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2021-03-15李俊聪
□ 李俊聪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重要的水陆运输转换枢纽。现代化港口的建设发展可为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规模升级与效能突破提供更强的支撑,而航道则成为船舶进出港口完成各类海运作业的“大动脉”。坚持将深水航道作为重要纽带,有效调整港口布局,持续优化港口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利用港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1 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现实要求
区域经济应作为一个描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化地理概念,主要指在某个特定区域范围内,影响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在彼此作用中形成的经济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涉及社会、自然、政策、技术等不同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评价和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协调情况、结构布局与实际效益的配套情况等。在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建设是影响和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
现代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等方式展现高速度、网络化、全方位、高效益等特点。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交通运输在其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一要在宏观层面保障特点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经济要素的有效流通与优化;二要能够为区域内外部的不同优势资源的互补以及配置提供强有力的优化调节,借助高效的调节持续削弱或清除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状态,打造协调化共同发展格局;三要能够为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供动能,整合更多的物资资源、技术资源、先进理念与模式,打通合作交流渠道,消除分化和隔阂,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四要能够带动由交通系统所贯通和连接的沿线区域经济实现更积极的发展,聚集更多催化要素,为沿线地区注入更大的发展动力。
在微观层面,要主动提升区域内各企业的组织、建设、经营效率,壮大物流体系,提高企业对材料的采购便利性,增强企业对产品的营销输出效率,让企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决策更快向成果落地转化,持续提升企业增值,控制并降低企业的成本消耗,最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解析
2.1 港口深水航道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港口现代化能力增强,深水航道等级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和材料等需求供应链的节点功能更加明显。港口深水航道的建设拓展了地区之间的交易范围,延伸了地区协作半径,刺激地区之间的经济循环参与,为地区生产力的壮大提供了更多机遇,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港口深水航道的要素间作用促进港口城市的发展
港口深水航道的规模与功能的壮大,是保障港口深水航道被深度高效应用的前提。港口深水航道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区位优势,使得港口城市对水运交通枢纽的利用经验更加丰富,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积聚了更丰富的生产力要素,人口规模增大,人才比例相应增加,科技文化活动频繁。港口城市的基础建设在新的需求驱动下加快进度,并同时吸收到更多的建设投资,从而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大发展。
2.3 港口深水航道催生新的区域经济形态
随着港口的现代化建设,港口的规划布局使得周边区域的产业向其靠拢,港口进一步释放出其强大的生产资源聚集作用。如今,不少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逐渐转向海洋,港口的存在让港口经济具有产生和发展的潜力,市场经济随着港口的集散效应得到快速发展,并积累了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的发展优势,孕育并产生了新经济形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动能。
2.4 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关联紧密且相互促进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港口深水航道的服务功能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围绕港口深水航道布局衍生的港口经济需要以区域经济为依托,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要求港口深水航道应始终成为贸易物流链路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发展的。
3 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适应性是用于研究主体对象与周边环境等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概念,对适应性的测度一般应使用差异度或者适应度来研究,差异度指的是不同因素之间出现背离的程度,而适应度指的是不同因素之间彼此协调的程度。对于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本文认为可选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指标展开研究。主要分析思路是:按照特定地区GDP与港口货物吞吐规模的相关数据组织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关联性后确定该地区GDP的预期增值,预测港口货物吞吐规模,并预测港口深水航道沿线港口的货物吞吐规模,与深水航道的实际货运规模进行比较后,若实际货运规模高于预测货物吞吐规模,则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典型的适应度;若实际货运规模低于预测货物吞吐规模,则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具有适应性[2]。
以国内某港口为例,选用2000—2019年时间区间内的该港口所在省的GDP作为被解析变量(见表1),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就业人力资源规模、港口货物吞吐规模、科技水平(以专利实际授权数量为代表)作为解析变量展开研究分析(见表2)。
表1 2000—2019年某省GDP统计
表2 2000—2019年某港口货物吞吐规模统计
在构建必要的线性回归数据模型后,经过拟合优度检验完成模型修正,得到最优模型。并利用最优模型研究得到相关研究结论:
(1)该港口深水航道的货物吞吐规模与所在省份的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典型的适应度。港口深水航道的货物吞吐规模每提高1%,所在省的区域经济平均增3.4%。可见,该港口深水航道的发展能够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2)该港口深水航道经济作为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其服务就业人力资源与港口的货物吞吐规模之间具有相关性。目前看,港口的物流服务人数在持续增加,从而带动了周边区域经济考核指标的增长,两者的适应性表现较为明显。
我国各港口建设深水船舶泊位的力度显著增快,不断提升港口深水航道的通过能力。港口深水航道的建设正在持续优化港口布局、整合港口资源的基础上,扩大港口物流支撑体系,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等方面发挥着战略作用,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之间保持着良好的适应性[3]。
4 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4.1 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港口深水航道具有特殊地理优势,因此是水路运输链路的重要节点。各港口应采取科学手段调整和优化产业链,并对港口地区的资源实施统筹配置,细化资源要素,促进价值增值。
4.2 增强市场需求预判
要扩大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应保持对市场动态变化的科学把握,增强需求预判,要能让港口深水航道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4.3 扩大科学技术投入
现代化的港口深水航道建设发展必须要投入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应在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实现自主专利研发水平再提升。同时也应客观对待国际先进技术,合理引入,丰富国内港口航运类型,不断提升港口深水航道的运输力。
4.4 优化港口服务管理
港口深水航道的水运通航服务,需要相关企业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对服务管理的理念模式及方法不断调整。要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素质等综合素质培育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有力提升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5 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保持较合理的适应性,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深水航道要主动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挖掘缺陷与不足并积极将其完善,保持科学规划与统筹布局,确保港口深水航道与区域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