正拓新”的校训,作为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也逐步提炼出了学校的“养正”图谱(见图1),通过“五正”维度——“进德培正、博闻塑正、慧学归正、乐道守正、风清气正”的建设,引导学生育正念、学正知、树正气、讲正义、倡正行,成为“博文约礼、明理笃行”的时代新人。
1.“养正教育”是基于校训“进德达才、养正拓新”引领下的教育实践的凝炼。“进德达才”是进北人的教育理想,在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中,教育学生立足现实、志存高远、学以致用,以造福桑梓、服务社会为己任,走在时代前列。“养正拓新”不仅体现了我校的文化传承,体现了进北对进才文化的根脉——植根于传统又面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凸显进才特色,而且有利于激励进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人先,又要脚踏实地,立足现实。“进德达才,养正拓新”,重在激励师生进益德行、博学长才、正德敦行、博采众长、品学兼优、守正出新、开创未来,从而营造出学风淳然、德风浩然、新风蔚然的校园气象。同时,这八个字的办学思想内涵丰富,符合科学发展观,为一代又一代的进北人预留出了广阔的诠释、演绎和想象空间。
2.养正教育,奉“进德达才、养正拓新”的校训,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学生层面:培养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能够创造幸福人生的时代新人;教师层面:造就乐道守正、树人达己、能够实现教育价值的优秀教师;学校层面:创办博文约礼、明理笃行、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的品牌初中。
(1)办学目标在学生层面有以下含义:
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博学笃志为培养目标,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②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切问近思为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③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以能够创造幸福人生为目标,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这三种育人目标导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人格健全完整、身心自由和谐、品学兼优、志存高远、允公允能,既能成就自我,又能兼济天下。
(2)办学目标在教师层面有以下含义:
①注重教师的素质培养,以乐道守正为教师培养标准;
②注重教师的价值实现,以树人达己为教育价值追求;
③注重教师个人发展空间的拓展,创造可以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良好平台。
①注重培养学校良好的文化底蕴,以形成博文约礼、明理笃行的校风;
②努力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和谐持续、科学发展为目标;
③打造具有示范效应和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初中。
3.养正教育,举“进德培正、博闻塑正、慧学归正、乐道守正、风清气正”,引领学校在育人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校园文化维度的融合实践。通过“五正”维度的实践探索,学校办学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综合素质评价更系统客观,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发展目标得以生动落实。
苗圃园的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思考与定位,学校积极推进“田园养正、生态育人”的实践探索,并将其具体对应和转化为五个维度的探索:管理变革,在实现向教育治理跨越中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课程教学,在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中优化课程的校本实施;教师发展,在分层培养与分类激励中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德育工作,在推进德育生活化实践中护航学生的健康成长;智能融合,在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中探索未来的品质样态。
(一)风清气正,以高品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对于管理变革,我们的工作指南是“风清气正,以高品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学校文化细化到党建引领、管理机制、文化自觉和网络平台四个方面的目标性任务,并通过制定以“年度”为执行单位的分阶段行动目标,深化现代学校品牌建设。
1.加强党建引领,系统推进文明创建。学校党支部始终把教育教学和师生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监督评估机制,确保本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有效落地落实。夯实基层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第一责任人职责”;严格按照党章和支部工作条例,严格落实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三个”责任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全过程;根据新时代教育队伍的特质要求,完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的教育管理机制;主导德育工作,抓好群团组织建设;以建设上海市文明校园为契机,推进志愿者服务项目和党建联建平台建设。
CAT活性测定采用 Azevedo[12]等的方法稍作修改,称取1 g样品于研钵中,加入8 mL提取缓冲液,在冰浴条件下研磨成匀浆,然后转入离心管中于4 ℃、13000 r/min离心30 min,收集上清液即为酶提取液,低温保存备用。反应体系包括0.3% H2O2 1 mL、pH 7.8 PBS 1.9 mL和酶液0.1 mL,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240 nm处吸光值。以每克果蔬样品(鲜重)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增加0.01为1个CAT活性单位。
