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评价与优化策略
2021-03-15龚倡姜卫兵黄沁铭何兰宋居宇魏家星
龚倡 姜卫兵 黄沁铭 何兰 宋居宇 魏家星
摘要:基于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实地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产业发展、景观营造、文化表达、环境改善4个层面构建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并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0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的建设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目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打造特色产业、构建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环境品质,立足地域文化、强化系列表達,重视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模式等4点优化策略。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苏南地区;特色田园乡村;调研评价;优化策略;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013-07
作者简介:龚倡(1994—),女,河北晋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景观评价与规划设计。E-mail:gongchang828@126.com。
通信作者:姜卫兵,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E-mail:weibingj@njau.edu.cn。
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制定了乡村振兴“三步走”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努力全面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村富的美好蓝图[1]。2017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打造乡村振兴的江苏样板。3年的时间里,全省共申报立项136个建设试点村庄,其中19个已完成验收,初具规模。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近年来江苏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与路径选择,同时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积极举措[2]。由于发展尚在起步阶段,目前学术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内涵[3]、形成机制[2,4]、规划策略[5-8]等方面,而关于特色田园乡村综合评价的研究仍为空白。苏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乡村建设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其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有着示范和启示作用。因此,笔者以江苏省苏南地区10处特色田园乡村为例,通过实地观察、走访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所选案例进行细化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开发建设提出优化提升策略。旨在丰富特色田园乡村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开发、改造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正确方向。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市,西连安徽省,南接浙江省,由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镇江市5个市组成。苏南面积约为江苏省总面积的3/10,城镇人口占比已超过当地人口的75%。苏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了53956.76亿元。它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1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个国家级5A级景区。目前,苏南地区共有6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其中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等11个村庄已通过建设验收,获得正式命名,成为首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本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从中选取了10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包括南京市4个、常州市3个、苏州市3个)作为典型的调研案例进行研究。所选案例基本信息和区位分布见图1、表1。从样本来看,各村庄在区位、规模、地貌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已基本涵盖了江苏省苏南地区所有特色田园乡村的类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实地踏查、资料收集,其中包括《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政府官网资源。
2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多指标元素分析,实现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9]。本研究采用此方法构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的选定
本研究在充分了解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特色、田园、乡村的3项内涵以及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6点目标,结合实地现状调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初步拟定评价指标。并通过征求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补充,最终确定产业发展、景观营造、文化表达、环境改善4项项目层指标,9项要素层指标和37项因子层指标(表2)。
2.2指标权重的确立
2.2.1构造判断矩阵
基于最终计算得到的综合评价分值,运用模糊分析法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果进行评判,通过参考国内分类标准确定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评价的4个等级,分别为Ⅰ级(>80%)、Ⅱ级(>70%~80%)、Ⅲ级(>60%~70%)、Ⅳ级(≤60%)(表4)。评价结果的分级能更加形象地反映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发展区位背景相似的乡村之间的横向对比,便于对各乡村优弱势项目进行客观的研究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权重结果分析
