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3-15周诚君
周诚君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金融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经济的确定性更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体系,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健全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同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国际能源格局调整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通过高水平开放引进国际金融资源参与“双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3.0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立足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围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改革发展全过程,建设高标准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金融平衡、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国金融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目标,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法治建设为保障,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金融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初步建立。利率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核心之一。“十三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取得较好成效。同时,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通过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加强与市场沟通、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等方式,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通过实施宏观审慎评估(MPA),逐步扩大宏观审慎政策覆盖范围,健全本外币全口径外债和资本流动审慎管理框架体系,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改革框架,加强实施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互补充强化,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从根本上提高了金融调控的有效性,维护了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的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十三五”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金融系统深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是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金融监管效率进一步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架构。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影子银行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治理,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治理。三是初步构建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基础设施等统筹监管框架。建立起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机制,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持续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健全监测预警、压力测试、评估处置和市场稳定机制,不断扩大压力测试覆盖范围。四是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置和退出机制。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加强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
金融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健康多元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是构成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要素。金融机构方面,“十三五”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体系结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加快戰略转型,积极推动落实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方案,中小银行稳健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民营银行实现常态化设立和稳妥有序发展。金融市场方面,“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近3700家,总市值5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持快速发展,规模稳步提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流动性管理功能进一步增强,票据市场加快发展,黄金市场创新发展,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逐步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金融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持续增强。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以来,金融系统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改革发展全过程,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共生共荣。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拓宽科技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截至2020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行双创金融债券258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3%。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强化国家重大战略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建设资金供给,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对接制造业融资需求。2019年末,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余额29.2万亿元,同比增加2.8万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8.0%,较好落实了有保有控的差异化金融服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信贷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服务绿色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规范化程度持续提高。截至2020年6月末,商业银行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5039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在全球保持领先。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与实施取得积极成果,中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构建特色普惠金融体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扶贫再贷款余额分别为3372亿元、6214亿元、4336亿元、1573亿元,薄弱领域金融服务得到有效加强。持续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利用定向调控、“精准滴灌”等方式,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良好趋势。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金融系统加大金融防疫保供力度,全力支持“六稳”“六保”,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现了有力的逆周期调节。202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与13.5%,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有力支撑了经济迅速恢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