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探讨以及地质环境的应用研究
2021-03-16罗源平
罗源平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地质工程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良的地质条件,为确保施工安全、有序进行,需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采取合理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对地质环境加以合理应用,提高防治效果。文章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及地质环境的应用进行详细论述,期望能够对促进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探讨;地质环境;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P694
引言
在当前时代下,在岩土工程中出现地质灾害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为了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和严重的损失,要结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保证岩土工程的顺利开展,从而使得岩土工程的价值能够在实际中得以完整凸显。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为了有效的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进行有效的总结以及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从而保证岩土工程的稳定进行。从整体上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滑坡
山体滑坡是岩土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导致滑坡的原因也是比较多样化的,例如到了雨水天气降雨量骤然增加,那么会使山坡受到的冲击力变大,会使大量土体下滑,另外还很有可能是由于山体本身的原因,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山体产生一定的动摇和破坏,那么很容易在后续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山体滑坡的问题,给实际的工程施工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在我国滑坡的数量和发生频率是比较多的,因此为了解决山体滑坡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现场条件的勘察,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地表排水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陡坡变得平缓。在采用地表排水的方式时,要保证地表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排出,防止对土体造成一定的冲击和破坏。在将陡坡变得平缓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将一些松缓的土及时挖走,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山坡的压力,还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山体滑坡现象的发生,从而对山体滑坡进行有效的防治。因此在岩土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当出现滑坡时,相关工作人员要临危不乱,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滑坡带来的损失。
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是指地面的崩塌和下陷,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地下水或者地下资源开采过量而导致的,地下水和地下资源的开采过量,会使得地下结构出现不稳定和不安全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地面坍塌,与此同时,对于一些特殊地区来说,地下岩浆的活动是比较活跃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地面塌陷的风险。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地面塌陷的重视程度,这主要是由于地面塌陷不仅会造成连堵工程施工等无法进行,还严重威胁了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对地面塌陷进行防治时,可以通过护墙、排水、护坡等技术来进行有效的解决。随著我国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SNS柔性拦石网技术,这项技术属于一种新兴的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用效果是比较好的,可以满足当前地面塌陷防治的要求,在岩土工程中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为了保证防护技术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地面塌陷的诱发原因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这样才可以将地面塌陷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防止给后续的施工带来较大的干扰。
二、优化措施分析
1.抗滑桩施工技术
有些工程位于西南地区,靠近山壁,在雨季时降水量非常大,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灾害。于是通过使用抗滑桩施工技术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固效果,从而降低山体滑坡出现的频率。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中使用抗滑桩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得到非常合理的运用。但是在使用该技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3点情况。1)抗滑桩在布置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需要考虑到滑坡体的推力和厚度,最好是将其布置在推力小且土层薄的地方。抗滑桩的长度不能过长,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35m。抗滑桩的布置形式单排形式,也可以是分段阻滑方式,其适用范围不一样,前者比较适用于推力较小的地方,后者则比较适用于推力很大的地方。2)抗滑桩的位置需要具有精确性: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桩体的位置不准确,或者误差较大,就会直接造成该桩体的稳定性出现问题,于是地质灾害的防护工作就难以实现。3)确定桩孔:挖孔的方式有机械挖孔和人工挖孔,这两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但是不管使用何种挖孔方式,孔洞挖完之后需要对其内部的杂物进行清理干净,最后再通过管道的方式浇灌混凝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在水下完成该操作,则导管的位置需要设置为低于水下2m。
2.依托地质环境构建监控预警机制
地质灾害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等特点,很难通过预测的方法提前获悉,由此给灾害防治增添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对部分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的发生有迹可循,这里的“迹”就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如果监测到这些因素,那么表明可能会发生地质灾害,此时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灾害区域进行隔离,疏散该区域内的作业人员,降低灾害的破坏程度及范围,减轻人员伤亡。在对地质灾害监控预警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对地质环境加以合理应用,看地质环境条件是否发生改变,若是出现明显的变化,则可利用监测捕捉前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工程中,应当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对地质环境进行合理应用。当工程所在地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时,项目正式实施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策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未来一段时期,应当不断加大防治技术措施及地质环境的研究力度,为地质灾害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龚晓南.21世纪岩土工程发展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38-242.
[2]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5.
37965019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