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你自己的标题
2021-03-15达伦·波克陈荣生/译
〔澳大利亚〕达伦·波克 陈荣生/译
不要只通过报纸上的标题来看世界,而是要通过我周围的人来看世界的。
有时候,我想让这些事情停止。比如谈论新冠病毒、掠夺、暴行。我迷失了。
我开始相信这种“新常态”就是真实的生活。
后来,我遇到一位87岁的老人,他说自己患过小儿麻痹症、白喉,参加过一些抗议活动,但仍对生活充满憧憬。
当我说2020年对他来说一定特别具有挑战性时,他似乎很惊讶。
“不。”他慢慢地说,眼睛直盯着我。
“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不要只通過报纸上的标题来看世界,我是通过我周围的人来看世界的。我是带着我们应当博爱的意识来看这个世界的。所以,我只选择书写自己的标题:《今天丈夫爱妻子》《家人放下一切来到祖母的床边》。”
他又拍拍我的手说:“《老人交了新朋友》。”
他的话与我的忧虑发生了冲撞,把我从一直紧紧捆着我的绳索中解脱了出来。
忧虑漂走了。
而留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精神,它帮助我以一种新的方式来书写我自己的标题。
(北方摘自《读者》2020年第20期)
曲径通幽,妙不可言。
启思顿悟,思考空间。
这有什么用?
曾昭安
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长期潜心研究电学和磁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定律;又发现了电解定律……他是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
法拉第的发现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一次,他应邀做关于电磁感应理论的演讲。结束后,一个无知而又傲慢的贵妇人当众有意挖苦他:“尊敬的教授先生,您的口才实在令人佩服,可您讲的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一点也不气恼,反而诙谐地反问道:“夫人,您能预言刚生下来的孩子有什么作用吗?”
贵妇人无言以对。
伯林是英国有名的哲学家,有人敬畏地问他:“您认为现代性的特征是什么?”
柏林说:“根本没这玩意儿,什么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都是任意武断的概念。”
那人又问:“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伯林没有正面回答那人的怪问,只是讲了个故事——有个教哲学的老师给学生上第一课:“将来你们当中有人要当律师,有人要当官员,有人要当士兵……我说的东西,对于你们要训练的技能,不管在哪方面都没有丝毫用处。但有一点可以向你们保证,上完这个课,你们总能看清人们什么时候在胡说八道。”
曲径通幽,妙不可言。无知的提问者听出了哲学家所讲故事的弦外之音,脸“唰”地红了。
有个学生向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请教逻辑学有什么用。爱因斯坦问他:“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去,一个满脸烟灰,一个干干净净,你认为哪一个该去洗澡?”
“当然是脏的那个。”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不对。脏的那个看见对方干干净净,以为自己也不会脏,哪里会去洗澡?”
学生笑了,同时顿悟。
(北方摘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4期)
其实,那个斑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灵魂
可以跳出眼前这个小小居室,翱翔于如此辽阔的世界。
蜗牛或玫瑰花瓣
周春梅
雪白的墙上有一个暗黑色的斑点,你会怎么处理?
大约100年前的冬天,英国的一个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壁炉里黄色的火光照在书页上,壁炉上的圆形玻璃缸里插着3朵菊花。一个女人喝完了下午茶,沉浸在悠闲宁静的心境里,视线无意中沿着壁炉上移,看到雪白的墙壁上有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的小小印迹。
这个女人并未像一般主妇般急于擦拭掉这个斑点。她手上的烟刚点燃,在缭绕升腾的烟雾里,她开始浮想联翩——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就此诞生。英国作家伍尔夫这篇最为人熟知的小说,大概就源于她的浮生半日之冥想。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一枚钉子,还是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或是木块上的一个裂纹?作者的联想富有历史感和诗意,也不乏对现实的嘲讽和反思:由木块上的裂纹,伍尔夫想起了木头的生成,想起了树如何在草地上、森林里、小河边自在地生长,长了许多年,一点没有注意到我们。这里也许暗含着对人类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嘲讽?波兰诗人辛波斯卡在《植物的沉默》中,取了同样独特、谦卑的视角:“我知道叶子、花瓣、核仁、球果和茎干为何物,也知道你们在四月和十二月会发生什么事。虽然我的好奇未获回报,我仍乐于为你们其中一些弯腰屈身,为另外一些伸长脖子。”这样的好奇不可能获得植物直接的回应,上天却自有回报,我们看到伍尔夫有如神助的文字:“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还有什么样的文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青翠欲滴”?
她还想象小昆虫在树皮的褶皱上吃力地爬过去,或者在树叶搭成的薄薄的绿色天篷上面晒太阳,它们红宝石般的眼睛直盯着前方,这时候它们的脚会感觉到多么寒冷啊……神奇美丽的自然、敏感善良的心灵、精准生动的表达,当我们用心阅读和感受时,这些美也融入了我们的灵魂。当一棵树的生命在自然界结束后,伍尔夫想象它还有一百万条坚毅而清醒的生命分散在世界上:“有的在卧室里,有的在船上,有的在人行道上,还有的变成了房间的护壁板……这棵树勾起了许许多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就这样,作家从遥远的一棵树又回到了眼前的房间、“我”的冥想。
墙上的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
小说结尾揭晓的谜底也许会让人失望:竟然是一只蜗牛!
(北方摘自《读者·校园版》 2020年第15期)
浪漫不死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高三(7)班
陈 悦
“栽种植物的人很少能感觉到他的植物的庄严,他只看见他量谷子的箩筐和他的货车。”苇岸在《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中如此写道。
何为浪漫?
