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维稳工作体系探索*
2021-03-15吴长菲
魏 彬 吴长菲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云南昆明 650051)
我国2003年公布、2011年修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emergent events of public health)是指突然发生,造成、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传染病暴发、流行是高校较常见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2]高校应对此类重大疫情的维稳工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从南到北波及了26个省市,内地病人5327例,死亡348例,全国多所高校采取了停课、封闭等措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自2019年12月8日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现,到1月20日疫情全面爆发再到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充分认识应对重大疫情的维稳工作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维稳工作体系在维护高校、社会稳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下国家对人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阵地,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安全稳定工作不仅是广大师生群体健康学习、生活、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3]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高校规模已经变得十分庞大。从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看,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4]因此,在应对重大疫情面前,具有庞大规模的高校如何做到守好阵地防控疫情蔓延的工作非常关键。
二、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维稳工作的模式探析
高校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应对重大疫情的维稳工作作为一种组织危机,其预防、产生、发展必然遵循组织危机的规律。所以,本文对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维稳工作的模式探析结合薛澜关于组织危机管理中运用的“三阶段模型”,将工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宏观角度划分为“事前防患预警阶段、事中方案启动阶段、事后维护总结阶段”的全方位动态过程。[5]
图1 高校维稳工作体系构建模型
(一)事前防患预警阶段
1.加强入学教育五大主题内容
入学教育是大一新生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堂课,目的在于帮助其尽快完成从多方管制的高中到自我管理的大学的角色转变,为今后的个人成长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在首因效应作用下学生接受的入学教育内容将是大学期间最鲜明、最牢固的,将“生命教育、规则教育、时代使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五大主题内容融入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并使之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维护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思想和心理基础、确保疫情到来时学生能够主动配合学校信息搜集是很有必要的。在新时代以生命教育、规则教育为基础,以感恩教育升华至时代使命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采取榜样事迹宣讲、实地参观学习、经典案例解说、网络作品创作等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强五大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明确重要地位,是一项关系高校稳定、学生自我保护的长期性教育工作。
2.构建无障碍信息网络
高校应秉承“公开、透明、理智”的原则,实时向学生发布真实的事件动态及缘由,第一时间提醒学生获取可信信息的渠道,提前建立不实信息防火墙,管理好宣传舆论平台,做好网络引导、监控与管理工作,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允许合法言论及信息分享,从而避免不法势力歪曲事实拉拢学生;组建一支以“班委、信息员、党员同志、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师生为成员的高效、快速的维稳信息队伍,建立一个以“学校、学院、学生社区、学生家长”互动交流的四位一体信息网络,运用“微博、QQ群、微信、抖音、易班”等新媒体,将“维稳人人有责”这一概念深入到全体师生的生活、学习中去,达到“消息准、传播快、覆盖广”的无障碍信息交流。
3.建设重大疫情预警机制
建设预警机制是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一项重要基础防范工作,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体系,本文不做深入的研究,但需强调的是及时监测传染源、超前考虑所发生的不同情况并精准定位采取措施是关键点。比如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应针对性的增设检测项目及必要性的隔离,及时了解返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以防病原体从异地输入;对校内出现的疑似病人,高校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疫情,逐级以“宿舍、班级、院系、学校”作为预警范围,做好隔离观察、消毒灭菌、转院治疗等,严防进一步传播。除了制定预警机制外,在每学期为全校师生提供培训、演习教程,确保无论何种重大疫情一旦发生都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控制局势。
(二)事中方案启动阶段
1.掌握以学生为本的处理方式
疫情一旦发生,高校要立即启动无障碍信息网络联动机制及重大疫情预警机制,抓住关键因素,快速做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防止疫情在学生间出现大规模受害的情况。与此同时,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与压力,所以,作为高校维稳队伍的成员要在控制好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主动的发布正面信息,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了解学校和政府在为他们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在克服其心理恐慌的同时,为其营造“大家一起在战斗”的氛围,形成群体合力。[6]
2.采用以基层为主的决策体系
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各项工作都要具备极快的反应速度以及高度的协作性,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自下而上汇报、自上而下部署的组织模式,势必会给维稳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很有可能会延误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应对疫情工作中高校应压缩中间层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快速、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基层组织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同时其他管理部门要与基层组织通力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应对重大疫情。
(三)事后维护总结阶段
1.切实做到心理素质整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逐步提高心理素质水平,最终使高校心理辅导实现预期工作目标。[7]重大疫情过后必然伴随着学生心理的某种变化,这既包括危机时期的心理恐慌和过度心理反应,也包括后危机时期的创伤后精神紧张综合征,势必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后疫情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8]
2.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总结
重大疫情过后,高校要以“依法依规、人文关怀、善于借力、关注舆情、及时总结”的原则对产生疫情的原因、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经验教训,力求探索出规律,服务于方案完善,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部门要挖掘事件中所体现的精神、品格,积极寻找优良品质,进行宣传教育,在高校学生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及行为榜样。[9]
3.紧密跟进舆情反馈
重大疫情平息之后,社会会针对各高校行为产生不同反应,高校应高度关注舆情,相关部门可通过新媒体形式,多方面增加信息节点,形成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整理反馈和传递机制。通过专业人员将舆情汇总上报,为高校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高校在应对重大疫情维稳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一)关注特殊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各高校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关注在重大疫情发生中的特殊群体,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例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生源地为疫情发源地的学生,高校可启动临时困难补助申请方案向其发放专项慰问金,给予充足的人文关怀与物质帮助;如疫情发生在假期中,高校要针对留校学生采取“键对键”“面对面”结合的方式安排专人联系,为其提供防护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并与学生家长联系商讨学生留校的必要性;针对当年的应届毕业生,高校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通过短视频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开展网络招聘,推行“不见面”的网上服务,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二)精准掌握信息,严防疫情扩散
各高校要切实强化阵地意识,严格管控学校校门,采取校园划区划片管理、“人盯人”等措施全面摸排、准确掌握学生健康状况等信息。因为信息摸排工作量极大,高校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活用各种工具,如“网格化管理”“承包制管理”保证数据准确无遗漏,“信息传递机制”保证响应速度避免不实信息的出现,从而精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以控制疫情蔓延扩散,将关爱传递给每一名学生,从而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
(三)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各高校学生工作者在面对重大疫情时,除了做好疫情防控核心工作外,也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用好身边发生的生动素材,充分发挥培养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引导作用,提升工作亲和力和实效性。例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师生党员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中,加强劳动教育建设;通过解析疫情发生的原因科学阐述生命教育,通过对造谣传谣者给予法律制裁、对不听国家号召擅自提前返校者给予处分的案例解析阐述规则教育,以“逆行者”们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融入感恩教育与时代使命教育,从小家到国家、从恐慌到胜利让学生接受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大主题教育即是维稳体系事后总结的素材,也是事前预警的基础内容,更是事中顺利实施方案的保障,再次验证了本文所探析的动态维稳体系具备一定科学性与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