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病又至“多事之冬” 患者要警惕“隐匿型”心肌缺血

2021-03-15撰稿赵非一

自我保健 2021年1期
关键词:供血硬化心绞痛

撰稿·赵非一

指导专家·徐培杰(上海徐氏医疗门诊部负责人、主治医师)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其中也包括心肌缺血。上海徐氏医疗门诊部负责人徐培杰主治医师表示,这个时候值得担心的不只那些平时就有心慌、胸闷症状的老年人,还包括一些平时没有症状,但实际上有心肌缺血的四五十岁的人,因为这些人的现实处境可能相比有心血管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加危险。

为什么冬季心肌缺血容易高发

所谓“心肌缺血”,其实就是指冠状动脉的供血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那么,怎么会发生心肌缺血的呢?其实是因心肌的氧供应和氧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类似,冬季也是心肌缺血的高发期。这和寒冷刺激有关系。低温会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提高了心肌耗氧量。寒冷还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让人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甚至急性心血管事件。在低温状态下,为了保持自身的温度,血管会生理性地收缩,这也会诱发血压突然升高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所以,此时是心肌缺血患者的“多事之秋”。

最典型症状是运动中的心前区疼痛

临床上,心肌缺血患者的个体化差异非常明显。其中,心肌缺血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运动过程中的心前区不适、疼痛,往往在运动停止后可自行缓解。心前区不适可具体表现为患者感到憋闷、紧缩感等,疼痛性质为压榨样疼痛,因此叫作“心绞痛”,有时候患者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有些特殊类型心绞痛,疼痛还可能波及上至下颌、下至上腹部,左侧可包括左肩、左上肢小拇指一侧的广大的范围。所以有部分的牙痛、胃痛、颈部不适的情况也不能忽视心脏的问题。除了上述的典型症状外,心肌缺血患者的其他常见症状还包括心律失常、呼吸困难、胸痛并向其他部位放射等。严重的心肌缺血还可伴有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表现出心脏和全身的各种伴随症状。

不过,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心肌缺血患者不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且个人感觉良好。这种隐匿性的心肌缺血更加危险。隐匿性的心肌缺血多发于四五十岁的人身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心血管代偿能力较差,侧支循环不如老年人。一旦发生急性血管闭塞,心肌会迅速发生坏死,引发心搏骤停,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而且,四五十岁的人由于没有症状来“提醒自己”,容易会像从前那样从事超负荷的工作或锻炼,同时没有任何治疗措施,这给心血管疾病突发带来更多可能。

“三高”人群易导致心肌缺血

众所周知,“三高”一般是指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这三类人群极易发展为冠心病或心肌缺血性疾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也包括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血管管腔会狭窄、甚至闭塞,血管壁上的斑块可能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病变血管供血的心肌就会缺血,甚至损伤坏死,发生心肌梗死。

具体来说,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可以引起心肌肥厚,肥厚的心肌需要供血增多,引起心肌缺血,还易引起心律失常,比如房颤合并快速心室率时心脏也会缺血;高血糖时的高渗(浓度)改变会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还会引起继发的血脂代谢紊乱;高血脂除了胆固醇等能在血管壁上沉积外,也会引起血管内膜的炎症、损伤等,这些都会损伤血管,使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改变。所以一般来说,“三高”发展到后期,多半会导致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否可以逆转

轻度的心肌缺血是可逆的,但还是要追溯具体的病因。如果是一些可逆的病因,例如精神紧张或者劳累后诱发的心肌供血不足而出现临床症状,有时经过休息或缓解压力后可好转;又比如是贫血导致的心肌缺血,如果短期内贫血得到改善,那么心肌缺血也会改善。

但是,若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或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旦诊断有心肌缺血,往往会越来越严重,不经治疗无法自行好转,必须通过饮食还有药物来控制,且需要长期用药治疗。

临床上,心肌缺血病人常用的药物包括:1、硝酸酯类药物,即主要通过扩张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室壁张力而减低心肌耗氧,通过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而改善心肌供血;2、抗血小板药物,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为冠心病防治的必备药物;3、他汀类药物,在多个层面给冠心病患者提供保护;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耗氧,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此外,传统中药主要包括活血化瘀和芳香温通两大类,其功效是对抗凝集的血小板,扫除血液中的“垃圾”使之无法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猜你喜欢

供血硬化心绞痛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胸主动脉供血与腹主动脉供血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心绞痛
辣语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