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纪录片的创作美学
2021-03-16李明哲
李明哲
【摘要】2020年开篇,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恰逢中国春节,本该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之时,却成就了一段全民抗击疫情难以忘却的集体记忆。在这举国上下国民自发居家数月的生活中,互联网与影像给予了我们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看见真相的力量。而这种真实的力量便来自于在这段特殊时期中所涌现出的疫情题材纪录片。本文从创作美学视角分析在这段时期中疫情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叙述逻辑、意识形态与价值诉求。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纪录片;创作美学
分类号:D631.1
[Abstract] The year 2020 begins with a COVID-19 epidemic sweeping the world.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supposed to be a time for the whole family to get together and 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but it has become an unforgettabl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whole nation's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 The Internet and video have given us a powerful force during the months of our nation's spontaneous home life: the power to see the truth. This real power comes from the epidemic documentaries that emerged during this special peri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rrative logic, ideology and value appeal of the documentary about epidemic disease in this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aesthetics.
[Key Words] COVID - 19 outbreak; Documentary; Creative aesthetics
“一個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帕特里西奥·古斯曼用近半世纪的创作经历总结为短短一句话。[]在全民齐心协力抗疫这一关键时刻,一批又一批疫情题材纪录片不断出现在电视与互联网中。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中,这些纪录片正如一扇窗户,打开了人们渴望看见真实的愿望。在这一关键时刻,创作者即参与者,需要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摒弃传统纪录片观察式的冷静克制的态度,快速并精准地找到了最合理的话语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社会责任与超功利的价值诉求。
一、温情化的话语叙述逻辑
《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团队所拍摄纪录片,团队在第一次进鄂未果后再度深入武汉医院中的“红区”拍摄。所谓“红区”是指病情感染最为严重的重症病房。“纪录片不能只有宏大叙事,这会忽略非常珍贵的东西”导演范士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答道。在该集纪录片《红区》中,以“红区”为主体,以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救治为主要线索。笔者认为,该纪录片埋下那一条条“击泪点”的“导火索”正是因为展开叙述了超出医患关系之外的情感联结,这种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真实感情才是该片真正的精神内核。正是因为樱花树下沪鄂医生同框合影、护士伸进被子里攥住有强烈求生欲望的12床病人的手、患者出院时深深地鞠躬等等,这些危难时刻背景下的瞬间无不体现出在这特殊时期中发自内心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在疫情的浪潮中,不仅仅是主流媒体迅速发声,与此同时,自媒体创作者们也纷纷找到了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创新方式和构建起“短、频、快”的有利于传播的桥梁。在创作与传播体系多元化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成效逐渐显现。短纪录片、VOLG纪实、日记体裁等形式的一系列富有创作者个人色彩的纪录片,以快速行动、“我在现场”的第一人称视角、粉丝粘性与互动性强等特点,全景式展现了疫情笼罩下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使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而做出积极努力的真实现状。
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海报
哔哩哔哩UP主“林晨同学”创作的短片《武汉UP实拍》纪录了在除夕前一天武汉这座城市中的真实现状。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壁上观世相”的旁观者视角,而以创作者“我”成为叙述主体,来讲述故事并引领着故事的走向,“带领观众进入故事讲述者所经历的世界中”从“沉睡”的武汉城市街道出发,全方位地讲述外卖配送、市场采购、小区安保、交通运输、蔬菜供给、生活状态对于人们的影响。“从我的视角看去,城里的人们井然有序,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正常运转,大家都想做对的事”创作者在片中这样说道。[]《武汉UP实拍:春暖花开时,卖不了菜的村民在想些什么》一片中,志愿者们为了能够将菜农手中已经摘下来的蔬菜尽可能全部交易,帮助菜农换钱,一再拨通电话四处调配运输货车,能收尽收,志愿者说:“您摘了我们都要,如果不收,就全烂在地里了”,“时间一过(菜)就废了”。在交易过程中,在得知菜农们的口罩都是每天清洗,一直使用这一情况后,创作者与志愿者们立即向菜农们分发口罩。菜农们也心怀感激,尽心将蔬菜品质提升上去,在面对创作者提问时回答道:“不要弄水货菜给市民吃”。创作者也用自己的同期声讲述整个过程的感受:“把菜送出去,让人民吃上饭,的的确确,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被拍摄者点点滴滴的言行与创作者作为纪录者与同为维持城市运转中一员的双重身份引领,使得全片的真实温度不段升高,并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共情。
