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21-03-15司圆圆唐海尧刘和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司圆圆 唐海尧 刘和平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基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基于“专创融合”的“三阶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多元化的考评机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 专创融合;创新创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185-04    [收稿日期] 2020-09-25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办发〔2016〕28号)的精神[1,2],到2020年建立健全以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系积极探索,利用科研项目平台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通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项目的实施能力,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促进项目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且每年涉及此类创业比赛的项目较多,如“攀登计划”“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互联网+创业比赛”等团委、省教育厅等一类创业比赛和其他行业协会举办的创业比赛。本文针对系部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展开论述。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培养面临的普适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不足[3]。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散在学校不同的职能部门,围绕“以赛促教”,各职能部门进行宣传教育,但是参赛学生仅为少数,覆盖面不足,未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有待提高。(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离的问题。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简化为职业教育而忽视创新精神的培育,或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4]。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本系园林、环境、食品、水产专业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以本系专业教师各自的科研项目为支撑,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能力的科研助理团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以省创新创业项目(攀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为契机,申报学院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培育项目;以各自所申报的项目为载体,申报省挑战杯项目、省“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以及“贏在广州”“众创杯”“万讯杯”及教指委的各类创新比赛。以此带动本系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

2.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专创结合是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合创新创业的思想,以达到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专创融合对于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战略转型期,在专业教育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就业渠道,符合当前时代自主择业、成功创业的时代需求[5]。(2)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创意足、敢拼敢闯等特点,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通过专业教师引导,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在讲解技术理论的同时发掘创业机会,在具体的训练项目上模拟创业实战、进行市场调研、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项目实战演练等,达到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以环境专业为例,环境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水污染处理技术、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废污染控制技术、仪器分析等,既包括通识性课程,也包括专业性课程。在环境微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脱氮微生物技术,辅导学生申报《高效脱氮微生物制剂的研制与开发》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小组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参加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进而参加省、市、行业举办的创新创业比赛(见图1)。

2.“三阶递进、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落实“专创结合”,入学即引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专创融合训练创新创业能力→申报创新创业培育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递进环节,构建基于“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阶递进、三位一体”模式(见图2)。

该模式的作用途径以本系各专业教师各自的科研项目和平台为支撑,培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科研助理团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自2015年5月成果实施以来,食品与环境工程系共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攀登计划)立项6项,挑战杯银奖2项,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6项。2020年取得了创新创业大赛的重大突破,共获得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10项;获得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5项。以上均得益于系部“专创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3.课程改革,建设专创结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推进“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思想。如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中着力引入“环保管家”的创业理念,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课程中引入“一投即分——创意环保垃圾桶”创业项目,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引入“智居净——基于人工智能的室内污染监测项目”等,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材,有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4.培养师资,保障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以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广东省教育厅及社会团体的创新创业培训,有1人获取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颁发的全国核心能力认证的“创业指导师”证书,为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通过该种形式,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聘请本行业领域的企业家及成功人士开展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及模拟沙盘实践等课外活动,定期为专业学生开展专业与创业的“头脑风暴”,扩宽和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激发在校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有助于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丰富创新创业的师资。

5.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有效保障[6],完善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及家庭共管的人才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方面的成绩纳入期末及学业考核。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校发布的《国家奖助学金实施细则》,在校生在创新发明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可优先资助等。

三、“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效果

1.校内应用实践,育人成效显著。专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效果首先在本系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自2015年5月成果实施以来,完成了对1500多名高质量的食品、环境、水产和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学生近3年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4项;获得金奖1项,挑战杯银奖2项,铜奖14项。专业教师团队指导本系学生共获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攀登计划)立项13项(全院仅17项);发表论文12篇,持有专利12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6个,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100%。同时,培养了2014级邓广碟(2019年考取华南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研究生),2016级陈惠通(2019年考取仲恺农学院水产养殖专业本科)、陈振国(“沙虫王子”,央视专访),等等优秀毕业生。

2.示范作用良好。该成果直接应用于系部并贯穿于环境专业、食品专业、水产专业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年受益学生近千人,有效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专业教师团队曾被阳江日报誉为学院的“梦之队”。成果促进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获批广东省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喜之郎集团、海纳水产、中科环境检测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先后来本系考察调研,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有效地提升了校企合作水平。通过“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培养了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科研助理团队,以广东省创新创业项目(攀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项目)为契机,申报学院、省、市及社会组织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培育项目。专业教师又以各自所申报的项目为载体,如申报广东省挑战杯项目、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赢在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比赛、“众创杯”创新创业比赛、“万讯杯”创新创业比赛及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各类创新比赛。以此带动本系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3.形成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氛围。通过打造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协同互补的创新创业专业教师队伍,以专业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报为契机,提升专业教师指的导水平,构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补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资源缺乏的短板。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校创新创业办公室、教务处、实训与装备中心、团委、学生处和就业办公室等各级部门的联动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氛围。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创新跨界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或交叉专业进行创业或跨界创业,有效地提升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将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有效结合,实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高职教育教学应聚焦于专业发展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构筑以学校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参考文献

[1]徐丽军,张芳兵,周韦华.基于地方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52):25-26,53.

[2]降凌楠,范甜,薛婷.創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探索与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3):53-54.

[3]王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3):65-69.

[4]曾秀臻,李亚昕.论高职“专创融合”的课程选择及实施路径[J].职教论坛,2020,36(7):64-70.

[5]陈静.高职院校构建专创结合育人模式的路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8(12):34.

[6]吴文彬.高职院校专创结合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11):287-288.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