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
——湖北省民宗委支持民族乡村发展小记
2021-03-16李智罗一萌
文/李智 罗一萌
聚焦“一村一品”,推动乡村发展
“精准扶贫全启动,访贫问苦见真情,帮扶单位操碎心。”这些“接地气”的唱词,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灯戏”传承人孟永香创作的。
今年74 岁的孟永香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人。洞下槽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9 户807 人。2017年,洞下槽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亲历村子从脱贫奔向小康的全过程,孟永香把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收集起来,写成了一批像《乡村振兴圆美梦》这样反映民族乡村大发展的新戏。
“‘恩施灯戏’适应山区的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特点是‘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对服装、道具、舞台没有严格要求,田头、场院随处可演。”孟永香介绍,“恩施灯戏”的角色大多是平民百姓,情节均为日常生活的琐事趣闻,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寨
“我们不仅要把灯戏这项非遗传承创新下去,还要依托这项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洞下槽村村民、龙赶湖农旅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阳家寿说。
3 年前,阳家寿返回家乡,领头创办农旅产业专业合作社,搞起了乡村旅游产业。合作社以田园综合体和创意农业为载体,以“灯戏水乡梦里乐园”为主题,融合非遗“恩施灯戏”和民俗文化,聚焦“一村一品”,推动乡村发展。通过让村民身份股民化,让村民就业多元化,让村庄环境景观化,洞下槽村的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了新路子。
洞下槽村的发展,除了能人的参与,也受益于湖北省民宗委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
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北省民宗委大力支持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和特色村镇建设、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遗址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助力民族乡村将自然、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发挥资源优势,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床铺整洁、设备完善,康乐设施一应俱全;走出门外,房檐下挂着腊肉,远处青山延绵、云雾缭绕,这是腰牌村的民宿一景。位于武陵山深处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腰牌村,气候宜人,环境秀美,土家山歌、故事、皮影及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曲”等艺术形式,在这里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民间基础。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础,腰牌村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仅2019年夏天,就有近900 名省内老年旅客到这里避暑休闲。通过与三峡大学、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合作,村里建起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园,100 多家贫困户因此受益。2017 年腰牌村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文明村”称号;2019 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称号。
湖北省鹤峰县铁炉白族乡全景
蒸青后的茶叶,在制茶者手中翻腾,经过揉、搓、端、扎等工艺,一份“恩施玉露”手工茶新鲜出炉。恩施玉露传统制作茶艺代表性传承人蒋子祥一边进行茶叶制作,一边讲解培训。2012 年,他通过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创办企业打造品牌,走上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近年来,蒋子祥的企业以恩施市白杨坪镇的优质茶园为中心,发展农民社员306 户、联结农户4000余户、带动基地1.1 万余亩,在鼓励当地发展有机茶园和以现代化生产线为基础的茶叶种植及加工基地以外,也积极引导以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为代表的茶文化体验基地的建设。通过探索建立“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模式,打造民族乡村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链,以茶为媒,实现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带领茶农增收致富。
据湖北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湖北民族地区以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打响了恩施玉露、宜红茶叶、利川红、采花毛尖等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实现了农商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打造湖北省绿色发展增长极。
2020 年冬天,湖北省民宗委联合省扶贫办,推出了湖北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特色产品线上展示推介交流活动,以“消费扶贫、万众同行,助力民族地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为主题,依托2020 年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推介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品,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
“要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发挥产业带动效应,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要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跑好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接力赛’。”湖北省民宗委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