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弹性规划设计新思考
2021-03-16李鹏辉谢军
李鹏辉 谢军
摘要: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和城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城市滨水绿地所表现出的生态敏感性更加明显,急需找到一条适合城市滨水绿地规划设计的思路。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弹性规划设计思想入手,对城市滨水绿地的概念、功能、现状问题进行阐释,并且通过案例分析,最终运用弹性规划设计理念,对滨水绿地规划与建设原则提出一定的新思考。以此为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城市景观塑造、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一定的规划建设意见。
关键词:弹性规划;滨水绿地;可持续发展
1.城市滨水绿地的内涵
1.1 城市滨水区
城市滨水区的定义为:城市滨水绿地是指在城市水域空间与城市陆域空间之间形成的一种兼具生态性、防护性、景观性、游憩性与连续性特征的城市绿地空间类型。
1.2 城市滨水绿地
城市滨水绿地的定义为:联系城市陆地空间与城市水域空间的区域称为城市滨水区,由陆地空间、水域空间、水陆交汇空间三部分构成,一般情况下城市滨水空间以水域为中心,包括其中的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包括水域周边的构筑物、建筑物等人工景观,其在空间边界属性上表现为不确定性。在结构上表现出带状绿地空间的属性。在功能上一般表现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的功能。
2.城市滨水绿地的功能与特征
2.1 城市滨水绿地的功能
2.1.1 绿化生态功能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具有高绿化覆盖率的特点,往往在城市中担负着城市之肺的功能。具有净化城市空气、涵养水源、降低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优质的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居地,为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保障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要求。
由于城市绿地空间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在植物配置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季节性景观营造,打造丰富的城市景观特色,为城市居民在时间与空间双空间上提供良好的自然风景景观,以此增强城市活力。
2.1.2 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娱乐、休闲环境,通过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文化环境的塑造,给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间。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应当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使用人群、不同身体状况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
2.1.3 防灾减灾功能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常常作为城市风廊使用,由于风速风向受季节影响较大,在滨水空间绿地空间设计时应当与城市风气候紧密结合,为城市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城市防风林带的设计。
2.2 城市滨水绿地的特征
2.2.1 空间社会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游玩观赏的公共社交场所。由于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是呈线性分布的,因此它在空间上是连续的,在纵向上空间是“无限的”,在横向上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的时候,合理巧妙的布置各类活动空间以及公共设施,是设计的重点之一。
2.2.2 空间构成的复杂性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由城市陆域空间、城市水域空间、城市水陆空间构成,也是城市自然环境空间与人工空间交汇形成的地区。在空间功能构成上,城市滨水绿地具有生态功能、改善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休闲游憩、教育、陶冶情操、娱乐健身、景观塑造、安全防护、监测环境污染多方面的功能。
2.2.3 生態敏感性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位于城市水域空间与陆域空间的交汇地带,受空间复杂性影响和人为活动频发性影响,生态敏感性较强。城市水域一般情况下担负着城市供水、排水、气候调节等一般功能,同时也兼备一定的生产生活功能,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当城市水域中某一生物或几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受到冲击时,往往会牵动整个生态系统的骤变,所以在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规划设计与后期维护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建立长期有效的环境监测与保护责任制度。
2.2.4 历史文化属性
城市的起步于发展通常与大江大河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滨水区常常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直到当今的信息技术发展都与城市滨水空间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城市滨水绿地空见设计过程中应该体现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与特点,运用景观塑造手法,采用传承、创新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展示和传承城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3.规划设计
3.1 弹性规划理论
阿尔伯蒂将弹性城市规划理论定义为:城市一系列结构和变化重组之前,所能够吸收与化解变化的能力与程度。弹性规划理论有四个显著特征,分别是:当成是受到外界坏境因素干扰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弹性恢复过程具有时空效应,而不是单纯地空间现象或者单纯地时间现象;城市弹性恢复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恢复期所用的时间是城市弹性能力的重要指标;城市弹性理论不是单纯的城市理论或自然环境理论,它涉及到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
3.2 弹性绿地规划
依据弹性规划理论要求,弹性绿地是指城市绿地空间抵御不良环境干扰的能力或者在受到外部环境干扰后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憩娱乐的空间功能的能力。同时,弹性绿地规划还可以延伸至绿地空间的人工环境在不同季节、不同自然环境状态下的适应能力。
在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规划设计时应同时考虑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适应协调,同时满足抵御不良因素的弹性要求和满足环境丰富程度的弹性要求。
4.滨水绿地空间弹性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滨水绿地空间弹性规划设计现状
我国弹性城市规划思想大概在2009年开始起步,并作出了很大一部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结合中国实际,与本土景观特色展开了相应的景观区域弹性规划设计。冯璐在其《弹性景观 风暴潮适应性景观基础设施》一书中,对城市景观区域基础设计的弹性规划设计做出了响应下研究与探讨。2013年,第七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将会议主题定为“创建中国弹性城市:规划与科学”。就现在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弹性规划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多处于对理论的研究,在实践层面未见出彩案例。
4.2 存在的问题
