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究
2021-03-15王丽丽
王丽丽
[摘 要] 当前,我国资助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已经能保障高校学生安心求学。随着高校学生受助需求多样性增强,发展性需求明显显现,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步入从保障性资助转变为精准资助和发展性资助的过渡阶段,这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调研,探索“发展性资助”模式构建,扎实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发展”上的精准帮扶,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构筑个体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关键词] 资助育人;发展性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057-04 [收稿日期] 2020-04-14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当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日臻完善,基本实现了“应助尽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求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受助需求悄然发生了变化,这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布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我们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调研和实践探索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和指导需求,我们分别找了本科、高职、高专三所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奖助学金发放后和学生毕业前安排了三次学生专题访谈。
第一阶段,对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及发展需求的访谈。新生入学后,课题小组专门针对贷款入学和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进行访谈。我们以《我的大学梦》为主题,提出“我想在大学中收获什么?”“我大学毕业后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我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等问题。在访谈的学生中,有93.1%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得到物质资助的基础上,能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状况及人际关系的交往;有13.7%的学生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迫切需求;有89.7%的学生表示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接受学习及生活上的专门指导,希望有专业教师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发展需求加以引导。
第二阶段,奖助学金评选发放后对学生进行访谈。在学校进行奖助学金的评选之后,课题小组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专题访谈。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国家的资助政策宣传已经深入人心,资助帮扶体系也更加完备,学生学费缴纳方面的困难已经大大弱化了。同时,我们还了解到:除了几个特殊学生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相差不大,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更加细化,但是对诚信的监督仍有困难。在学生得到奖助学金之后,对于获取资助的后续管理明显不足,这也严重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阶段,对学生临近毕业时对其能力发展需求的访谈。课题小组专门针对临近毕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了专题访谈。这时候的学生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对于自身素质和能力都有一个总体的评价和反思。
二、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资助工作调研反馈
1.资助政策深入人心,经济资助满意度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成为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强度最大、资助范围最广、财政投入最多的制度安排。调查中,有79%的学生认为“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资助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关注”。这说明,国家的资助政策已经深入人心,高校经济资助体系已基本完备,学生对经济资助的满意度较高。
2.经济资助实现全覆盖,就学困难已然弱化。经济资助对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奖、助、贷、补、减、免”和“绿色通道”保障了困难学生的求学费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现有的困难生认定及各项资助已经能够达到困难生的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须再为学费和生活担忧。
3.精神资助已显效果,学生健康发展受到关注。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各高校在积极推行经济精准资助的基础上,已关注到学生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的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學生的发展需求已得到受助方和资助方的双重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学校提供的“精神资助”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精神资助”虽未成体系,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效果。
4.资助管理更加规范,精准资助有所突破。问卷结果显示,89.2%的学生认可当前的困难认定办法和流程。家访、大数据等困难认定方式的使用,分类分层帮扶等机制的建立,促进了认定工作的准确性,提高了帮扶的精准度。
(二)高校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精神资助相比经济资助尚有不足。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各地各学校积极行动,创新机制,拓展形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中,模式僵化与流于形式等问题使得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育人效果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只“乐衷”于对学生进行诚信或者感恩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将资助育人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无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精准认定难实现,诚信监督有困难。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可是诸多主客观原因使得资助工作的公正性有待考量和加强。而学校对学生提报的认定支撑材料缺乏鉴别的途径,造成诚信监督的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易获取但可信度不够,容易导致“争穷”现象的发生。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受利益驱使混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中,从而容易遗漏基于对隐私的保护而不愿表露困难的实际困难学生。
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征得社会的关注度较少。随着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社会及爱心人士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全面的学生资助项目使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以继续安心攻读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多数企业或个人的资助和关注都放在了较好的本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特别是名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能争取到的社会关注较少,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其就业和发展的出口较小且过于单一,学生从社会方面获得的资金和关注严重不足。而社会的关注对于受助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个人能力的拓展、就业和发展路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资助资金后续监督不足,资金管控风险难规避。实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把以家庭经济困难为名义领取的资助款项用在学业上。对受资助学生资金的使用缺乏相应的随访和监督管理,加上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严重影响了资助资金效用的发挥。资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存在很大的潜在空间,且资助资金在管控中的风险难以规避。
