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夹江传统手工竹纸制作技艺探究

2021-03-15邓倩蓉隋长强褚成阳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技艺

邓倩蓉 隋长强 褚成阳

摘  要:四川夹江是著名的“蜀纸之乡”。夹江手工竹纸以“竹”为主要原料,制料造纸有两种方法,一是生料生产方法,二是熟料生产方法。熟料生产方法逐渐成熟,生产工序在清代初已成为“定式”,从原料采集、备制辅料到抄捞成纸,共21道环节。当地纸农世世代代沿用这项古法舀纸的传统手工艺,演绎着古代人们伟大的智慧和纸乡人独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四川夹江;传统手工竹纸;技艺;状元纸坊

纸的发明,在推动中国和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人间事物的精华与自然界的奇艺奥妙,从古代传至今日,从中原传至边疆,后人可以通过了解史料文献而心领神会,是靠什么材料记载下来的?师徒间的传业授教,若仅仅是靠附耳细语,又能知其多少?若有纸本,便足以说明其意。四川夹江是著名的“蜀纸之乡”,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于 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纸为生,以纸为利”,秉承“蔡翁碑叙”中所记载的传统手工造纸术的21道环节,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发展至今。

夹江手工竹纸以“竹”为主要原料,制料造纸有两种方法,一是生料生产方法,二是熟料生产方法。所谓生料,是嫩竹砍伐后,放入料池,仅使用石灰长期浸泡,而不经灰蒸碱煮这一程序,在早期的夹江制纸中多用生料,此方法虽然简便,但是因原料纤维未能彻底腐熟,所以生产的纸张纹理杂糙,纸张发硬,纸面粗劣,后来就逐渐被熟料生产所替代。所谓熟料生产,嫩竹砍伐后,放入池中,除使用石灰和水浸泡外,还要经过灰蒸和碱煮两道工序。熟料造纸虽然繁琐,但原料经过蒸煮后,竹纤维变得柔软细腻,制成的纸张纹理较为细致,手感柔和,纸面光滑,纸质较优,后被当地纸农广泛使用。

熟料生产方法逐渐成熟,生产工序在清代初已成为“定式”,从原料采集、备制辅料到抄捞成纸,共21道环节。21道环节分别是:1.砍竹取麻(俗称砍竹麻);2.水沤杀青(去其青);3.槌打选料;4.浆灰;5.头锅蒸煮;6.舂竹捣麻;7.淘洗;8.二锅蒸煮;9.淘洗去污;10.沤料;11.打堆发酵;12.捣制纸料;13.淘料漂白;14.淘洗去氯;15.打槽加药;16.抄捞成纸;17.压榨脱水;18.起张打吊;19.刷壁晾晒;20.验纸;21.切割。夹江县清代道光年间的“蔡翁碑叙”将其概括为“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24字。对照“蔡翁碑叙”和明代《天工开物·杀青》所记载的造纸方法,结合夹江传统造纸的先后顺序,对夹江造纸技术工序流程作如下整理。

一、砍竹取麻

砍竹取麻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的“斩竹漂塘”工序之一,清代“蔡翁碑叙”称为“砍其麻”,民间俗称“砍竹麻”。

夹江可供造纸的竹子有白夹竹,水竹、慈竹、苦竹、四季竹、斑竹、楠竹、刺竹、绵竹、箭竹、苦慈竹等,其中用于造纸的主要竹类有白夹竹、慈竹、水竹、斑竹等,尤以白夹竹、水竹为上等材料。

竹料有春料与冬料之分,因各种竹类生长的季节不同,所以砍竹的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水竹、白夹竹每年春二月竹笋出土成长至五月末六月初,待主干长出四至五枝嫩叶砍伐最为合适。慈竹每年农历六月出笋,待农历八、九月新竹枝干长成尚未老化时砍伐最为合适。水竹、白夹竹砍伐后直接运往料池水沤。慈竹则运回放置于通风处,风干待用。由于秋季竹子还可再发一次竹笋,所以,水竹、白夹竹、慈竹再次砍伐时称为“冬料”。砍伐嫩竹后打成捆,计数,量其轻重,作为施用石灰烧碱数量的主要依据。