2.创新管理机制,办学活力持续激发。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共生、共享、共创的教育生态。严格践行上海关于校长负责制的“1+3”文件,形成了管理干部竞聘上岗和轮岗培养机制,组建年级组管理委员会和学校学术委员会,成立校外教育服务中心等,并把所有涉及师生员工发展的制度文本通过教代会上升为校本法律意志的实务手册,现统称为“学校章程”。营造依法办学的法治性、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各方参与的开放性、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助推学校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3.坚守文化自觉,高品质校园示范引领。学校坚守并推进文化引领来塑造师生文化定力,一方面引导全校教师潜心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自觉把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办学特色。既要有文化引领,引领师生在科学教育理念下办学,更要有文化定力,不屈从眼前利益,不屈服于世俗压力,不盲从上级指令,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抓育人质量、促办学特色,为学校走向高品质样态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推进文化认同,提高教师对教育的敬畏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始终把“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同时通过对进北文化的凝炼和理解,引导教师对进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和加强教师对进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内化为教师的行动自觉与文化自觉,使之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4.整合网络平台,未来样态初具雏形。依托浦东教育云计算中心等网站,立足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育标杆校和浦东新区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综合信息门户系统,持续推进教育服务的数字化;基于 5G 等技术支持,加强了“云-网-边-端”一体化基础环境、泛在接入的教育专网、智慧学校、教育现代化伴随式动态监测网络等的“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起开放、多元、实用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体系,充分支持个性化教学和项目化学习,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思维,使教师差异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呈现良好状态。
(二)博闻塑正,以高品质课程文化赋能学生发展
对于课程建设,我们的工作指南是“博闻塑正,以高品质课程文化赋能学生发展”。通过梳理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彰显五育融合;拓展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讲究分层优化;基于课程计划,课程管理注重提升层级;适应英才培养,未来课程力争智胜一筹。从而构建有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开放性的生态化的学校课程体系——“田园养正”课程体系(见图2)。
图2:“田园养正”课程体系
1.梳理课程优势,课程体系五育融合。学校根据“知天知地知探究、会演会奏会怡情、能动能静能健体、为人为学为成才”的课程建设思路,梳理学校现有的课程建设优势,努力挖掘出新课程中的育德元素,突出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综合实践课程的优势,使学校“田园养正”课程体系赋能学生终身发展。
2.拓展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分层优化。以学校特色文化活动“少年科学院”“学科节”等为载体,借力洋泾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校外资源,充分利用艺体科领域的初高中一体化建设、“双新”(新教材、新课程)的初高中衔接等政策资源,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特色人才的培养;通过研究跨学科教与学在不同年段的具体路径及有效策略,设计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深入推进学校艺术、体育改革发展,完成了艺术、体育项目“一条龙”布局建设任务;依托各学科实验室建设,强化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开发出适合初中生学术兴趣激活、优势潜能开发、创新素养培育的专门课程。
3.基于课程计划,细致提升管理层级。为使教育质量得以细致提升,在强化教学常规的执行和落实方面,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加强“六环节”的检查与指导,以单元教学设计为抓手,梳理与积淀各教研组学科基本规范和学科基本经验;将“五项管理”工作融入所有学科,并细化成“分层作业享收获、坚持锻炼享成长、健康午休享体质、快乐悦读享书香”四项主题课程;以实现课程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细化课程实施过程动态评价标准,推进精准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平台资源建设。
4.适应英才培养,未来课程智胜一筹。学校聚焦信息技术新变革,以实现多维度教学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创新实验室等学习空间;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托“Eink 电子墨水屏”等教学设备终端,加快“微视频”空间资源建设步伐,构建起多个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课程;同时选拔出学科基础扎实、学业成绩优异、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实施“英才”计划。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根据项目化学习课程从自主学习转变为自适应学习。
(三)慧学归正,以高品质课改文化激活教研文化
对于课程教学,我们的工作指南是“慧学归正,以高品质课改文化激活教研文化”。改革教学方式,生本课堂彰显特色;加强教学研究,教研团队优化组合;借助项目实验,探索“慧学”模式新形态;整合信息技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因此,学校聚焦课堂环节优化及学习方式变革,践行“慧学归正”理念,倡导“质疑、想象、体验、探究”的课堂样态,构建“生本课堂”,探索“慧学”模式。强调并优化教学环节,引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和项目化学习方式,注重学情跟踪与反馈,提供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同时借力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个性化教与学的需要。与之相应,学校将教研内容系列化、教研推进层级化、教研活动日常化、教研行为制度化,重构起教研文化的核心生态。尤其是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各教研组开展有关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统筹单元作业内容、时间、难度、评价等因素,探索出一套具有进北课改特色的路径与方法。课程教学的校本化实施如图3 所示。