根据权重分配结果,评价体系中项目层权重值排序为产业发展(0.3620)>景观营造(0.3264)>环境改善(0.1632)>文化表达(0.1485)。其中产业发展要素层权重排序为农业产业(0.2172)>文旅产业(0.1448);景观营造要素层权重排序为聚落景观(0.1343)>生态景观(0.1070)>田园景观(0.0851);文化表达要素层权重排序为物质文化(0.0891)>精神文化(0.0594);环境改善要素层权重排序为村容优化(0.0979)>环保设施(0.0653)。
权重的分配结果符合特色田园乡村的基本内涵与要求,对于特色田园乡村而言,产业发展是其建设的首要目标与基础,处于优先位置;景观营造、环境改善、文化表达是建设中的重点任务及方向,同样十分重要。
3.2实证分析——以苏南地区为例
结合评价指标和权重结果,对苏南地区10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打分并划定分类等级(表5、表6)。可以看出,现阶段乡村建设效果均已合格,所有案例项目综合得分均达到3分以上,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徐家院村(4.27)、塘马村(4.10)、礼诗圩村(4.00)、北华翔村(3.87)、牛马塘村(3.86)、垄上村(3.76)、黄墅村(3.74)、三株浜村(3.74)、观音殿村(3.67)、小茅山脚村(3.25)。整体来看,10个选调案例村庄总体建设水平较好,也各有亮点和不足。
3.2.1建设水平较高(Ⅰ类)特色田园乡村项目
Ⅰ类特色田园乡村包括徐家院村、塘马村和礼诗圩村。徐家院村在4个层面上发展相对均衡,综合得分在4分以上,综合水平最高。塘马村在文化表达、产业发展方面表现突出,景观营造、环境改善稍有不足。礼诗圩村整体建设水平较高,尤其产业上成效最优,以水八仙特色产业为基础,推进农旅融合,但村庄部分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绿化面积较少,故景观营造方面得分稍低。通过对比后发现三者共同优势表现为(1)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产品研发类型较多,产业融合程度较高;(2)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乡村景观特色突出,公共服务水平较高;(3)乡土风情气息浓郁,文化特色挖掘充分,传承发展模式新颖。
3.2.2建设水平中等(Ⅱ类)特色田园乡村项目
Ⅱ类特色田园乡村为北华翔村、牛马塘村、黄墅村、三株浜村、垄上村、观音殿村。从指标得分中可以看出,北华翔村与牛马塘村较为相似,分别以独具地域特色的腊肉和山芋作为优势产业,产业发展项得分较高。但这2个村仍有部分项目正在建设完善中,因此影响了最终评价分数。黄墅村环境改善方面存在不足,水体、街道的卫生质量有待提升、闲置空间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株浜村与垄上村在得分上较为接近,2个村村容景致优美,设施配套齐全,有各自的农业主导产业但特色挖掘不足,文化彰显较少。观音殿文旅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项目体验丰富,但农业产业较为薄弱,加之原住民大部分搬迁,乡村原有的特色流失,发展相对商业化。
3.2.3建设水平一般(Ⅲ类)特色田园乡村项目
小茅山脚村属于Ⅲ类特色田园乡村,从分数上看已基本达到建设要求,但较于前者分数略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小茅山脚村生态资源禀赋好,地理位置優越,周边旅游景区众多,目前建设重心在景观营造和环境改善上,成效显著。而村域的产业、文化特色一般,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庆典活动较少,存在明显短板,今后需加强完善这2个方面的规划内容。
3.3问题分析
从评价结果来看,所选案例项目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突出。部分村庄忽视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作用,将产业规划的重心转移到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于依靠外来机遇及社会资本,乡村发展模式存在局限。如小茅山脚村虽拥有茶、竹产业,但在产品开发、品牌塑造、产业融合方面做得不够。观音殿村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相对薄弱,且乡村田园景观的原真性与自然性体现不足。(2)景观与环境管理维护不到位。部分村庄缺乏对基础设施、历史遗存物品的保护管理,如北华翔村的机耕路面破损比较严重,村庄外围河道原驳岸坍塌,存在安全隐患。黄墅村里尺桥周围杂草丛生,石板破损残缺,保护现状堪忧。(3)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部分村庄民俗文化活动、文化空间载体较少,对乡村本土文化的重视有待提高。(4)乡村发展模式不成熟,缺少专业人才。乡村治理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4对策建议
根据评价指标问题分析以及现场调研民意反馈,提出以下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旨在平衡乡村区域发展,挖掘乡村经济价值,提高乡村环境水准,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人才培养,推进特色田园乡村经济-自然-文化-社会的耦合发展。
4.1打造特色产业,构建产业体系
立足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1)甄选特征明显、潜力巨大的特色资源,针对市场需求,运用科学先进的技术与理论,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有优势、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系列标志品牌。(2)加大特色产业培育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尤其要加大对贫困村的倾斜力度,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与扶贫攻坚任务相结合,激活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3)进行区域协调、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发展侧重点,强调差异化发展,防止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
推进产业融合,助力产业兴旺。要做到以乡村农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产业为重点,大力培植多元化、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创新和健全融合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发农业非传统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条横向、纵向延伸和农民增收,助力产业兴旺,增加乡村发展活力。
4.2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环境品质
修复自然生态,营造宜人环境。水是生命之源,林是生态之基,打造水清岸绿的乡村生态环境尤为重要。首先加强水系贯通,优化整合乡村水域资源,构建完整性、多层次的水网格局,并建立水域空间保护管理机制,形成完善配套的水务规划体系。其次,重视古树名木及天然生态林的保护,扎实推进乡村绿化。将村庄周围,道路、河流两侧作为绿化重点,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风景林与经济林进行多样搭配。同时加强乡村庭院绿化,打造微田园景观[5]。