二、水沤杀青

水沤杀青的目的是让竹材软化,以便去除竹面之青色,未经杀青的竹料所制纸张颜色呈暗绿色,不宜书写。水沤杀青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的“斩竹漂塘”工序之一,夹江清代“蔡翁碑叙”称为“去其青”,民间俗称“浸塘”。

嫩竹砍伐后运回,将捆好的竹子整齐地分层平铺于窖池內,最上方放置木条或木板,再压以重石,以免竹子浮出水面。向窖池内注入清水,水量没过竹子为度。夏季水沤时间20天左右,冬季40天左右,具体时间取决于竹面颜色是否全部脱青变黄,若完全脱青变黄后可进入下一工序。

三、槌打选料

槌打选料的目的,一是竹料打破体量变小,增加篁锅的容量;二是分段选料,利于沤制和蒸煮时将老竹平铺于篁锅底部,使其充分受热分解。槌打选料属于《天工幵物·杀青》中的“斩竹漂塘”后期工序,为清代“蔡翁碑叙”中“煮以火”的准备工作,民间俗称“槌竹麻”。

竹料经过水沤杀青后,用铁耙梳将竹捆钩起,并用力荡动池水,将竹捆上附着的泥渣洗掉,竹捆被钩出窖池后置于窖池边沿,打开竹捆,并用竹刀将其分为多段,每段约1米左右。纸农们站在窖池内,使用木槌对其竹节和竹身进行捶打,经过水沤后的竹料已经失去硬度,使用木槌敲打至破裂。槌打竹料时,需要剔除竹料上多余的石灰块,避免混入下一道工序而影响纸的质量。

四、浆灰

浆灰的目的,一是用石灰加快竹纤维的分解;二是使杀青后的竹子进一步脱色变白。浆灰属于《天工幵物·杀青》中“斩竹漂塘”后期工序,清代“蔡翁碑叙”中称为“渍以灰”,民间俗称“浆石灰”。

在窖池底部散上石灰,将竹料横向平铺于窖池内,并将用筛子筛过的石灰撒在竹料之上,再将竹料竖向平铺于窖池内,再次散上筛过的石灰,按照这种横向和竖向的方式直至将竹料平铺满。然后往窖池内注水,直至没过竹料为止,沤泡时间15天左右。

五、头锅蒸煮

头锅蒸煮的目的,一是高温分解竹料中的蛋白质;二是使竹料脱色变白;三是使竹料中的竹纤维变软。头锅蒸煮属于《天工幵物·杀青》中的“煮篁足火”工序。“蔡翁碑叙”中称为“煮以火”,民间俗称“灰蒸”“头锅蒸煮”。

头锅蒸煮时将浆灰沤制的竹料从窖池中钩起,抖去石灰,通过人工传递的方式将竹料传递至篁锅里,篁锅中的竹料都是横竖交叉层层进行平铺,篁锅中的竹料堆满后会继续增加竹料,顶层的竹料高出篁锅锅口约40厘米,然后用麻布或蛇皮袋包好,篁锅中注水,水量过少,则会烧坏篁锅,竹料干焦而废。生火后蒸煮5-6个昼夜,期间可通过篁锅侧面的3个测液管来判断篁锅中水量的多少,蒸煮5-6昼夜后,如果可以用手轻揉竹料便可撵开,石灰颜色变黄变干后,可熄火。

六、舂竹捣麻

舂竹捣麻的目的,一是捣碎结块的石灰,放入窖池中清洗;二是趁高温将竹料进一步捣碎。舂竹捣麻属于《天工幵物·杀青》中的“煮足火”后期工序。

头锅蒸煮后,待蒸温稍降,由5-6人登篁锅顶部,手持木制舂杆,唱着竹麻号子,反复上下地敲打,将篁锅内的竹料打碎。同时用耙梳钩将竹料从篁锅中钩出,放在篁锅旁的空地上。再由两人一组,趁热对竹料进行槌打,直至竹纤维分裂。槌打后的竹料会钩入窖池中再清洗一次。从槌打到窖池清洗要一气呵成,趁热洗料。