图3:课程教学的校本化实施
1.改革教学方式,“生本课堂”彰显课改特色。学校成立了各学科“学术委员会”,完善了教师教学评价的相关制度,加强表现性评价研究,在“生本课堂”的实施策略中,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基于情境和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分层、合作、自主、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特色;践行单元和分层教学,依据学科性质,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备课组每月定期开展“指向核心素养,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设计研讨活动。
2.加强教学研究,教研团队多维优化组合。学校以教研组内课题为着力点,确立“教研训”互融机制,通过“经验出发-提炼理论-改进实践-精制理论”的迭代过程,系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学校以教研组、备课组主题研究为主体,系统开展了基于课标的学科教学校本研究,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研组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创新了教研共同体机制,将常规教研团队进行优化组合,除在教研组内部进行同组间的研讨外,还分别实施跨学科教学合作结对和项目化学习教研团队等。
3.借助项目实验,探索“慧学”模式新形态。构建学习者中心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形成学生主体、教师指导、技术辅助的智慧项目化学习体系,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举办“慧学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参与教育部“智能环境下的自适应学习应用实践共同体”课题、上海市“教考一致背景下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课题等形式,以赛促教,以赛代练,从而将智慧学校更和谐地融入到常规学习中。
4.整合信息技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打造出一个基于现实与虚拟两个层面融合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图书馆、创新实验室的学习空间,学校以信息化教学项目实施为载体,整合信息技术,创新了时代生本化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出智能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搭建云学校,实现课程与资源数字化、多样化、平台化;把在线辅导环节作为突破点;录制作业讲解微视频、教学难点微视频;各教研组搜集、整理、制作优质课程资源。
(四)乐道守正,以高品质教师文化引领专业成长
对于师资队伍,我们的工作指南是“乐道守正,以高品质教师文化引领专业成长”。乐道守正,提升教师教育境界;树人达己,助力师能师范水平“分格”跨越;项目助推,“教研训”一体化发展成效蔚然;共同体建设,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生机活力。
学校坚持教师自主认识、自主发展、自主提升的发展方式,优化教师分层培养、分类激励的培训机制,通过精致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在实现规范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个性化,营造出激励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新生态,形成了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研修意识和研修文化,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结构优化的新时代高水平师资队伍方兴未艾,成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
1.乐道守正,教师教育境界显著提升。学校一直以国家和市、区近年来颁布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件为指导,以“乐道守正、树人达己”为建设核心,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以考核讲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等方式,激励教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以典范引领,激发教师正能量,持续通过市区园丁奖、“上海市金爱心教师”“感动进北教师”的评选与表彰以及“养正大讲堂”系列活动,呈现“乐道守正”的师德师风新样态。
2.树人达己,师能师范水平“分格”跨越。学校结合五年发展规划修订实施,成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专家组”,重视个人规划引领,实现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规划同频共振,凸显学校本位需求;为优化各层次教师队伍的提升建设,持续引领优秀教师走向卓越,学校为见习教师、成熟教师、高端教师等不同教育发展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教育提升系统工程,细分为职初教师的“入格”培养、成熟教师的“升格”培养、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以及高端教师的“品格”培养,使各层次教师分别顺利通过校特色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各级各类的评聘和考核。
3.项目助推,教研训一体化发展成效蔚然。学校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考、新课标、新教材)为抓手,以课程校本化的主题教研、案例分析、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等科学手段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完善“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以区级重点课题为落脚点,推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矢志于培养一批专家型、科研型的教师;坚持“智慧教室”项目实验,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实验指南,实现了在规划期内参与教师在各级各类信息化比赛中保持30%以上获奖比例的好成绩。
