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如何有效改善“拖音”现象
2021-03-15周晴
周晴
素质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小学语文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阅读教学也是最直接的能够掌握书面语言教学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本文就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学低段朗读中的一些现状和围绕目前的学情做出的一些策略进行阐述。
一、小学语文朗读的要求和状况
1.朗读的要求。对于语文这种语言类的学科在朗读时我们通常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流利的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文章。朗读的要求也在小学的各个年级阶段都有不同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感情的阅读。阅读时能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所学习的文章内容。
2.小学语文朗读的状况。目前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教材课文的教学,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会忽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总体阅读水平不高,课上老师留的时间根本不够学生完成阅读。小学生对于阅读没有兴趣,小学生一般比较好动,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学生很少,同时大多数学生阅读过后也并不理解文章的内容。最突出的一个阅读问题是,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多是拖拖拉拉,显得不利落。其实这一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齐”,拖音可以让全班都读得很齐,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其次就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读得太快脑子就跟不上节奏。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的策略
1.定课文的感情基调。朗读之前一定要对读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每次学课文之前,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是抗战的场景,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应该是激动的,那么在朗读前确定了这种感情基调才能更好地朗读,带着对强敌的毫不畏惧,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样,一入课文,学生就明白这篇课文朗读时的基调是什么了。读课文的基调定准了,朗读的指导就有了初步的效果。
2.依据教材,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朗读是指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强烈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来展现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一些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比较肤浅,所以,阅读时难免会有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对学生进行一些朗读技巧的训练,如:语音的轻重、语句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及停顿的处理等,但这些技巧都需要在学生了解之后才能进行训练。让学生慢慢感悟到读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技巧,只有在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后,才能逐步提高朗读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教学《怀念母亲》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与怀念母亲的故事。作者在怀念时说道: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樣,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在朗读过程中,语气应该是难过伤感的,对于上面的“酸酸的,甜蜜的”等词一定要理解他们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阅读技巧。
3.读中创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读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朗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句话,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读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不同体会的朗读,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文章,展示富有个性的色彩朗读。
4.教师鼓励。新教材需要认识的字比较多,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学生认字慢、遗忘快,于是,一些学生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学生惧怕朗读,从这些学生的基础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阅读是关键的一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语文各方面的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魅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