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微更新实践调研分析及建议文献综述
2021-03-16马懿飞
马懿飞
摘要: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社区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进行转变,“大拆大建”的传统社区更新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如何自发可持续地进行有效更新成为了新的问题,尤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龙头的上海更是遭遇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对社区微更新的历史进行回溯,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微更新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研究的得失,并展望了未来社区微更新的研究前景与深化方向。文章以上海为例,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社区微更新的推动提供策略、方向与方法,为建筑师的介入寻找一套可操作性的流程。
关键词:社区微更新;上海;策略方法;建筑师
一、前言
随着城市发展,上海市的城市用地逐渐减少,甚至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下,过去主要由政府部门领导的“大拆大建”型社区更新方法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已经难以适应当下城市更新的要求。随着大城市空间发展从粗放式的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小规模、渐进的社区更新方法更加注重居民的体验与意愿表达,更加有利于居住品质和城市质量的提高。通过对上海不同的社区微更新项目进行调研和研究,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估和总结,以期对社区微更新提出一套策略与方法,对建筑师的介入提供途径。
二、社区微更新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微更新的历史在国外早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简·雅各布斯所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书中提出“小规模改建思想”正是作者对于大拆大建会对城市的多样性造成巨大的破坏的一种解决方法。1969年美国规划师谢里·安斯坦在《市民参与的阶梯》中奠定了美国公众参与微更新的基础。美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也指出,小规模的渐进式更新更能体现出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随后几十年间,社区微更新的理念一直蓬勃发展,例如1969年英国发表的《人与规划》报告;1975年,美国通过的《住房及社区发展法》。这些都在强调,小规模的改造方式由于“小而活”的特点,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中,有利于维护其多样性,有利于其空间品质的提升,城市更新的发展,微量的投入可以使得居民的物质和情感要求得到满足,公众的参与热情大幅提升,对于维护城市文化和社区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城市更新研究起步,近年来“社区微更新”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清华大学教授张杰1996年研究了北京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中居民自发改造居住环境的现象,称之为“自助式微改造”,微更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萌生和阐述。我国近年来对于微更新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一个原因是微更新在2015年由理念转变为政策实践,例如广州市政府出台的《广州城市更新办法》,上海市的微更新实践活动都激发了学术热情,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微”成为了研究重点。单瑞琦在《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中指出,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对象“微”,二是投入“微”,三是导向“微”。顾大治等人在《基于多元共治平台的社区微更新机制优化探索》中认为,社区微更新是从问题现状为起始点,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引导方向,对社区或者建筑进行改造提升,进而提高社区的空间品质的一种更新手段,而在更新过程中成本低,公眾参与度高,以人为本。除了对微更新概念的剖析,章丹音在《社区微更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尝试》中强调了人的参与度,“社区微更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空间重构’和‘社会激活’的方式”,并由此详细阐述了社区微更新中出现的四个问题:集体性空间权利边界不清、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微更新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以及长效支持机制不足。
三、上海社区微更新实践
在上海的社区微更新实践中,很多案例都是基于不同的情况进行社区微更新改造,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上海徐汇区凌云街道417号街坊因为违章搭建、交通混乱、环境恶劣等问题引发居民不满,通过向区政府反映,最终形成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多家设计单位和多轮评选,进行了群众最满意的社区微更新方案,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更新诉求,仅有实施由政府主导,充分让人参与到这个社区微更新的设计上来。
金谷苑小区是上海最早启动社区微更新的项目之一,面临着人口居住密集,老龄化程度高等问题。由社区街道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反馈社区群众诉求,并通过政府征集社区微更新方案,而主要的决策、实施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政府在其中仅仅协调实施。在该项目中,主要关注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一方面是满足老年人的诉求,设置社区活动场所,改善绿化,增加木质座椅,为老人提供活动交流的场所;另一方面关注公共环境品质的改善,改善车棚,拓宽街道,政治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资金要求,进行分期实施,健全自治体制。
四、建筑师的操作流程
容志等在《社区微更新中政社共同生产的类型与生成逻辑—基于上海市Y社区的实践案例分析》中更是发出提问,公共部门如何介入微更新的过程?如何激发群众参与其中的兴趣和热情?更新何以可能?
第一是要侧重规划设计本身,在总体规划层面,对于社区的公共空间,绿地空间,交通空间和建筑进行微更新的策略改造。第二是侧重微更新的价值需求,通过社区微更新,塑造社区精神与社区文化,引导邻里关系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精神需求双丰收。第三是侧重微更新的参与过程,在社区微更新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群众、政府的意见,形成政府、社区与居民多方参与,共同监督,提升社区品质。第四要侧重微更新的操作方式,空间的产权处置、资金的使用都要谨慎处理,促进各利益方共赢。
五、结语
成功的社区微更新需要解决需求动力、政府支持,关注居民诉求、资金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因此建筑师在其中更需要扮演一个“倾听者”而非“控制着”的角色,其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略对于共同生产的演进和效果会造成重要影响。某种意义上说, 成功的社区微更新需要建筑师介入共同生产的服务项目中,激发公众的贡献和参与,但建筑师本身未必直接承担服务的供给责任。居民并不是被组织起来强行适应改造后的社区,而是以一种主人公的姿态引导社区微更新的改造,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以亲身行动来维护和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梁艳.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发展与实践[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07:84-86.
[2]施立平.多维度需求下的上海城市微更新实现路径[J].规划师,2019,S1:71-75.
[3]顾大治,瞿嘉琳,黄丽敏,等.基于多元共治平台的社区微更新机制优化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9,02:2-8.
[4]陈弓,谢圣祺,王薇.基于共享理念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J].工业建筑,2020,01:80-83+90
[5]章丹音.基于日常生活导向的上海城市社区微更新设计研究[J].美术观察,2019,04:71.
[6]章丹音.社区微更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尝试[J].人民论坛,2019,29:76-77.
[7]陈晓彤,李光耀,谭正仕.社区微更新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03:185-191.
[8]容志,张云翔.社区微更新中政社共同生产的类型与生成逻辑 ——基于上海市Y社区的实践案例分析[J].探索,2020,03:127-141.
[9]赵楠楠,刘玉亭,刘铮.新时期“共智共策共享”社区更新与治理模式——基于广州社区微更新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9,04:117-124.
[10]程榮.有机更新视角下的上海社区微更新研究[R].中国重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
[11]宋若尘.当代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2]宫芮.“微更新”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13]付一然.建筑师介入社区微更新的多元路径——上海老旧社区微更新案例分析[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
[14]单瑞琦.社区微更新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挖潜——以德国柏林社区菜园的实施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7,05:77-82.
[1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南京,2005.
[16] Sherry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 35(4):216-224.
[17]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M].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2002.
162950118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