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研究
2021-03-16潘富莲
摘要:高职院校是为地方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第一单位,随着现代农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任务也落到了地方高职院校的肩膀上。如何协同地方单位进行“共同作业”,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填补农业人才服务缺口,这是地方高职院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地方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展开分析,思考其如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活动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分类号: G725
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战略”,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心和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的共同影响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产业建设不平等已经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依靠高职院校与工商企业管理的互相配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在技术上、人才上、资源上响应新时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的综合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人才断档的负面问题。
一、因地制宜,适应农村产业结构
地方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一般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此在对地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其能够更为出色的发挥出自身的教育优势,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展专业技能、技术的再教育工作。在工商企业管理思路下,可尝试将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带入到地方职业教育活动当中,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用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可尝试以工商企业管理理念为核心管理模式,针对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相关变化设计适宜农村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满足农村对于人才、农民对于技术的需求[1]。高职院校可尝试从工商企业管理理念入手,对专业、产业分别进行调查,在了解地方群众的种植特点、资源需求的同时增设相关的教育产业,并对社会环境中的企业进行调查走访,了解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合地方政府进行整改。在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下,可尝试将地方农村环境视为一个“企业”,以高职院校为协调管理人员,以农村地区与农村群众为配合单位,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设计农业教育、再教育专业,保障专业结构与地区人才完美匹配,确保广大群众对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依靠工商企业管理的影响,高职院校与相关地区、农民群众必须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给出意见,地方单位负责执行,农民群众做好反馈,建立全程化的管理机制,解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
二、创新发展,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是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发挥作用的一种管理机制。当地方职业院校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时,工商企业管理似乎并不能发挥出相应的管理作用。但结合现实的管理要求来看,工商企业管理能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进行集成化处理,建立集技能教育、人才输送、技术开发于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解决人才供给不到位、人才补充难落实等问题。
地方高职院校可尝试配合工商企业管理的有关要求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组建乡村振兴学校,以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首要目标,加强行业、企业与教育之间的联合关系,强化人才培养机制[2]。一方面,针对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提出对应的产业建设计划,依靠实体教育、线上教育等方式建设乡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学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在源头上解决职业农民教育难题,探索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的新路径,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开发机制的顺利融合,将人才培养、科研服務和生产经营带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当中,以人才创新、技术创新为首要目标,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工商企业管理加强社会力量、地方单位与地方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保障资源与技术的稳定供应,精准把握地方农民与农业的发展需求,针对农民群体的分布范围、学历素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源头上解决人才培养难题。依据工商企业管理,保障人才与资源的稳定输送。
三、企业监督,时刻把握环境动向
新型职业农民是专门从事于农业生产活动、具备出色的劳动能力与农业生产技能的重要生产群体。在地方高职院校对其进行指导教育的过程中,其进入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作的概率将直线上升。高职院校应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未来就业、发展投入更多的重视,以工商企业管理的视角建立全新的农业技能评价标准,保障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顺利进入到生产实践当中。
地方高职院校应 借助工商企业管理理念对当前的市场经营环境、经营要求进行调查,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人才需求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的同时,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针对性、专业性输送,确保人才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作用[3]。对于已经完成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任务,应该结合相关服务岗位建立人才跟进评价机制,以工商企业管理为基准,从人才效益、人才质量、用人需求等角度入手,开展综合评估工作,高职院校根据评估标准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建立更为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关系到农业生产活动的未来发展,更影响到农村经济、农村收入等经济指标的最终评定。地方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配合工商企业管理理念完成市场调研、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任务,在源头上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难题,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输送体系,保障人才输送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玉洁,孙栋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分析[J].广东蚕业,2020,54(07):133-134.
[2]林靖.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建构研究——基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个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26-227.
[3]何国伟.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困境及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16,36(11):52-56.
本文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项目编号:YJY-2020-3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潘富莲(1984.01-)女,汉族,安徽省天长市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管理沟通、现当代文学。
24145017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