伍尔夫由蜗牛到玫瑰花瓣的无意识幻想是浪漫,尼采在热那亚感受到的如孩子般天真和伤感的风是浪漫,圣埃克苏佩里塑造的玫瑰星球是浪漫……思绪所及之处,激起生命遥远的回响。天马行空的想象后带来的欢愉,我愿将其称为浪漫。
黑夜的深沉,却牵扯出无数显出灵魂之深的哲思,由此开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这正如刘瑜笔下的Alice,里面装着人们最纤细、最缤纷的想象力。那些人类足迹无法抵达的峰峦或深海,由渺远的绮思替你去征服;那些浩浩茫茫的星河与日月,由瑰丽的想象代你去见证。你当然可以驳斥而称其为一种空想,然而最可怕的是当代人似乎被什么剥夺了深度思考和幻想的能力,而永久封存了寻找精神伊甸园的自由。于是,栽种植物的人沦为农民,律师成了一本法律书,水手成了一根绳子。现代人本该与生俱来的浪漫天赋正在被终将灰飞烟灭的纸币寂寞地捆绑,可悲的是竟有人引以为傲。
一百多年前的那个主妇透过墙上的斑点,看到了树、河流、唐斯、《惠特克年鉴》,还有那些在原野上盛开的水仙花。为自然的生命和灵魂的浪漫俯身思考固然需要时间,然而多数时候我们也决计不是缺少时间,只是带有报复性地恶狠狠地占满了除了用在进取和奋斗以外的时间。在这样的功利思想驱使下,我们放弃了为灵魂申辩的机会,而主动将浪漫主义逼至濒危的境地。
难道浪漫主义终将成为绝唱吗?
浪漫不会死去,只是时代再难孕育出下一个伍尔夫,下一个普鲁斯特,下一个对着斑点望见迷人旷野的幻想家,下一个在一个人的房间里构造自己的寂寞方舟的造梦师。
别让玫瑰花瓣枯萎。除了金钱、利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疲累的生活、跳不出的两点一线,我们眼里也该有山的沉默、水的跳脱、植物的庄严、天空的寂寞。在玫瑰花瓣落地之前接住它,继而带着些微的惊奇闯进伊甸园,这才是灵魂的天性。
我们缺少简单的生活和复杂的思考这种精神品质,我们也同样善于反省和拯救自我。
柴米油盐是生活的本质,但脱离五谷和轮回的束缚,足以成为很多人平庸生活里对精彩的一点渴望和念想。
“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这短暂的对灵魂的放逐,将成为我们为自己保留的最后一点浪漫。
(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本期46页《蜗牛或玫瑰花瓣》 指导教师/钱湘健)
因为我们永不止息地
思考并求索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高三(7)班
顾梦颖
“我没有杀人,我只是负责按钮。”当阿道夫·艾克曼作为纳粹战犯接受审判时,“服从命令”这独属于军人箴言的四个字成为屠杀的理由,轻易地收割无以计数的犹太生灵,令人唇齿生寒。而被阿道夫代表的,所有被纳粹德国洗脑变成恶的参与者的人们——运送犹太人的卡车司机,传递名单的文职秘书,因为血浆崩离心有不忍而改用毒气的军官……却好像并未被所做之事的道德性质所震撼,仿佛消解了自己的思想,放弃了个人的判断能力,对下达的指令无条件地服从。
他们和伍尔夫一样看见了墙上的蜗牛,却只是看着它的阴影逐渐隔离天日,保持无知,以安顿自己的心灵。“没有一滴雨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即使有良心不安的时刻,或是追究罪责的时刻,他们亦可以用角色开脱罪行,我不再是“我”,只是狂兽无数触角中的一个,可以从恶如崩,抗拒内心的判断,拒绝承担责任。
然而他们都误解了人类的自由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正如萨特所指,自由是人本质性的根本特点。这个根本特点在于,如果人们强烈地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即使在监狱,都会有很大的方向。
而21世纪的我们,没有在混沌时被教育屠杀,不会接受如《美丽新世界》福特纪元时期的睡梦教育,让我们在睡眼惺忪时喃喃:只要是为了祖国;我们见证了科学史文艺史的蓬勃发展,我们目睹了人类思想的前瞻性与智慧的一脉相传被淋漓地写入独属于人类的壮阔历史之中,我们浸渍于其中,深深臣服于自己所创造的文明而热泪盈眶。
倘若现世的我们成为了这个卡车司机,我们能否将视界从“运送一车人到目的地”深邃到“运送这一车人是送他们去死”,乃至更跳脱一层,“运送这车人去死,是我在参与一项残忍的屠杀”?作为后人,我们能不能敏锐地感知到良心的不安,身处一望无际的罪恶链条上却能看到更广阔的图景?我们会不会停下来想一想事情的本末善恶的逻辑?
当我们立足世界,去承受那些属于我们的使命时,每一个人无疑都被赋上时代的烙印。直至那时,你是否已经摆脱惯性的阴影,从浑噩不经审视的生活态度中惊醒?在密集信息席卷焦虑而来的时刻,选定自己看世界的端口,又能否更进一步地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良知,在强大的洪流面前任尔东西,去看见蜗牛背后运转的法则,去守望从中折射的美好愿景;去拨云见日,去见得月明,去探究善美,去触碰真谛,去多思考一步?
1789年,法国街头一间面包店,一名妇女带出没有面包的消息。由是,法国大革命全面爆发。一句话,便使法国的整个政治制度产生了一个颠覆性的影响。个体之于世界的改变微乎其微,但如果我们愿意为了蜗牛背后的宏图做出某种不妥协的态度,影响了一些人,引领着一群人,并将交接棒传递给下一程,或许这个世界會因此改变,人类终将得以窥略圆满的甘泽。
因为我们永不止息地思考并求索。我们会像鲁迅所写的那样,“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本期 页《蜗牛或玫瑰花瓣》 指导教师/钱湘健)
编辑/ 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