4.2.1 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虽然说“生态弹性”一说早在1973年就已经提出,但是大多数研究只是强调生态思想的应用,将弹性思想应用体现不全面,由于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与难度,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景观塑造、防洪等自然灾害,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又有着明确的主客关系,实践实施难度大,也是导致滨水绿地空间弹性设计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
4.2.2 滨水绿地空间活力有待提高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活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空间的横向延伸上,在滨水空间绿地设计重点常沿水岸进行线性布置,在横向上,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设计规范红线要求导致,另一方面也受到设计师对于滨水绿地空间人工景观挖掘能力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横向景观上常出现具有一定宽度呈线性布置的草地与树丛景观,人为活动在其中受限,最终表现出空间活力沿纵向延伸,横向断层的现象。
4.2.3 场所文脉表达不清晰
当下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表现出千城一面的状态,多为水面+步道+健身器材+小广场的形式,对于地方特有的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地居民休闲娱乐以及对外旅游吸引点,应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理清城市历史沿革,打造城市特有的滨水绿地空间。
4.2.4 生态修复能力有待提高
在城市绿地空间设计、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植物配置的选择,只有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以及植物空间布局的变化,丰富绿地生态系统,增强系统稳定性与修复能力。但是在当下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过程中,存在季节性生态敏感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突出。
4.2.5 系统时空效能体现不明显
城市绿地空间设计通常考虑的是植物在空间上的布置,而经常忽略了植物在时间上的布置,城市绿地空间的丰富性要求不仅要满足城市绿地系统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变化与特色,并且应该充分考虑应对不同季节的绿地景观设计。
5.滨水绿地空间弹性规划设计案例——纽约下曼哈顿弹性规划设计
该设计沿下曼哈顿到海岸线进行线性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大大的“U”字形,其绿地空间沿岸线横向进行退台式设计,退台采用硬质退台与软质退台相结合的方法,在汛期时,硬质退台能起到很好的防洪堤作用,在非汛期软质退台又能起到优质的涵养水土的作用。在地势较低的绿地中通过栽植耐水性较强植物,并且沿岸线设计蜿蜒曲折的滨水步道。在岸线上设置“凸码头”式绿地台地,形成地势较高的地带。在植物配置上选用高、底不同的耐洪涝性植物进行立体式栽植。
6.城市滨水绿地空间设计新思考
6.1 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自然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但自然是在进化和剥削的过程中发展和交换规律的。城市滨水绿地空间的设计应根据其生态发展潜力而设计,因为作为城市特征的一部分,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了保持内部的系统性和多层次的自然平衡,水系和绿地可以发挥最大程度的灵活作用。
自然环境是具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的,在發展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适量发展。在进行人工环境营造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重复利用,比如在滨水绿地中,公共设施选择低碳环保、持久耐用、美观大方、可回收度高的材料。
6.2 一体化设计原则
无论是城市滨水空间还是城市绿地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属性,且密切联系着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
城市滨水绿地空见是由自然地形、水体、植物、土壤、动物和人工建筑、构筑物一起构成的复杂空间,因此独立地去发展某一要素都不是弹性规划设计的理念,需要理清其内部构成,打造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低影响整体化的,具有抵御外界环境干扰和良好自我修复能力的整体性城市滨水绿地空间。
6.3 生态驳岸设计
城市滨水空间通常面临着持续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大、范围广的特点,对城市建设危害较大。传统城市滨水区驳岸采用硬质设计较为常见,这种设计在面临洪水时表现出吸收化解能力低下,并且破坏了城市生态平衡。所以,在滨水绿地设计时,应该采用生态驳岸,梯田式设计,在非汛期,梯田式丰富的植物景观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岸景观。在梯田设计中也可以结合公共活动及运动林荫小道进行设计,采用生态铺装,从海绵城市的角度打造人工景观。
6.4 基础设施集约化设计
在进行场地设计时,对原有设施和材料进行保留使用,也可以考虑使用废弃材料、可回收材料来打在富有本土特色的景观元素。弹性规划设计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一是对景观区原有设施进行修缮、改造重新达到使用要求;二是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环保材料进行加工设计;三是采用本地废弃可利用物进行二次利用,或者使用现代新材料、环保型材料进行设计实施。充分体现弹性规划设计的生态再生理念。
6.5 打造时间纵向维度景观序列
城市滨水绿地设计在满足空间使用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应该结合本土环境气候因素,从时间维度出发,打造具有季节特色的不同景观。比如在我国北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中可以结合春夏秋冬·雨花果雪的景观特色。
7.结论
弹性景观理念下的滨水绿地景观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中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缓解或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自然丧失、生态退化、防御灾害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弹性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尤其是城市滨水绿地的建设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王帅.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J].现代园艺,2021,44(08):48-49.
[3]沈洁.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功能应用研究与探索[J].大众标准化,2021(07):55-57.
[4]洪丽,许熙雅,庞松龄.弹性适应视角下的校园滨河开放空间改造[J].科技和产业,2020,20(12):165-170.
[5]彭茜,金云峰,梁引馨,崔钰晗. 公共安全与风险应对下防护绿地类型的效用与功能研究[A].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20:2.
[6]雷芸,刘丽丽.基于弹性城市理念的厦门本岛道路绿地抗风建设策略[J].风景园林,2018,25(06):35-40.
[7]焦琪. 基于弹性景观理念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
[8]朱玉琦. 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苏州百花洲公园绿地更新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20.
[9]谭卓琳.纽约下曼哈顿区弹性规划设计[J].城市建筑,2017(12):80-85.
[10]吕静,陈思南,张皓. 探索韧性城市指导下的弹性绿地建设[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海南省规划委员会、海口市人民政府.2017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海南省规划委员会、海口市人民政府:北京邦蒂会务有限公司,2017:5.
作者简介:李鹏辉(2000~),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
通讯作者:谢军(1991~),女,讲师,从市城乡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36895019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