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值得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多方面困难的综合体。他们多来自相对偏远的贫困地区,因为交通及文化交流的阻碍,他们之前所受的教育往往较为落后,会有学业方面的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比较敏感,也会有心理和交往方面的困难。因为家庭环境相对封闭,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还容易存在能力及就业方面的困难。因此,我们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还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业和专业特长,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使其健康成长成才,实现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大力推进“精神帮扶”,加强高校资助育人作用的发挥。“精神帮扶”既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高校的资助工作不只是执行国家的救助政策,也是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尊重、自主、精准”的资助原则,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坚强、自信、独立、勤奋的优秀品质,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恢复自信,最终成为敢于担当的有为之人。
2.构建“政府主导、高校辅助”的系统信息化认定模式。如果能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权限更多的交给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政府或教育部门,就能从源头上解决资助认定的难题。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政府或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有长期深入的了解,在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方面优势明显,也易于让学生信服。如果能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权限更多的交给他们,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辅助的认定机制,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资助认定的难题,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
3.建立奖助学金监督及反馈机制。奖助学金监督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奖助学金的正确使用,是精准资助的有效保障,也能够及时规避资金管控中的风险。通过资助反馈的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党团组织生活、学生社团生活、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正确处理经济困难与人生价值。
4.细化服务,创新思路,全力实现精准资助。一方面,细化学校资助政策,将相关学生资助政策汇编成册,健全学生资助政策的指导依据;推进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公开奖助项目和评选流程,严格奖助学金评审标准及公示制度。另一方面,强化服务意識,在大学生事务服务大厅设立“资助工作窗口”,接受学生咨询,受理学生意见,反馈学生问题,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加大对奖助学金的发放管理,建立抽检和调研制度,强化资金的监管,确保奖助学金的及时发放。建立严密有序的认定机制,“临时困难补助”辅助,搭建自育平台,强化服务意识,全力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度。
四、“发展性资助”育人路径的模式构建
(一)围绕“一个目标”
基于“与大学生需求相一致”“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发展性资助原则,在已经相对完善的“经济帮扶”体系基础上,从“道德、专业、能力、心理”等“精神需求”出发,整合原有的各类育人项目和活动资源,构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以精神激励、道德浸润、心理援助、能力拓展的发展性育人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他助—自助—助他”的不断递进升华的良性发展目标。
(二)实施“两个计划”
整合各类资助育人途径和平台,实施“助航计划”和“阳光计划”。“助航计划”是以“你我同行,助梦远航”为主题实施的“发展性资助”活动计划。以“全面精准”为导向,采取“定位资助”和“定向资助”相结合,划分“身心健康、专业素养、思想道德、创新素质”四个模块(二十个课程内容),定期推出以“团体心理辅导、团队素质拓展和学业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性指导课程,为我校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辟一个心灵陪护、成长资助、素质拓训、个性发展的平台。“阳光计划”是以“引导困难生走上传播爱心、帮助他人的阳光之路”为目标。开设“爱心银行”,学生自愿领取“善行存折”,并可在这里“存善举、取智慧、得服务”。通过这样的爱心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恩和诚信意识,建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品行,畅通学生施以“互助”与“助他”行为的阳光路径。
(三)做好“三个结合”
1.把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助学贷款是大学生一生的首次金融信用记录,我们通过邀请银行工作人员进校宣传个人征信系统和相关金融信贷知识,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为贷款毕业生发放《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同时,还可以举办征文比赛、漫画展等,引导学生以诚信的品质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2.把奖助评选与激励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优秀困难学生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组织开展“校园励志玫瑰”优秀女大学生评选,“十佳勤工助学之星”和“十佳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等评优树先活动,及时召开受奖助学金学生代表座谈会,充分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图强,健康成长。
3.把勤工助学与“三自”教育结合。扩大勤工俭学技术岗位的用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开展勤工助学交流研讨和实践体验活动,搭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开展勤工助学评优树先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立、自强意识。
(四)搭建“四个平台”
1.爱心银行,搭建道德浸润平台。“善行存折”实时记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所做的爱心善举:定期去敬老院义工服务;利用所学之长帮扶困难儿童完成学业;走进“憨兜家园”帮助特殊儿童;服务社区,借助实验普及科学知识;坚持手工义卖;等等。这些爱心善举可以在社会中传递爱心和正能量,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一点一滴地积累中得到提升。
2.爱心课堂,搭建能力拓展平台。“爱心课堂”定期开展知识技能培训、体验教育活动、团队素质拓展等,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格培育和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同时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专升本”“教师招考”“教师资格考试”等政策解读和集训活动,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3.师爱行动,搭建精神激励平台。“师爱助学”行动旨在发动全体教师,关注“特殊困难大学生”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发展,施以帮扶。“救孤帮残助危”专项救助活动,系列资助“十佳”评比表彰活动,一线教师均参与到提名、评选及结对帮扶全过程,并且通过召开“成长沙龙”和“发展性资助论坛”,教师的关爱在给予学生精神激励的同时,把这份师爱也传承给了未来的教师们。
4.爱心在线,搭建心理援助平台。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心理需求,我们专门设立了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定时推送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内心充满阳光。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专题咨询,学生可以在相应时段找教师实时咨询;开设“一对一”热线,力求及时、专业地为特殊学生解忧解难。
五、结语
现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不满足于经济上的帮扶和生活上的关爱,他们更渴望获得在能力和发展上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发展性资助”走进学生的日常教育,为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发展指导,搭建更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发展平台,这需要更多指导教师的参与、学生互助团队的打造,以及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扎实推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发展”上的精准帮扶,促使他们的道德品质、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构筑个体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Z].2014.
[2]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人民日报,2016-01-27.
[3]全国资助管理中心.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2018.
[4]王嘉毅.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5]孟照海.教育扶貧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条件——国际经验与本土思考[J].教育研究,2016(11):47-53.
[6]郭冬梅.高职院校以学生社团为平台深化资助育人工作的再思考[J].高教学刊,2018(19):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