二、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纪录片作为电影电视的一种片种类型,它不仅是保存国家记忆、反映时代变迁的文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了解社会、国家政策和形式的重要方式。在“战疫”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纪录片凭借特有的影视艺术创作规律与表现手法,不仅真实、客观地纪录当下事件的真实进程,还反映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为我国打赢抗击疫情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疫情蔓延之时,央视纪录频道推出了纪录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在宏大叙事之外,将镜头聚焦于疫情风波下的平凡的普通人,如援鄂的护士、加班制造防疫物资的工厂工人、电台主播、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受疫情影响在家上网课的中学生等等。[]该系列的的第一季创造性地采用了视频日记的表达形态,让故事中的人物自己讲述亲身经历的一切。武汉市蔡甸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AI机器人合成的声音展开了自述,多达3700万人观看了建设直播,每个人都在见证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崛起,也在见证着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每一步。江苏睢宁县,老来和张红侠夫妇经营着一家制造户外防护用品的工厂,春节前,100多名工人放假回家过年,突然来临的疫情让老来夫妇的工厂重新运转了起来,他们打算利用厂里的原材料,制作防护面罩送给当地的医务人员和社区防疫工作者。这是他们在这场“战疫”中使出的力气。
短纪录片因其“小中见大,快速反映”的特点,在此次抗疫报道中起到了良好的舆论作用。作为疫情期间纪实作品的一种新突破,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形式不仅营造出真实感,更让受众也能置身其中,感受到当时的氛围,引起共鸣。
这些纪录片创作者既是创作者又是事件的亲历者,这样的创新形式通过统一的主题编排,特定的风格节奏,在央视频、央视网等主流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潮流。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超功利的价值诉求
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为艺术家最大的幸福。[]何苏六教授曾说:“纪录片不仅是在观察、见证社会的发展,而且是在推动甚至引领社会的进步,它是整个社会的晴雨表”。[]若要深远地走下去,并扩大其影响力,纪录片则需要培育观众对宏大叙事主题通过平民化视角呈现的接受度,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力,若抛之于脑后,纪录片的意义则不复存在。纪录片创作者们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到了追寻超功利的价值诉求,承担起了影视艺术工作者,尤其是纪录片创作者所应肩负起的职业责任与社会担当。
正如《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武汉UP实拍》《武汉:我的战疫日记》这样的纪录片幕后创作者们,他们深入抗疫防控第一线,冒着有可能感染病毒的危险,克服物资短缺、疫情管制等众多的困难,手握收音话筒、肩抗摄像设备,站在事件第一现场捕捉第一手弥足珍贵的影像,用自己作为影视艺术工作者的敬业与担当讲好战疫感人至深的现实故事。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在战疫期间不畏艰险深入红区坚守岗位,用镜头纪录疫情期间武汉和上海两座城市里,医院的医护人员与新冠感染者们之间散发着人性光辉鲜活感人的温情故事,用纪录的方式捕捉危险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团结互助与坚韧不屈。《武汉UP实拍》用影像的力量拨开迷雾,用自身力量传播武汉的真实状态,正如作者林晨结尾所说:“有几亿人在关心着这里,让我们一起等他好起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在战疫防疫的关键时期,采用现在广受欢迎的Vlog短片形式,每集时长在5分钟左右,将镜头对准医院的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等那些参与疫情防控与治疗的一线人员,通过他们的不同视角,讲述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纪录片导演的镜头要走进成千上万的抗疫英雄中,深入挖掘战疫背后的真实故事与时代精神,纪录片创作者们走进人民群众真切的生活土壤中汲取抗疫精神的营养,创作出更多“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的优秀作品。
结语
记录当下并得以流传,是纪录片背后从业者们的本份、担当与使命。而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纪录片工作者勇挑重担奋战在战疫一线创作出一部又一部零距离全景式、真实记录中国抗疫实况的优秀纪录片作品。在宏大叙事中,用纪录片作品传递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在微观讲述中,以身边一位位平凡人、普通人的真实故事引发情感共鸣。用影视艺术的独特语言魅力和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铭刻下时代记忆,用亲历式的讲述,让全国乃至全球观众感知到中华儿女在这场伟大战疫中凝聚的力量和温度,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丰富内涵。通过纪录片向全社会、全世界、全人类讲述中国抗疫的真实故事、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传递同舟共济的战疫精神。
参考文献:
[1]纪实不是真实[J]. 钟大年. 现代传播. 1992(03)
[2]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 何苏六. 现代传播. 2005(01)
[3]“后疫情时代”短视频对公众心理的调适作用[J]. 薛可,鲁晓天. 中国电视. 2020(08)
[4]试论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导向问题[J]. 孙愈中. 當代电视. 2017(11)
12665005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