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河边的桥与街
2021-03-15整理本刊编辑部
整理|本刊编辑部
无锡充满温情和水。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以来无锡这方热土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文化底蕴深厚、水故事代代流传、水遗存种类丰富,耕读河边的桥与街便流露着悠扬的水之韵。
耕读河。
耕读桥
菰渎港东面靠古运河处的一座桥叫菰渎桥(今名日晖桥);中段的一座桥叫西菰渎桥,即今耕读桥。桥始建年代不详,明崇祯三年(1630)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嘉庆二十二年(1817)、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次重建后,当时的地方官认为原名“菰渎”二字与“孤独”同音,不雅,而更名为“耕读”,取“耕读传家”的意思。后来菰渎港也改成了“耕读河”。
现在的耕读桥,原为城内通往扬名、开化(东峰)、新安三乡的必经之地。耕读桥为花岗石质单孔石拱桥,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由章多倡议,偕同朱镐等12人联名发起重建此桥,得到无锡、金匮两县的批准劝募资金,共得银洋2100余元,铸钱6万多文。重建石料全部换用新购的金山石,拆卸下来的旧石料拨给杨木桥及杨上桥作建桥用。耕读桥拱石系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长27米、宽3米、高3米,桥面石级南为22级,北为22级。桥侧两面均置石楹联,东面联为“沃壤植桑麻抱布贸丝人利涉,佳名易耕读高车驷马客留题”,西面联为“南里岁丰穰风送稻花香匝地,西溪波滟潋云沉菰米水如天”。此桥重建并更名后,其风貌一直保持至今,桥体完好如初。1986年7月耕读桥被列为无锡市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2003年6月被公布为无锡市文保单位,属古建筑保护文物。
耕读桥也是人们进出无锡古城南门的通道,而且还是官道必经之路。过去每年春耕季节,县官都会从县衙出发,经官道过耕读桥,到南部各乡镇察看民情,了解春耕情况,桥边不远处过去还有座接官亭,是各乡乡官迎接县官的休息之地。现耕读桥隐置于木樨苑小区和家乐小区之间,2019年起梁溪区城管部门对其进行修缮,修缮工作已于2020年完成。
耕读街
在耕读街的东面是石子街,沿河有漂亮的大宅院,还有西式的清水洋房。耕读街的西北面是木栖厅。木栖就是木犀,桂花的意思。地名的由来和明代的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无锡隆庆年间的进士龚勉。
龚勉(1536-1607),字子勤,跨塘桥人,中进士后任浙江嘉兴县令,又升任浙江省参政、按察使,累官浙江右布政使,是明代的封疆大吏。现在位于南长桥堍的首藩方岳坊就是为他而建的。龚勉晚年在谈渡桥附近建有官宅,厅堂四周遍植桂花,俗称木栖厅,后来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耕读街上的老年居民绝大多数是绍兴籍的,他们都是民国时到这里来做工的,当时这条街上最著名的就是漂染行业了,百来米的街道有三家染坊,一座是“陆义茂”,还有两座是“人和染厂”和孙阿寿的“顺新染坊”。
菰川山庄(大庄里)
耕读桥。
耕读桥南耕读村的东面就是大庄里。这里曾经是无锡的一处园林名胜——菰川山庄。菰川庄得名于菰渎港,占地很广,有近40余亩。
菰川庄的营建充满了传奇。要从明景泰、天顺年间的华栋说起。华栋,字良用,号坦庵,南下塘铁树岸人(今铁树桥北,大码头弄附近),60多岁时,与邻居龚釜争地,华栋最终得胜,在埋设界石时,挖到了装金子的铁瓮110只而致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华栋之子华麟祥科举屡试不第,于是在家经营产业,将当时菰渎港之南的大片荒滩荒地购进。华麟祥之子华云在嘉靖二十年(1541)自己54岁时中进士,约在60岁时告老还乡。华云和弟华露一起大兴土木,在故居旁建海月亭(其父号海月翁)、剑光阁(位置在今减震器厂内),又建华氏义庄,在菰川庄东建燕嘉堂,后精心经营菰川庄,在庄内重建剑光阁,藏书万余卷;筑真休园,为园中之园;有景点卧游堂、独对台、两宜台、涵山献亭等。文徵明、沈周等名家经常来此与华云交游,鉴赏华云所藏的法书名画。嘉靖三十六年,华云70寿辰时,曾大宴于真休园,文徵明等吴中名士20余人均来祝寿,这时是菰川庄的全盛时期。
但不足百年,华氏家业衰落,庄内“颓垣断础,仅存什一于榛莽间”。华云的曾孙华时亨,将菰川庄舍为佛地,后改建为福城庵。因菰川庄很大,俗称大庄里,这个地名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当时菰川庄的范围一直达到今天的清扬公园附近。到解放前,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了。