七、淘洗

槌打后,将竹料钩入窖池中用清水进行清洗,洗时要趁热,因为冷却后的竹料会变硬,竹料表面的石灰不易清洗。蒸煮一锅的竹料需要6-7人用一天的时间才可清洗一遍,需要反复清洗5-6遍,需要五、六天左右,直至石灰完全洗净。

八、二锅蒸煮

二锅蒸煮的目的是进一步将竹料中的胶质蛋白破坏,经过碱液的蒸煮,除去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和树脂等杂质,纤维组织彻底分解变软。二锅蒸煮属《天工幵物·杀青》中的“煮篁足火”工序,民间说法:蒸头锅是灰蒸,二锅则是碱煮。

将洗去石灰的竹料用背篼背上篁锅,层层平铺,直至竹料全部堆满。堆满后将碱液从上往下倒入,碱液浸泡所有竹料,然后开始生火。二锅蒸煮需要掌握好火候,夏季一般煮4-6昼夜,冬季需煮5-7昼夜,熄火后,需要保温一段时间,使竹料熟透。

九、淘洗去污

淘洗去污的目的是将竹料中的碱液彻底去除。淘洗去污属于《天工幵物·杀青》中的“荡料入帘”的准备工序,为“蔡翁碑叙”中“舂以臼”的前期工序,民间称为“洗料”。

二锅蒸煮后,将篁锅中的黑液放出,用耙梳钩将竹料从篁锅中钩出,放入窖池内,此时的竹料含较多的碱液,颜色较深,需要加清水浸泡清洗,浸泡一次需要1-2天,竹料先后需清洗7-8道,期间需要更换窖池内的碱水,经过淘洗去污工序后,竹料发白,柔软入絮,一碾即碎。

十、沤料

将清洗干净的竹料放入窖池内,加入清水以没过竹料为限,然后把窖池内的出水孔堵住,从而对竹料进行浸泡发酵(沤烂),夏季泡20天左右,冬季泡30天左右。

十一、打堆发酵

打堆发酵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荡料入帘”的准备工序,为“蔡翁碑叙”中“舂以臼”的前期工序。

堆在石缸或篁桶内的竹料注入清水以至没过竹料,进行自然发酵,发酵好坏直接关系到纸的质质量和颜色,充分发酵后纸质更为白净柔和。夏季发酵时间一般在20天左右,冬季一般30天左右。发酵后,取出竹料在平石板上筑打成堆,用脚反复踩紧,放置4-5天便可捣制纸浆。

十二、捣制纸料

捣制纸料的目的,一是使竹纤维分解时多为撕裂,这种半粘状半游离的打浆方法可以使竹纤维的破坏降到最低,制成的纸张柔软而不易变形,宜长期保存;二是大大提高纸张的强度。捣制纸料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荡料入帘”的前期工序,即“蔡翁碑叙”的“舂以臼”,民间俗称“踩臼”。

捣料之前需要将成堆的纸料一方方割下,倒入料盆中并剔除老皮等,然后放入石碓中,脚踩木杆上的石碓头,上下反复槌打,同时用竹杆翻动石碓中的竹料,使其槌打均匀。

十三、淘料漂白

淘洗漂白的目的是使竹料进一步脱色。淘洗漂白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荡料入帘”的前期工序,“蔡翁碑叙”称为“洗以水”,民间俗称“漂料”。

将捣制后的纸料放入细孔的竹篮内,注入清水并搅拌,搅拌时将成块的纸料打散,冲水清洗2-3次,会发现颜色变浅且形同棉絮般。上述操作会使得纸张颜色变浅,如果希望纸张更加洁白,需要在纸池中添加漂白液,搅拌均匀后浸泡24小时。