提升功能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保留价值丰富、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对风貌不协调、功能缺失、存在损坏的闲置建筑及厂房进行改造,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建及翻建建筑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乡村的乡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此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及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民意愿和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分类统筹、分级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避免设施建设的浪费。加强公共设施长效运营管理,培养村民生活习惯及自觉意识。
4.3立足地域文化,强化系列表达
重塑文化空间,深化文化内涵。(1)改造日常生活文化空间,增加文化设施及文化小品景观。更新传统文化节事空间,保护修缮历史文化资源,延续空间功能。植入民间艺术展演空间,满足村民日常文娱活动需求。(2)建立文化空间使用情况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推动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的提升,从资源分割向资源整合的提升,从自建自评向达标验收的提升,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3)拓宽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范围,拟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保护与开发并举,发挥其最大文化价值。(4)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将文化与产业发展及乡村整体风貌塑造联系起来,提升其产出效能。
传承活态文化,发掘人文精神。(1)建立人才队伍体系,培养民间传承人。优化传承环境,保障传承人基本经济收入,提高其社会声望和地位[10]。(2)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创新,定期组织传承人培训,吸收借鉴现代新思想。(3)创新传承形式,可借助网络、电视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挖掘和包装,吸纳大众互动参与的欲望。
4.4重视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模式
拓宽引进渠道,改善创业环境。(1)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开设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普及先进农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构建良好的人才培養环境。(2)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其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3)研究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返乡下乡青年务农创业。鼓励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创业团队[11],并通过实施创业资金补助、减少农村创业审批事项等政策措施给予帮助扶持。
实现多元共治,保证农民利益。乡村建设应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前提,着眼于统筹政府、市场、村民三大主体的积极性,促进营建主体的多样化,使外力推动与内生发展相结合,形成多元主体下的共建共享循环模式[12],使得各主体都能长期受益。此外,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发挥乡贤的文明风尚引领作用,通过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真正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5结论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首次从产业发展、景观营造、文化表达、环境改善4个方面构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并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0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进行评价。综合来看,所有案例村庄均达到建设标准,但建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徐家院村等3个村为Ⅰ类水平,表现良好;北华翔村等6个村达到Ⅱ类水平,基本达标;小茅山脚村为Ⅲ类水平,有待提高。针对现存问题从打造特色产业、构建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环境品质,立足地域文化、强化系列表达,重视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模式4个方面提升建议。
特色田园乡村模式推行至今已有3年,及时进行调研和评价,对推动乡村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示范作用十分必要,对完善其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有重要意义。但鉴于乡村评价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目前的评价过程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待今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评价指标、精化与规范研究数据,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与准确。
参考文献:
[1]赵毅,许珊珊,黄丽君.刍议江苏乡村振兴路径的差异化和特色化[J].规划师,2019,35(14):88-94.
[2]丁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495-505.
[3]汪晓春,张伟.浅议特色田园乡村内涵、背景及特点[J].小城镇建设,2018,36(10):5-12.
[4]陈雪.浅析苏州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现状及培育经验: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2066-2075.
[5]王晶晶.乡村振兴背景下盐城特色田园乡村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探究[J].南方农机,2019,50(20):57-58,199.
[6]彭锐,杨新海,芮勇.“陪伴式”乡村规划与实践——以苏州市树山村特色田园乡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10):27-33.
[7]刘晓宇.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8.
[8]刘松鹃,杨忠伟,杨玉坤,等.田园综合体目标导向下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升级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317-321.
[9]刘继志.天津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效益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0):256-261.
[10]张媛.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
[11]赵云鹏.构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正当时[J].中国农村金融,2017(2):36-37.
[12]陈莹.苏南“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