4.教师专业化成长共同体撬动专业发展。以“田园养正,生态育人”为发展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立校、文化育校,使全校教师共同的育人愿景得以高度凝结。通过“引与领”“引与逼”“引与竞”的体制机制变革,建构起教师个体发展的评价机制,开展基础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学校在师训领域已经形成“一本二分三自”的师训模式——以校为本,分层培养、分类激励,自主认识、自主发展、自主提升。注重团队评价,形成专业共同体的运行、保障机制,助力教师成长,营造出和谐奋进的教师文化,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学校借力“智慧教室”项目,探寻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智慧教室”项目团队已经有了一百多个常态化、数字化学习形态的研究案例,一批年轻教师从中受益并茁壮成长。
(五)进德培正,以高品质育人文化共育美好未来
对于德育工作,我们的工作指南是“进德培正,以高品质育人文化共育美好未来”。优化德育活动,构建系列德育课程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育德能力分层推进开展自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依托信息技术,创新融合评价;家校社生融合,科学联动育人。构建融“人文德育、生活德育、课程德育、网络德育”于一体的生态德育体系。
1.优化德育活动,构建系列德育课程体系。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围绕办学理念,从“育正念、学正知”的认知层面、“树正气、讲正义”的思想层面和“倡正行”的行为层面三个维度构建校本化的德育课程体系;注意挖掘德育课程资源,不断挖掘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本土名人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讲好进北“叶家捐学”和“潘家捐鼎”的感人故事等,将进才教育集团与洋泾社区文化的德育资源等有机融为一体。
2.加强队伍建设,育德能力分层推进。学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先后引入了校外专家顾问团,持续深入、分层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以课题为引领,对德育队伍从自身素养、育人技能技巧、心理健康知识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有效提高了德育导师的德育能力;学校还成立了校级班主任工作室,争取设立区级班主任工作室,系统推广和辐射资深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
3.开展自主教育,促进学生成长。
为有效提升学校自主教育的品质,学校依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原有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系统设计自主教育的实施方案;扎实落实德育生活化实践,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学生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创新学生自主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从“养正”“拓新”“笃学”“励志”四个方面对标自我。
4.依托信息技术,创新融合评价。
一套较为完善且具有进北特色的学生评价体系和网络支持系统能够有效支撑学校整体发展。学校依托校本信息平台,矢志于初步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操作实施办法,统整学生在校四年所有与德育活动相关的信息,实现“一生一档案”,完善每位学生的成长图谱。
5.家校社生融合,科学联动育人。
学校丰富协同共育的路径,充分挖掘多方资源,成立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各年级家庭教育指导组和家长心理健康指导志愿者团队这两个中介组织的作用,承担家校信息互通、科学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的推广等功能,一个涵盖家、校、社、生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育人常态融合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学校重视德育领域的课题引领,注重把课题成果转化为德育指导力。课题《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师生沟通机制的实践研究》正如火如荼开展。推出群育课,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开展“我画名人”“感恩教育”“经典诵读”“急救自护”等特色活动。同时借力信息化建设,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铃铛教育”平台,提高家校沟通的效能。
学校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创新并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和网络支持系统,多渠道丰富协同共育的路径进一步抓实“进德培正”的工作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分层次、分类型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学生在校德育活动相关信息。
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最后一个维度的实践探索是“智能融合,在建设信息化标杆学校中探索未来的品质样态”。基于办学实效,学校成为了上海市首批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浦东新区首批智慧校园实验校。学校与腾讯教育、弘育科技联合大胆求证、积极探索,把“养正教育”的五个维度与信息化进行融合实践,探索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基于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基于精细化的数据分析、基于过程性的学习反馈,连接课前、课中、课后应用,帮助师生增效减负,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助力“双减”“五项管理”政策落地。同步推进基于物联网的环境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有教育贤达曾说,过去百年靠“新青年”启蒙,未来百年靠“新学校”引领。这里的“新学校”的内涵与外延,一定包含适应时代要求、迈向未来的高品质学校。
笔者曾雨中游黄山,远眺飞来石,途经莲花峰,驻足排云亭,赋得《游黄山偶得》:
徽山飞石竞风流,
莲花涌云秀群峰。
犹似教坛多风雨,
誓排幻云写春秋。
以此表达进北同舟奋楫的信心与决心。在教育改革发展变化的浪潮中,在教育教学管理诸要素的配置与优化中,进北将始终坚持脚踏实地,胸怀理想,不忘初心,不失本真,在教育的困境中寻求突破,在理想的坚守中“养正拓新”,不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