十四、淘洗去氯

将漂白后的纸浆从纸池中捞出,放掉池中的漂白液,然后用清水冲洗漂白后的纸浆,目的是去除纸浆中的氯化物,清洗后的纸浆供抄纸使用。

十五、打槽加药

加纸药的目的,一是增加纸浆的浓度,纸浆中的纤维悬浮且分散,抄出的纸张厚薄均匀;二是保护压榨,避免压纸脱水操作时出现“压花”现象;三是阻止纸浆中的纤维相互粘连,不利于后期揭纸操作;四是增加纸浆的顺滑度,抄纸时便于控制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打槽加药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荡料入帘”的前期工序,民间俗称“加纸药”。

纸浆通过软管注入纸槽中,然后加入清水,用耙梳在纸槽内搅拌均匀,再加入纸药,当地纸农称为“滑子水”。再次对其进行搅拌,通过搅打,纸药在纸纤维中均匀分布,两者充分混合。

十六、抄捞成纸

抄捞成纸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荡料入帘”的工序,“蔡翁碑叙”称为“抄以帘”,民间俗称“抄纸”。

抄捞纸张时,将纸簾放在簾床上,四處绷紧,双手持簾床,斜着从后方浸入槽内,水平提出,由左向右平移,同时用右手抬起簾床,使纸浆由右向左流过纸簾,再由后方向前斜着浸入槽内,右上角进入浆液,再由右向左流出。此时平滤在纸簾上的纸浆即成一张湿纸。

十七、压榨脱水

压榨脱水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的“覆帘压纸”工序,民间俗称“上榨”。

压榨的目的,一是使湿纸迅速脱水,新抄的湿纸未压榨脱水前形同豆腐块,其湿纸中的含水量较大,若不进行压榨便很难干燥;二是通过压榨使湿纸中的纤维充分结合成形,未经压榨的纸后期是无法完成分张操作的。

十八、起张打吊

起张打吊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的“透火烘干”的准备工序,也是“蔡翁碑叙”中的“刷以壁”的准备工作,民间俗称“起纸”。

起张打吊是为了使湿纸堆分张,便于后续工作中的揭开晾晒工作。压榨脱水后的湿纸呈半干状,从纸榨取下置于平整木板之上,用手将纸堆四边推开,掀开纸角,用夹子将纸张一张张掀开,再从纸角将纸掀起。每5张为一吊,揭开后置于木凳之上,揭开一定量后背到纸壁上壁烘干。

十九、刷壁晾晒

刷壁晾晒属于《天工开物·杀青》中的“透火烘干”的工序,也是“蔡翁碑叙”中的“刷以壁”,民间俗称“晾纸”。

使用棕刷将清水或米汤洒于纸壁之上,掀开每张湿纸,贴于墙上,再用棕刷从上往下对其进行刷平。一吊纸需要贴在同一面墙壁之上,便于后面揭纸工作,需要在每一张纸的上边缘预留2-3厘米的距离。晾晒的时间受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3-4天,冬季7-8天,连续阴雨则需10天左右的时间。

二十、验纸

纸张晾晒干燥后从墙壁上揭下,将5张一叠的纸吊用竹杆撕开,将破损的纸张取出,同时检查并清理剩余纸张表面附着的一些杂物。

二十一、切割

将验纸后的纸张置于割桌之上,测量好尺寸,用压条将纸压好,用切刀将其边缘切割整齐。

夹江手工造纸技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从粗到细,技艺成熟精湛,其生产流程和所用原料,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中所记载的工序相同,数百年来,夹江手工造纸正是遵循上述方法,在夹江土地上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被人们称之为“师承古法,一丝不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40-248.

[2]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85-190.

[3]潘吉星.中国造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69-379.

作者简介:邓倩蓉,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

隋长强,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

褚成阳,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高校传统技艺传承基地构建探究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上·瓷韵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巧夺天工
安徽“非遗”惊艳云南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河北曲阳石雕技艺与风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